孪生的农夫和水手——世华文学墨尔本笔会开幕式致辞

各位朋友:谢谢千波和远道而来的朋友们,给我一个珍贵机会,可以在这里饶舌几分钟。我估计,这与昨天搬到我老同事大洋传媒前主编王晓雨后备箱的那几箱酒无关,而是因为我们用母语书写的文字,在这里埋头办了三十多年媒体,每周有几个称之为“文学副刊”的页面,且有微薄但坚韧的稿酬相伴,贯穿始终,从周报到日报,直到最后新媒体矩阵出现。这些文学书写,既支撑起了的高度,又消解了媒体人的文化焦虑,还给澳洲华文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媒体人和作家,按照瓦尔特-本雅明的说法,前者是农夫,后者是水手。新闻报道使人关注当下、乡土和生存;而水手带来的是远方的故事和想象,当然还有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质,在澳洲华文作家和媒体人身上也能找到分野,但更多的时候,这两拨汉字使用者更像是同根共生的孪生兄弟。首先,华文作家是华文媒体的高端读者和基础班底。三十多年来,大洋传媒副刊“笔会”和“双城记”等一直是本地华文文学的主品牌和主阵地,发表过四,五百位作家(者)的一万多篇作品,出版过多卷本选集和个人专集;更不用说,作家们随时呼应媒体召唤,披挂上阵,一线采写,变身媒体人。数量庞大的作家群体,浩荡穿行在华文传媒人的队伍中,确实壮其行色;其次,华人媒体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孵化器和培养基。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发展史,都是以作品发表和出版,作家群体成长,文学社团和活动等作为标志,这些文学活动的背后,都有华文媒体充满情怀的背影。大洋传媒除了日常报道,组稿征稿,专题征文,定期评奖之外,每年都在有组织地进行各种文学活动,这包括针对有成就的华文作家举办的数十次作品讨论会,从丁小琦的《天堂之门》,到沈志敏的《动感宝藏》,大陆的《的中国男人》等等, 作家、作品、文学活动和媒体传播融为一体, 促进了澳华文学的成熟和发展。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本雅明关于农夫和水手的论述。作为世界最大的岛屿,土地上有农夫,海岸上是水手,澳洲本身就由农夫和水手组成的宜居之地。在这里,华文传媒人的当下与本土,华文作家的诗与远方相互交织,伴随着一个族群的落地生根,成就了澳洲华文社会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农夫还是水手,都是实质上的体力劳动者,这也是华文书写者的写照。昨晚,打开电脑敲击这篇文字时已近半夜,就想尝试让DeepSeek帮忙偷懒,当即输入请求:作为人,在世界华文笔会现场,讲一下华文媒体和华文文学的关联(以大洋传媒为例)。

结果出来了一篇极其蛋疼的文字,标题是《在与龙之间搭一座文学彩虹桥》。崩溃之余,还是有点暗自庆幸。无论媒体人还是写作者,真正有价值的文化果实的获取,那怕细小如一篇雕虫短文,也没有捷径和机巧,都需要时间、精力和学识的倾情投入。因此,孪生的农夫和水手的结论,在面对Ai智能这种爆款的文字工具时,仍然成立。这也是我对于华文书写意兴阑珊之际,最欣喜若狂的发现。那就以此为题吧!

2025年5月13日凌晨,墨尔本本

作者简介

冯团彬,曾用多个笔名写作,澳洲资深华文媒体人,时事评论员, 澳中博览会发起人之一。

*以上内容系网友风平浪静自行转载自大,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