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中式道德绑架,我在澳洲当丁克

共1732字 | 预计阅读时4分钟

凌晨三点的,29岁的Lisa Chen(化名)在哺乳间隙刷着手机里两条未读微信——妈妈转发的《生肖相冲化解法》和本地妈妈群讨论的”如何申请政府育儿补贴”。

这位会计硕士毕业的新手妈妈突然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两个文明的育儿十字路口。

窗外,一只树鼠从屋檐窜过,Lisa想起白天社区护士的话:”野生动物可能携带病毒,婴儿衣物最好烘干而非晾晒”——这与自己母亲坚持的”阳光自然杀菌论”截然相反。

她低头看着怀中女儿胖嘟嘟的小脸蛋,突然理解了移民局宣传册上那句”养育孩子是文化融合最彻底的实践”。

让Lisa没有想到的是,在跨越8000公里的大洋彼岸留学、换了各种法子扎根移民、和父母反对“远嫁”的男朋友结婚,这些问题在育儿面前,何止小巫见大巫。

“9,800刀(约合4.5万元人民币)?这钱在国内够请三个月月嫂!”

当Lisa向上海闺蜜吐槽私立医院账单时,对方发来一张浦东某月子中心价目表:最贵套餐折合澳元仅$6,500。这个比较触发了Lisa丈夫的困惑:”为什么总有人把医疗和酒店服务对标?”

墨尔本东南区Jessie McPherson私立医院

回想起几个月前,在墨尔本皇家妇女医院的产前课上,Lisa也是唯一带着笔记本的面孔。其他澳洲孕妇轻松地讨论”生育后几周恢复冲浪”,而她认真记录着:政府补贴的免费尿布品牌(Huggies比Babylove更吸水)

社区中心母乳喂养指导课排期

中国海运来的”月子草药包”海关申报注意事项

这些笔记后来被Lisa整理成共享文档,意外成为华人妈妈群的”生存圣经”。

但是,时常安慰自己“一娃照书养,二娃照猪养”的Lisa,却万万没想到,母亲从千里之外人肉背来的养生品,在海关还是被抓了个正着,被没收的还有福建老酒(酒精含量超标)、自制虾皮粉(未申报动物制品),以及一包”定惊茶”(海关误认为毒品)。

“你们在澳洲过傻了是不是?以为自己就是鬼佬了是不是?澳洲人根本不懂坐月子!”林阿姨指着超市买的冷藏鸡汤愤慨道。

为了化解冲突,Lisa的丈夫赶紧从微信月子群里偷偷订购288刀的”广式月子餐”,让这场亲自之间的冲突暂告平息。

当晚,Lisa收到同样在的堂姐Jessica的私信:”我妈刚转发给我你家的’月子惨案’,你没事吧?”

Jessica口中的关心却让Lisa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位32岁的堂姐在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只要成为丁克,就能实现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超乌托邦生活。

所谓“没有孩子一时爽,一直没有一直爽”,已经成为了Jessica自带的光环。对于亲戚的催婚和父母的威胁,Jessica的态度也非常坚决简单——“我的子宫我做主”。

而强硬的态度背后,是被许多国内亲戚,甚至父母所误解的一个概念:新一代澳洲年轻人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职场压力和勇攀历史高位的生活负担。

(ABS)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5月,澳洲年轻人的全职年薪中位数仅为61,895.60澳元,而对于Jessica所在的年龄群体(25~34岁)来说,年薪中位数则是79,976澳元。

这笔工资,以密度较高的Chatswood为例,将近有一半都要贡献到房租里。再加上个人所得税、吃喝拉撒、通勤……一年到头其实根本攒不下多少钱。

再要个孩子?别开玩笑了。

下班路上,在地铁里通勤的Lisa的手机相册出现诡异分类:推荐的”tummy time”训练视频

抖音收藏的”三月抬头五月坐”发育对照表

母亲发来的”婴儿手脚冰凉说明体质虚寒”长图文

Lisa告诉《澳洲财经见闻》记者,有时候觉得自己可能有产后抑郁症,觉得活在一个撕裂的世界里。

当天晚上,家族群第N次转发《生肖相冲化解法》时,Jessica突然连发3个分享:【BBC研究】无孩夫妇抑郁率低17%

【配图】她和伴侣在房车的合影

【定位】Cradle Mountain无儿童度假村

这场挑衅导致Lisa妈妈连夜给Lisa打电话:”你姐是不是心理有问题?要不要介绍中医调理?”

然而,更年期和产后期的碰撞并没有结果,而是换来了Jessica向Lisa展示她的”数字家谱”:区块链记录的宠物血统证书

每月向中国山区女童捐款的电子凭证(备注”精神侄女教育基金”)

微信收藏夹里的《如何优雅应对催生指南》

“知道为什么我叫猫’局长’吗?”Jessica眨眨眼,”这样视频时我妈问’局长怎么样’,既满足她关心’晚辈’的需求,又不用撒谎。”

事实上,选择不生孩子的并不是个例,而是澳洲现在面临的一个社会现象。

澳洲统计局(ABS)数据显示,从2022年开始,全澳出生的婴儿数量就开始下降,在2022~2023两年里出生的婴儿减少了近29万,同比下降4.6%。

不仅如此,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更是下降至每个女性平均生育1.5个婴儿,创下了有史以来最低水平。

数据还显示,曾经在国内提倡的晚生晚育,同样变成了澳洲社会现象——生育率最高的,是年龄在30~34之间的女性。

如此看来,生育率下降并不难理解:在高企的通货膨胀、停止不涨的工资,还有不断增加的育儿成本面前,选择不生孩子,或者说希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教育资源,其实是许多丁克们的痛点。

其实,对于下一代的生育,也许根本就不应该是“服从父母”和“逆反到底”之间的二选一,这是对一个与自己有浓厚血缘关系的生命的责任感,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个时代之下被赋予的历史使命感。

*以上内容系网友Max说澳洲自行转载自澳洲财经见闻,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