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通透的活法:让耳朵学会过滤,让眼睛懂得选择

有人问王尔德: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

王尔德回答道:太多人活得不像自己。思想是别人的意见,生活是别人的模仿,情感是别人的引述。

活得累的人,往往只听到人群的嘈杂,只看到生活的一角。

学会让耳朵学会过滤,让眼睛懂得选择,自然会过得自在且顺心。

01

让耳朵学会过滤

于谦曾在《十三邀》这档节目里提起过自己的经历。

那时他刚给郭德纲搭档,名气大了之后,非议也随之而来。

他每天都在关注外界的评价,思考自己怎么做才能不被别人说闲话。

但后来某天他忽然想明白一件事:活在世上无非是你说说别人,别人说说你,没什么大不了的。

自那之后,他关闭了,也不理是非。

有演出时他一门心思好好准备,力求做到最好。

闲下来了就爬爬山,逗逗鸟,日子过得充实有趣。

真正成熟的人,明白哪些话只是过耳,哪些话可以入心。

我认同一个观点:在人际关系中遭遇各种困惑,甚至抑郁成疾的人,本质上都是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别人的话,如吹过的一阵风,你自己才能决定,风停留的时间。

学会调成静音模式,诋毁也好,赞美也罢,只要你不放在心上,它就无法左右我们。

20世纪80年代,一股“沈从文热”在悄然兴起。

有人称赞《边城》有“牧歌一样的意境”。

有人说沈从文是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

可对于这些赞誉,沈从文却很平静。

他在与朋友、学生的通信中,一再用“戒之在得”这样的话告诉别人,这些评价他不想放在心上,也不应放在心上。

沈从文这一辈子,被骂过、被辱过,也被称颂过,被抬上神坛过。

他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之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骂你的人未必了解你,赞你的人也未必了解你,因此我们何必理会别人的评价呢?

方苞在《通蔽》里写过一句话: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心术之公患也。

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诋毁自己就愤怒,这皆是修养心性的共同忧患。

这一类人的情绪总是被别人的看法牵着走,患得患失,时常处于内耗中。

真正的活法是,入耳不入心,聚焦自己的课题。

当你学会收回能量,便能守住自己的内心平静。

02

让眼睛懂得选择

吴晓波在今年跨年演讲中,谈起过苏东坡。

他说,我们都应像苏东坡那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多看看别人的好,生活的好,少去看遇到的坎坷和麻烦。

你看到什么,你的生活就是什么。

只盯着坏的一面纠缠不休,后面就会有更糟更烂的事在等待着你。

对烂事视而不见,才能真正及时止损。

对坏事换种眼光去看待,才能等到时来运转。

许麟庐是齐白石的弟子之一。

六七十年代,他正值精力充沛、画艺臻至成熟的时期,却身不由己,历经磨折。

他的画作《荷花鳜鱼》《四世清白》,都被扣上帽子,认为有含沙射影之嫌。

为此,他被发配到湖北咸宁农场劳动改造,住大牛棚,种菜放鸭,养猪放牛。

他自我解嘲:“我的官(倌)越做越大。”

期间老父亲在惊恐中去世,也不许他回京送别。

没少受苦的许麟庐却用不一样的眼光看待这些事:“如果我不到湖北去,我不会画鳜鱼,不会画鸭子。我是三四次变法才变成这样的。”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他每一天都去拣野鸟蛋,哼几句《沙家浜》,看水地、旱地里的荷花,观察鳜鱼和鸭子等动物的神态,使他在画画时对各种情态信笔拈来。

人生的每一次坎坷,是挫折,也是修行,取决于自己怎么看。

就好像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蔚蓝与美丽;

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与绝望。

第一种人往往是内心强大的人,他们能在迷茫中看到希望,在困境里找到脚下的坦途。

03

年轻时,我们喜欢东张西望地向外求。

但到了一定年纪会发现,越成熟的人,越有一个坚固的内核。

我跟你们说两个故事。

一个是我喜欢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他27岁那年,因执导《大白鲨》成了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导演。

有次,《时代周刊》对他进行了一期特辑,毫不吝啬地赞美他是“如今无人能比的最佳电影导演”。

可当制片人把杂志送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却看都没看一眼。

制片人很惊讶:整本都在夸你,怎么不看一下?

斯皮尔伯格淡淡地回答:“我现在如果相信他们对我的称赞,我接下来就会相信他们对我的攻击。老实说,我一点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

正是这种不在意外界眼光的行为,他没有简单满足于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而是一直尝试各种有深度、有内涵的题材。

从《人工智能》对科技与人性的探讨,到《少数派报告》对未来的设想,再到《林肯》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刻画,都获得巨大的成功。

因此,他被尊称为“电影奇才”的大师,是商业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一个是我喜欢的作家王小波。

他常因大胆的文风,屡遭退稿、改稿的境遇。

有次,一位很欣赏他的编辑向他约稿,对方刚看完初稿,就兴奋地表示这部作品只要删改,就一定可以出版。

他把小说从18万字删减至3万字后,却还是因内容尺度被拒。

这时的王小波已经44岁了,写作8年,非但没有赚到稿费,还一直被外界以内容不健康为由指指点点。

若是常人遇到这种事,或许早就放弃写作,王小波却继续埋头创作文风独特的小说。

人生最重要的课题是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成为谁。

当我们明白了这点,内心便多一份从容,多一份安定。

修炼一个稳定的内核,不轻易被外界影响,你就能一步步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家马德琳·恩格尔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选择的能力。

选择不听杂音,思考便多一分专注。

选择不盯烂事,内心便多一分喜悦。

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不为其他人与事消耗一丝一毫的精力,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把人生经营好。

*以上内容系网友指点山河自行转载自洞见,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