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学生怒喷中国同学!本地学生崩溃退学!严查中国留学生

2025年07月02日 16:52

“同组不会说英文还摆烂”冲上热搜:

这一次,我们不想再替他们背锅了

“我真的要疯了。”

“组里的同学,既不会说英文,也拒绝说英文。”

这样一句怒气冲天的吐槽,近日在海外留学论坛上炸开了锅。发帖人控诉,在一次课程小组合作中,遇到的中国同组成员全程零交流,不参与讨论,不配合任务,甚至在展示时只会机械念稿、词不达意,最后还传出作业是找人代写。

他的愤怒不是没有道理,也不是孤例。

因为在评论区里,更多“受害者”现身说法:“他们连一句‘I think we should start with this part’都说不出来,只会盯着你笑。”

“我亲眼看见他们打开ChatGPT,然后原封不动地把回答搬进PPT里,错别字都没改。”

“他们根本不知道该问什么,就连阅读任务文件都看不懂,最后直接把ChatGPT的提示语也抄了进去。”

“很多直接和教授说中文!”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留学生集体摆烂”的标签,再次挂在“中国人”这三个字上。而这一次,最心痛的,恰恰是我们这些真正努力生活和求学的

一场“组会地狱”,把偏见推上台前

,在英国,在美国,越来越多的课堂小组作业成为了留学生们的“修罗场”。

如果你够幸运,遇到的是配合度高、表达清晰、认真完成任务的同伴,一切都水到渠成。

但如果你的组里出现了“沉默型队友”,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们在开会时沉默不语,到了演讲时照本宣科;他们不提问题,不主动配合,最后却也和你一起平分成绩。

更令人抓狂的是,他们中不少人雅思成绩是7.0、甚至7.5,按理说应是“英语高手”。可实际上,一到开口,连“I agree”都说得磕巴,写作也漏洞百出。于是,有人质疑:这些分数,真的是自己考出来的吗?

代考、代写、挂羊头卖狗肉的“假留学”

如果说“摆烂”还只是态度问题,那真正让整个留学生群体形象坍塌的,是“代考”“代写”“假分数”。

在美国,曾有中国女留学生因托福考试三次失败后,花钱请人替考,最终遭移民局逮捕、驱逐出境。

在澳洲,微信群流传的“代写价目表”明码标价,一篇essay几百起跳,甚至有专人提供“保过服务”。

而在某大学,还有曾做代写的中国学生表示:“我写了几十篇,没人查得出来。”从学术欺诈到彻底放弃思考,这条路一旦踏上,等来的往往不是文凭,而是标签、耻辱,甚至法律的惩罚。

被孤立的课堂,愤而退学的本地学生

前不久,的一门经济学课也被推上风口浪尖。一位澳洲本地学生在小组辅导课(tutorial)中发现,导师和中国学生之间全程用中文交流,完全不顾他听得懂与否。

“我坐在那儿像空气,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他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不是歧视,我只是想明白在讲什么。”

最终,他选择退课。课堂上,唯一一个讲英语的人,走了。

不是“他们”,是“我们”?不,该划清界限

有人说:“你们都是中国人,为何要内讧?”

但事实是,真正受伤害的,正是那些努力学习的中国留学生。

他们用心准备演讲稿,认真参与讨论,拼命适应文化差异,只想证明自己不是“混学历”。但无奈,在某些人“摆烂式留学”的阴影下,所有人的努力都变得苍白。

“你们中国人是不是都不喜欢说英文?”

“你们是不是都找人写作业?”

“你是不是也只是买个文凭?”

当这些问题从同学、老师、甚至雇主口中抛出时,我们该如何回答?

那些沉默中的反击,才是真正的留学意义

我们不否认问题的存在。但我们更希望,那些被“摆烂人群”抢走关注的人,应该被重新看见。

他们一边做兼职养活自己,一边用破碎的英文争取实习机会;

他们参加辩论赛、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只为在异国他乡找到归属感;

他们跌跌撞撞学会提问、写信、表达不满、争取权益,从“不敢说”到“敢发声”。

也许语言还不够流利,但态度早已说服世界。

最后说一句:我们不是“烂英文”“只会抄”“摆烂”的同类。

我们是那些清晨背单词、深夜赶报告、每次口语课都心跳加速但从未缺席的普通人。

与其沉默,不如行动。与其被标签定义,不如用脚下的路去撕掉偏见。

因为“留学生”的含义,从来不是“逃避”,而是“出发”。

*以上内容系网友YOYO丫米自行转载自澳洲红领君,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