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于6月25日在香港养和医院安详离世,享年83岁。其家属表示,为避免打扰亲友,不举行公开仪式,遗体已于6月27日火化。近日,蔡澜的骨灰已运返新加坡,并将择日举行颂经入龛仪式。
《新明日报》记者就骨灰安置事宜联系家属,蔡澜的侄女蔡芸确认骨灰已平安返回,并指出会遵照长辈遗愿,低调处理后续安排。至于具体安置地点,蔡芸表示不便公开,仅感谢大众对蔡澜的喜爱与怀念。
蔡澜生前一向以豁达性格著称,对于生死也持开放态度。他曾在2024年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直言,希望“在香港安静地走”,并乐观表示:“最好是不知不觉地离开,没有恐惧,也不受痛苦。搞个派对让大家开心一下也不错。”
而在更早前接受《明报周刊》采访时,蔡澜曾透露自己希望死后骨灰撒入大海。然而当时其助理提醒此举在法律上可能构成违规,最终未予实行。据报道,家属已在新加坡为他预留龛位。
令人动容的是,蔡澜的专栏文章《草草不工》仍在他逝世两天后、6月27日刊登于《信报》。文章标题为《吃鱼记忆》,全文娓娓道来他童年在南洋成长时与鱼有关的饮食回忆。
他写道,小时候家境小康,父母爱吃、奶妈厨艺精湛,加上海产丰富、物价低廉,因此家中饭桌上“从未缺鱼”。他特别提到,最家常的汤是江鱼仔煲空心菜,甜美鲜香;江鱼仔炸至酥脆,配椰浆饭蘸甜辣酱,是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
此外,文章也描绘了早餐买椰浆饭、晚餐炒咸鱼豆芽等场景,字里行间充满怀旧情怀。他感慨:“最近总爱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尤其是各种食物的味道。很多人不明白‘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道理,这些美好的滋味,换了就再也不是原来的了。”
事实上,蔡澜生前常以“吃鱼”为题撰文。早在2019年10月,他就曾发表《南洋的吃鱼记忆》,描述自己如何从小吃刺身、如何享受家中蒸鱼的细腻美味。他写道:“铺上酸梅蒸的‘格格仔’,肉虽薄,却香而入味,即便不多也吃得过瘾。”
蔡澜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味觉书写回忆。他的作品与态度,不仅留下文化遗产,也带给读者温暖与深思。
*以上内容系网友Max说澳洲自行转载自华人生活网,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