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政下的国籍危机与身份迷雾:谁在定义“我是谁”?

清晨五点,纽约曼哈顿一家小餐馆刚亮起灯光,空气中弥漫着油条和豆浆的香气。老板娘阿玲坐在角落,面前摊开一张移民表格,种族一栏的勾选框像一道无形的墙:她是“亚洲人”,还是“其他”?笔尖悬在纸上,犹豫不决。

几个街区外,市长竞选海报在晨风中摇晃,佐赫兰·曼达尼(Zohran Mamdani)的名字被雨水晕染,他因16年前勾选“非洲裔人”而被推上风口浪尖。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的一纸备忘录如暗潮涌动,可能让百万移民的美国梦化为泡影。

新政之下,一张表格、一项法律,真的能定义“我是谁”吗?

法律的阴影:国籍剥夺的隐忧

2025年6月,美国司法部发布了一份备忘录,指示民事司优先处理国籍剥夺案件。这项法律,起源于麦卡锡主义时期,最初用于追查通过谎言成为公民的前纳粹支持者,如今却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任何“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人——从暴力犯罪分子到贩毒集团同伙,甚至在归化过程中存在欺诈的人——都可能失去公民身份。据NPR报道,2025年第一季度,公民审查案件同比激增178%,其中63%涉及和拉丁裔移民。

想象一个人因为一张模糊的出生证明,或未披露的轻微犯罪记录,就被剥夺几十年的奋斗成果。Elliott Duke,一位英国裔美国退伍军人,2025年6月因未披露儿童性虐待材料分发的犯罪记录,被撤销公民身份,遣返回英国。在德克萨斯州的,古巴裔护士玛丽亚抱着女儿,泪水滑过脸颊:“我给美国纳税23年,现在他们说我的出生证明是假的?”她的声音,代表了无数移民的心碎。

这项政策让移民社区笼罩在不安之中。皇后区的街头,越南裔水果摊主低声讨论着备忘录,担心一纸文件会毁掉他们的生活。《卫报》(The Guardian)形容这项法律为“悬在移民头顶的利剑”。当法律试图用冰冷的条文定义一个人时,它是否忽略了那些为梦想拼尽全力的普通人?

一张表格,承载的不仅是身份,还有无数人的希望与恐惧。

的罗生门:纽约市长候选人身份风波

几个街区外,纽约市长竞选的舞台上,一场关于身份的风暴正愈演愈烈。33岁的州众议员佐赫兰·曼达尼,出生于乌干达的印度裔美国人,因2009年申请哥伦比亚大学时在种族栏目勾选“非洲裔美国人”和“亚洲人”,被《纽约时报》点名,引发轩然大波。这份报道源于黑客泄露的申请数据,泄密者自称“Crémieux”,一个反对平权行动的匿名人士,长期在X平台发布关于种族与IQ的内容。这份16年前的表格,成了政敌的武器。

曼达尼的背景复杂而独特:他出生在乌干达,母亲米拉·奈尔(Mira Nair)是知名导演,7岁移居纽约皇后区,2018年成为美国公民。作为社会主义者,他主张进步政治,若当选将成为纽约首位市长。然而,这份申请表让他陷入两难。批评者怒不可遏,哈林区86岁的居民Marjorie在街头抗议:“他根本不是黑人!他想偷走我们的历史!”现任市长Eric Adams(非洲裔)也直言:“非洲裔美国人的身份,是一段血泪斗争,不是随便勾选的选项。”

但也有声音为曼达尼辩护。22岁的尼日利亚裔实习生Temisan说:“他出生在乌干达,选‘非洲裔’有什么错?我觉得他懂我们。”曼达尼回应《纽约时报》:“我从未自称是黑人,只是一个出生在非洲的美国人。”他解释,种族选项的限制让他选择了多个选项,并在备注栏注明“Ugandan”。今年4月,他坦言“非洲裔美国人”这一说法可能有误导性。

这场风波不仅关乎曼达尼,还暴露了美国种族分类的僵化。一个出生在非洲的印度裔美国人,如何在“黑人”或“亚洲人”的框框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竞选巴士上,曼达尼凝视窗外,街灯在他脸上投下交错的影子,仿佛诉说着身份的复杂。

身份不是一张勾选表,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

身份的焦虑:从美国到全球

身份的困境,从未局限于曼达尼一人。在皇后区的,来自140个国家的申请者挤在玻璃幕墙后。墨西哥裔清洁工卡门展示她的“美国身份拼图”:一张有效期六个月的工作证、一份标注“Hispanic”的学生证、一张教堂发的“社区贡献证书”。她苦笑:“这些纸,证明了我是个好人吗?”在硅谷,印度裔工程师拉吉为子女入学,特意强调“第五代移民”背景,只为争取更多机会。

这场风波还牵涉媒体伦理。《纽约时报》基于黑客信息的报道引发争议。好莱坞制片人Franklin Leonard讽刺:“他们用黑客材料攻击一个18岁时填错表的候选人,到底在揭露什么?”《田纳西报》则批评:“这是在用者的材料抹黑一个进步派。”当媒体将身份争议推向前台,是否也在放大社会的裂痕?

更深层的,是制度的局限。美国的种族分类,试图用几个勾选框概括复杂的人性,却常常让人无所适从。曼达尼的故事,折射出无数移民在标签与真实自我之间的挣扎。正如一位匿名X用户写道:“我们给身份贴上标签,却忘了标签背后跳动着活生生的人。”

寻找归属的路

竞选巴士在夜色中穿行,曼达尼靠着车窗,窗外的街灯勾勒出他疲惫的轮廓。16年前,他在申请表上写下“Ugandan”,试图告诉世界他是谁。如今,那张表格却成了审判他的证据。在唐人街,阿玲终于在表格上勾选“亚洲人”,却仍不确定这是否定义了她的全部。

身份的迷雾或许永远无法消散,但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法律可以剥夺国籍,政治可以放大争议,但人性中的渴望——被看见、被尊重——永远不会消失。在这个标签盛行的世界,我们能否停下来一刻,去倾听那些被框框掩盖的故事?或许,真正的答案不在表格上,而在彼此的理解中。

你如何看待身份的标签?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

资料来源:• Newsweek, “New York Times Responds After Zohran Mamdani Story Stirs Liberal Backlash,” 2025年7月6日

• CNN, “Law used to kick out Nazis could be used to strip citizenship from many more Americans,” 2025年7月4日

• NPR, “Denaturalization: Trump immigration enforcement,” 2025年6月30日

• The Guardian, “US citizenship denaturalization: Trump memo,” 2025年7月1日

标签:#身份认同 #移民政策 #美国大选 #种族争议 #社会包容

END

*以上内容系网友风平浪静自行转载自峰哥读世界,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