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不惯郭沫若

2025年03月24日 22:18

来源: 汉嘉女1 作者: 徐敏

赵俪生夫妇与两个女儿

1978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进校读书,因为刚经历了“文化断层”,对传统用语还不熟悉。一位同学在文章中说“先师赵俪生”如何如何,他大概是望文生义,把“先师”理解为比“先生”更受尊敬的一种称呼了。结果赵先生读了后哈哈大笑:“我还活得好好的,怎么成‘先师’了?”

在这批研究生中,赵俪生对秦晖是有殊恩的。当时秦晖虽然考得很好,但体检时,他的“先天性青光眼,右眼失明,左眼视神经萎缩,裸眼视力只有0.2”的情况,录取时阻力颇大,有人主张不录取他。是赵先生力排众议,甚至毫不妥协地说:如果不招秦晖,我就一个也不招了。

从中可见赵俪生是很有性格的,他就曾经因看不惯愤而辞职,大声说“我不干了”。

建国初,赵俪生在科学院工作,是院长、副院长学习小组的组长。但郭沫若、陈伯达不在院部学习(郭在一起学习,在党校学习),所以,彼此并没有什么接触。

不过,赵俪生被指定与局长们一起列席院务会议,但只是列席,不发言,也没有表决权,只能静观。他亲眼看见郭沫若拍着桌子训斥院士吴有训和陶孟和。

吴有火性,不服,跳起脚来同郭沫若吵;副院长陶孟和则一言不发,端坐着承受郭的这种凌辱,其状甚惨。

于立群当时并非院成员,但也搬来一把椅子坐在郭沫若身后帮腔,说三道四。

赵俪生看不惯这种现象,忍不住给《人民日报》社写信,说有情况要反映。报社打电话约他傍晚7点到报社面谈。

他去了,当时还没有录音机,有四五台围在他周边,噼里啪啦地打。

事隔一个月后,他收到了一封复信。

首先对他反映情况表示感谢。接下来语气一转——“但是”,主席教导我们说,假如拿敌对的态度对待自己同志的话,那么我们自己的立场就不知不觉站到敌人那方面去了。

这样的答复岂不等同于说,谁给郭沫若提意见,谁就是反革命吗?

接下来的一起冲突,源自于一篇文章。

当时,赵俪生和叶丁易合编《光明日报》上的副刊《学术》,赵管东城集稿,叶管西城集稿。

有一天,叶对赵俪生说,请你们院长写一篇文章吧。

赵俪生就对郭沫若说了这个意思,郭一口就答应了。没隔几天,就把稿子交给了赵俪生。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蜥蜴的噩梦》,文内不点名地骂了董作宾,也不点名地骂了郭宝钧,说这样的人只配到去“殉葬”。

拿到稿子后,叶、赵二人犯难了。董是甲骨文专家,已经去了台湾,骂他“殉葬”关系不大;可郭宝钧还在大陆考古所担任研究员,这样的骂法合适吗?

叶和赵商量,郭是大人物,他的文章别人不好擅自改动,叶建议赵俪生就近问一问,是否由郭老自己改一改?

赵俪生把这话对郭老讲了,郭沫若很不客气地回答说:“你们嫌不好,给我拿回来,别的报刊会要的!”

大人物的架子就是这么大,叶、赵二人没有办法,只好“原样照登”。

这件事使赵俪生憋了一口气,他是个喜怒形于色的人,很快就被杨局长察觉到了,杨局问他:“你和谁生气啦?”

赵就在办公室竹筒倒豆子的说了。有好事之徒听了,立即拿去报告了组织。

适逢周末,赵俪生去打开水,遇见副局长恽子强(恽代英的弟弟),他问赵俪生:“到我家来坐坐不?”

赵俪生察觉到领导对他有话要讲,立刻就去了。果然,恽子强态度温和地提醒他说:“以后有什么事到我这里来说,好不好?办公室里人杂,传来传去,影响不好。”

这一下,赵俪生的气憋得更厉害了。《》的事憋了一口气,好事者打小报告又憋了第二口气,火气旺盛的赵俪生当即写了三封:辞职!辞职!辞职!

赵俪生谁也不找,直接去了郭沫若的院长室,把辞职信交给了秘书。

在第三份辞呈递上去的那天中午下班时,编译局的女秘书姚舞雁(姚蓬子的妹妹,姚文元的姑姑)交给他一张“中国科学院便条”,上面写道:

“编译局编译赵俪生三次请辞,碍难再留,应予照准。郭沫若”

有了院长批示,编译局要求赵俪生五天内全家搬走,也是做得够绝情的。无奈之下赵俪生向艾思奇求助,在艾的介绍下,赵俪生1950年秋去了长春,在东北师范任教。同年冬又到青岛山东大学任课。1957年夏,赵俪生调往兰州大学担任教授。1958年被划为右派,剥夺授课和发表文章的权利。

不久,兰大文科下马,赵俪生去了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下放到山丹县农场接受“改造”。当时处境恶劣,不仅经常挨骂、挨打、罚跪,甚至有时三天不准吃饭,一条腿浮肿化脓,几乎命丧荒郊。

幸亏妻子高昭一始终牵挂着丈夫,经常把家里省下的食物,托人捎给赵俪生。每次只要听到有包裹,赵俪生就知道自己又能活下去了。

1961年腊月,二女儿赵纪与同学去皋兰山捡野生菌,不慎滑下山崖意外身亡。兰大校长江隆基听说后,立即叫办公室发来电报,农场这才准许赵俪生回家团聚。

当时,临近春节,他披着一件破羊皮跌跌撞撞走进家门,妻子高昭一看见进来的是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男子,下意识地往外就推。赵俪生大吃一惊,面色悲戚地喊道:“昭一,我是赵俪生啊!”他这才知道,在妻子眼中,他已经被折磨得脱了人形,像是从棺材里拉出来的一样,完全没有了从前洒脱的面貌。

多年后,赵俪生一直心怀感恩,如果不是江校长那封电报,他极有可能埋尸荒野,永无天日。

1962年,教学恢复,被摘去右派帽子的赵俪生,又可以站上讲台,讲授通史。重新获得讲课机会的赵俪生,神采飞扬,妙语连珠,两年的通史,讲得意气风发,酣畅淋漓。校长江隆基盛赞他说:“赵先生讲课水平最高!”

著名王家范也说,解放前,中国高等学府历史课讲得最好的是钱穆,解放后,则首推赵俪生。

再后来,1966年风暴又起,赵俪生第一个被揪了出来。但无论如何,身后有老伴给他撑腰,让他熬到了出头之日,在1978年再次走上兰州大学的讲台,并在这一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不但桃李芬芳,结出硕果,取得了很多学术成就,而且活到了90岁。

2025年0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