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正在走向衰败川普:不希望苹果在印度扩建,印政府提议基本上不对美征关税尽管加征关税 美4月份批发价格大幅下降讯号来了!日本30年债殖利率超中国谢金河:通缩棒子正交到中国手上重大警讯!中国饭碗要空了
美国总统川普周四表示,已要求苹果公司CEO库克停止在印度建厂,印度不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
美4月份批发价格大幅下降,表明经销商未将关税成本转嫁消费者。
讯号来了!日本30年债殖利率超中国,财信传媒董事长谢金河直言,通缩棒子正交到中国手上。
东北是中国举足轻重的大粮仓,但当东北黑土逐渐变黄土,中共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想法要落空。
比亚迪正在走向衰败
比亚迪长期压榨供应商拖欠货款在大陆早已众人皆知,这不仅会影响比亚迪未来的发展,还可能让中国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因恶性竞争而走向衰败
分析师指出,2024年比亚迪汽车全年销量427.2万辆,同比增长41%,但销售量增长主要来自插电混动车型,占所有新能源汽车增长率的87.9%。如果没有插电混动车型,纯电动车型若扣去价格战因素,去年就没有明显的成长。
根据财报,到2024年末,比亚迪总负债5847亿、负债率74.6%。到2024年仅剩204亿有息负债,只占总负债3.5%,有96.5%的负债都是无息负债,若加上当年还有净利息收入3.9亿,利息收入已大于利息支出。
这些无息负债大部分是最为其供应商所诟病的拖欠货款问题,汽车组装厂是汽车产业链顶端,在景气下滑的环境下,利用优势地位压占供应商资金乃是中国产业界的常态。汽车厂商能占用供应商资金用于周转,降低融资成本。
比亚迪财报中应付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3%,账期128天,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媒体报道指出供应商付款周期长达275天,远超行业标准,反映出公司对供应商资金的依赖,但在比亚迪的强势地位,供应商除非不要这个大客户,否则只能忍气吞声。
川普:不希望苹果在印度扩建,印政府提议基本上不对美征关税
美国总统川普周四表示,已要求苹果公司CEO库克停止在印度建厂,影响苹果在中国以外实现生产多样化的计划。川普在卡塔尔访问时透露,与库克讨论后,苹果将“提高在美产量”。他批评印度关税壁垒高,称在印度销售美国产品困难,但印度政府提出降低对美商品关税的协议,具体细节未披露。
今年2月,印度总理莫迪访美后,印美启动贸易谈判,计划秋季前完成双边协议第一阶段。印度贸易部长将于5月17日至20日访美,继续谈判。川普的表态影响苹果计划到明年年底从印度进口大部分在美销售的iPhone手机,以降低关税及地缘政治风险。目前,苹果大部分iPhone在中国生产,美国无智能手机生产线。
苹果近年加速从中国撤出生产,因疫情封锁、美国关税及中美关系紧张。印度制造的iPhone主要由富士康在印度南部工厂组装,塔塔集团的电子制造部门也是重要供应商,收购了纬创资通在印业务,并运营和硕在印工厂。塔塔与富士康还在印度南部扩建新厂。截至3月的12个月,苹果在印度组装了价值220亿美元的iPhone,产量同比增近60%。
尽管加征关税,美4月份批发价格大幅下降
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周四(5月15日)报告,4月份衡量批发层面价格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个月下降了0.5%,而接受路透社和彭博社调查的经济学家此前都预测,4月PPI将上升0.2%。该数据与3月份向上修正后的数据持平,此前的最初报告显示,3月份PPI下降了0.4%。
按年计算,4月的PPI上升了2.4%,而3月份上升了3.4%。
推动4月份跌幅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贸易服务类的批发价格下降了1.7%,该类别衡量的是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变化。
随着鸡蛋价格下跌超过39%,食品价格连续第二个月下跌。能源成本也连续第三个月下降。
周四公布的这些数据表明,迄今为止,美国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还没有将政府提高的进口关税转嫁出去。尽管生产商正感受到川普政府对其进口材料等加征关税所带来的压力,但这些关税目前对消费者的影响也不大。
宏观经济学研究公司Pantheon Macroeconomics首席美国经济学家塞缪尔‧托姆斯(Samuel Tombs)在一份报告中写道:“目前,经销商并没有将所有这些额外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讯号来了!日本30年债殖利率超中国谢金河:通缩棒子正交到中国手上
美中关税战暂时休兵,财讯传媒董事长谢金河指出,金融市场出现一个醒目数据,日本30年债殖利率到2.975%,不仅是自2000年以来最高,也超越了中国,这是重要讯号。
谢金河提到,现在中国30年期公债殖利率一直降到1.884,和日本的利差超过1%。10年债在1.68%,和日本的1.471%相去不远。
谢金河研判,日本的30年债殖利率超过中国,这是重要讯号,如果10年债也追过中国,这个通讯讯号就很明确了。最能彰显这个现象的是香港负资产的情况正在恶化。这是日本失落30年最显著的现象。
重大警讯!中国饭碗要空了
4、5月,中国东北进入春播时节。粮食是全球重要的战略资源,最近在关税大战和地缘政治压力下,中国积极升级粮食大计,3月初宣布扩大农业储备预算,并将2025年粮食产量目标提升至7亿吨,远高于2024年设定的6.5亿吨,同时计划到2030年达到7.45亿吨目标。
自由亚洲电台报导,东北是中国举足轻重的大粮仓,占了全国耕地的五分之一,粮食产量高达全国的四分之一。土壤被视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当东北黑土逐渐变黄土,要达成增粮目标也格外吃力。
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名誉教授陈尊贤说,2017年他受邀至哈尔滨农科院和哈尔滨土壤肥料研究所交流,参加土壤有机碳论坛,“当时就讨论到黑土肥力和有机碳明显下降,会后也现场考察万亩田试验区。”
摊开中国科学院2021年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近60年,东北黑土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部分地区甚至下降了50%,而且局部地区黑土层厚度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60至80厘米,下降到当前的20至40厘米,这一连串的数字意味着黑土变“薄”又变“瘦”,生产力也大打折扣。
陈尊贤说,黑土地白皮书的数据显示,“60年表土流失近40公分厚度,算下来大概每年表土层被带走88吨的土壤,在国际上来讲,这属于流失严重等级。”
土壤的碳储存量有利于确保粮食产能,透过每年增加0.4%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借此与人类活动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抵。陈尊贤说明,“要达到千分之四目标,大概每年每公顷增加1至2吨有机碳就够了。”“可是东北黑土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大概每年每公顷减少0.72吨,所以在这个状态下,土壤碳存量不太可能增加。”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团队直指,“不合理垦殖和耕作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主因。”上世纪5、60年代以来,东北黑土地的开发利用按下加速键,由“北大荒”大跃进为“北大仓”,200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约为1,910万公顷,2021年增至2,866万公顷,增幅超过50%。
然而,长期高强度的开发造成地力不断被削弱,相关研究显示,玉米产量随黑土厚度减小呈现明显下滑趋势,每侵蚀1厘米表土层,玉米每公顷减产123.7公斤。
陈尊贤提起东北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玉米产量降低代表土壤表土流失非常严重,因此做好水土保持管理是重要工作。”
此外,耕地的大幅开垦也会加剧侵蚀沟发展,陈尊贤提醒,坡地耕作也是黑土地的致命杀手,暴雨来的时候,坡地冲刷会更严重。
秸秆离田也是当地普遍的现象,陈尊贤印象深刻说,“我当时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作物残渣没办法回到田里面?他们跟我讲有两个理由,一个是玉米秆很粗很大,回到田里会影响到接下来的耕种。”“还有一个原因,农民带走玉米秆、卖给做煤炭的,变成燃料使用,农民就有直接收益。”
陈尊贤表示,玉米果实和作物残渣重量是1:1,这些作物残渣可以保护土壤,还具有肥料效益,一般来讲大概可以提供180公斤的氮肥、90公斤磷肥,还有至少5、60公斤钾肥,你带走以后,有机碳也走了,氮磷钾养分也都被带走。
绿色消费者基金会董事长方俭说,“大量使用肥料会让土壤酸化,而且作物质量也会比原来糟糕,因为有机质越多的话,你种出来的作物、庄稼风味会越多。”
根据统计,1980至2021年,东北地区的化肥施用量由4.57百万吨增加到7.42百万吨,涨幅高达62%。然而,过量的化肥反而扼杀土壤,不仅加剧耕地退化,同时降低农民种粮的收益。
五常是中国最好大米的产地,高身价被封为“米中贵族”,方俭和农民打交道时听闻他们碰到的问题:“(五常大米)原来的稻花香好像没有以前那么香,口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近年来,东北农户还发现玉米和大豆根系在土里扎不深,长出的苗瘦弱发黄,过度翻耕也是当中突出的问题。
眼下开展的不仅是一场风高浪急的黑土劣化风暴,同时也是来势汹汹的气候变迁【相关阅读:魔鬼在统治着我们的世界(24):环保主义(下)】危机,粮食安全的脆弱性朗然若揭。
请订阅阿波罗网主频道,订阅链接:请订阅阿波罗网副频道,订阅链接:https://shorturl.at/lMP34
请订阅干净世界:https://shorturl.at/luFTU
原文链接:重大警讯!中国饭碗要空了;比亚迪正在走向衰败【阿波罗网报道】,来源:阿波罗网林亿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