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铁饭碗,开始收缩了。
据《中国机构编制》报道,湖北鄂州市提前锁死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量,同时根据小学生源走势,当地核减小学编制500名增至初中。
无独有偶,江西省万年县近日宣布,2025年将暂停英语教师招聘;江西南昌进贤县也表示,2025年不会招聘老师。
生人口从最高1880多万下降到最低902万,自然导致中小学生源收缩。
小学教师只是开始,按照人口形势,未来教师编制将呈现阶梯式、排浪式收缩。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有关人士指出,学前儿童已在2020年达峰,小学是2023年,初中预计在2026年,高中预计2029年,高校则在2032年达到高峰。
受此影响,未来10年,中小学教师编制势必首当其冲。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测算,到2035年,全国小学教师可能过剩150万,初中教师过剩37万。
换言之,仅义务教育阶段就接近200万教师过剩。
此番对教师编制“出手”的湖北鄂州、江西万年县,只是无数个普通市县的缩影。
万年县披露了详细数据。2008年到2024年,当地出生人口从7934人下降到2478人,大幅减少70%。
受此影响,当地小学生在校人数从7.7万减少到6.6万人,而教师却有所增加,导致小学师生比提高到1:13.18,远超1:19的国家标准。
一降一增之下,师生比失衡,锁死乃至裁减编制就成为常态。
03
铁饭碗太多了,到底该怎么办?
体制是有惯性的,编外人员很容易被“抛弃”,但体制内人员仍有相当的稳定性,不会轻易被裁撤。
这在此前的人口小县精简编制中有所体现。
许多县城虽然目标是精简编制,但不会一刀切裁减,而是“退三进一”,逐步消化,即退休三名编制人员,只再招聘一人。
教师编制也是如此。即使生源收缩是大势所趋,许多地方停止招聘,但对于已有的教师编制,往往不会直接无情“裁员”。
其一,选调分流,从教师编制流转到其他事业单位,整体的编制总量不变。
据南方周末报道,江西抚州南城县教师中选调55人到县属事业单位工作,引来140多名教师报名。
事实上,近年来,福建、山西、山东、安徽等10多个省份已在推进“县管校聘”“交流轮岗”,打破教师归属,促进教师资源流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如果义务教育从9年提高到12年,有望推动生育率回升。
同时,多地政府印发文件,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
如果2岁入园,相当于每年多了近千万生源,对于教师就业意义凸显。
其三,小班制教学,但在财政压力之下,或许不太现实。
“小班制”教学想象很美好,但财政过紧日子成为共识的当下,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承担起这一巨大成本。
大城市或许还有空间,但经济放缓、财政下滑、人口流失的中小城市,显然无能为力。
无论如何,编制收缩将是大概率事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没有一成不变的铁饭碗了。
不要沉浸于铁饭碗的安稳,务必随时保留离开体制的能力。
来源:国民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