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怕了!在中國 所有保健品都是騙人的 無一例外!?看完嚇癱了…

2017年11月23日 16:49

來源:印象

看,做這行的人心知肚明,甚至自信地說:

「就算你賣一泡狗屎,他也會請願去買。」

今年315晚會上,中國保健品行業的可怕黑幕先是被揭露了出來,

終於,就在這幾天,包括新浪,網易,鳳凰財經,搜狐等在內的各大知名媒體,開始進一步報道,揭露了一件可怕的事:

「目前中國,所有保健品都騙人,沒有例外」!

搜狐

網易

鳳凰財經

搜狐

一夜之間,引發一片嘩然,

其實,中國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早就警告所有的中國消費者:千萬警惕國產保健品中存在的『專家義診』,『權威證明,『免費試用』,『宣傳療效』等等違法營銷的慣用伎倆,

但沒有想到,事情,遠比被已經揭露出來的,還要嚴重

這樣的悲劇,在一些專家眼裡是必然發生的:

中國產保健品,「註定要騙人」

大家不妨靜下心來想想:

一提到的保健品,所有人都知道,是有益身心的食品,首先我們明確它是食品;

但一想到中國產保健品,你是不是首先感覺它似乎被定義的像是藥品?

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於2017年10月25日發布最新通知,正式定義了到底什麼是保健品,

其中寫道:

「保健食品,源於美國的「Dietary Supplement」,也就是「膳食補充劑」或「健康輔助食品」的意思。如果直譯,「supplement」則是添加或是補充的意思,特別是補充不足或補足欠缺的含義。由此可知,「Dietary Supplement」常有補足日常膳食攝入不足的營養物質之意。

2005年我國在施行《保健食品註冊管理辦法(試行)》中將保健食品定義為: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可見,保健品到目前為止,都被定義為食品,而不是藥品。

這個定義非常關鍵:因為有一部分可能已經尋醫無望的重病患者,會被這些打著神葯旗號的保健品坑死!

現在很多中國人

都把中國產保健品當成藥品

有的中國保健品甚至比葯賣的還貴

從下表上我們能看出來,其它食品和保健品之間存在的最大區別,也是造成國產保健品亂象的重要因素在於:

中國產保健品可以宣傳療效,但食品不行。

那麼在我們的觀念中,為什麼中國保健品都似乎更像葯呢?

這就是中國保健品商家常用的套路:

雖然表面上按照規定,中國產保健品只宣傳「功能」,但這些「功能」的宣傳套路,卻給人一種「療效」的誤導;

這也就是在保健品宣傳限制內,達到了真正的藥品宣傳級別的影響力,

這就是商家宣傳潛移默化對我們意識形態的影響,

他們的目的也正是如此。

2016年2月,中國出台了《保健食品註冊審評審批工作細則》,這項細則規定了:食品的保健要經過專家的評審。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然而專家組的評審意見,是通過商家上交的材料,得出的理論分析。

另一方面,《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對於保健類食品認證的規定是怎麼說的呢?

「第四條 保健食品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一)經必要的動物和/或人群功能試驗,證明其具有明確、穩定的保健作用;」

這個認證,是由第三方機構提供的。

這背後的深層意思是什麼?

是國產保健品的保健功能,不必通過國家機構來進行核實,認證,

這樣一來,保健品公司如何完美地「證明」自己產品的功效,那就是各憑本事了。

中國產保健品亂象:靠吹牛皮吹出幾個億的暴利,賣泡屎都能包裝成逆天「神葯」…

所以這也就催生了一個現象,

大多數的中國保健品商,不是靠產品發家的,而是靠廣告發財的。

那就是這些國產保健品商,在瘋狂砸幾千萬,幾億在廣告費上,

如果有相關法律規定把這條路給卡死,你借他們個膽他們也不敢,

後知後覺的朋友不妨想想:

  • 為什麼有些國產保健品名氣那麼大,

  • 保健品通常會比普通食品貴,但為什麼有的保健品那麼貴?

  • 為什麼保健品行業總是願意花大價錢在廣告商?

  • 如果這些國產保健品技術成分那麼高,為什麼有的商家光是利潤額都能飆到上億?砸了幾個億,十幾億的廣告費,都不賠???

比如說吧,腦X金是當年最家喻戶曉的中國產保健品,現在應該也是,

反正基本上大家腦袋中都記著他們那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兒了,

根據維基百科給出的數據,該保健品牌

每年利潤額一度就高達3.5億-4億元人民幣

2005年春節期間,更是賣到8.2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

結果呢,發了好幾年的財,最後在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的《保健食品註冊管理辦法(試行)》的行政文件中,

被重點點名批評,

大量的消費者驚覺上當的新聞也終於被曝光了,

其實,包括人民網在內的權威媒體,多年來一直堅持科普腦X金神奇功效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

奈何人家廣告營銷的影響力太驚人了,

所以,為了廣告宣傳,保健品行業為什麼不惜血本,你心裡有數了嗎?

比如有些商家,把松果體和褪黑素進行偷換概念的包裝,搖身一變就成了「腦X金」「腦XX體」,

再進行不實宣傳,捏造假新聞,轟炸式廣告營銷

最終,把自己作到從大紅到大黑,甚至在一些地區禁售

還有一些商家,把一些普通的草來了個徹頭徹尾地包裝,一通狂吹后,草都能賣到一克上千塊錢,

直到最後被徹底從「保健品」行業中除名踢出,

靠著這種惡意營銷和欺詐手段,有些中國保健品商家,很快就發財了,

中國有句老話叫指鹿為馬,用在這裏很貼切,

中國產保健品亂象:靠名氣大於靠實力,產品質量成最弱環節…

有報道稱,大量現在已經家喻戶曉的國產保健品,在入市初期的廣告投入都設定在30%-60%這個昂貴區間,

下面這組數據是國產保健品行業投資資金的現狀統計;

投資上億的大牌子,占整個國產保健品行業的1.45%;

投資額在500萬-1億元的,佔38%;

投資在100萬元左右的,佔41.89%;

投資小於10萬元的,佔12.6%

很明顯,即使是深諳行業「潛規則」,許多商家由於財力實力不足,

這直接導致了在產品科研,創新,這些真正有可能提升保健品「功能」的點上投入嚴重缺乏,這就導致國產保健品多半只能重複生產低水平產品,

就這,商家也得拿錢砸在廣告上,所以一年比一年神奇的國產保健品,其實多半是廣告砸出來的。

中國產保健品亂象:騙人騙全套,專業坑騙,水平信得過

有人會問:砸天價廣告費,光靠名氣大,能賺回來嗎?

一個更讓人無語的事被曝出來了:

這些國產保健品商家,不光是靠名氣在賺錢,還靠

有報道踢爆:

大量國產保健品的成本

只是零售價格的10%,

有的甚至更狠

成本8元的某食品,吹成能 補腦

價格瘋飈20多倍

買的人趨之若鶩

有人看到這裏可能已經開始氣得手抖了,但在許多國產保健品商家眼中,

那我們也是不得已啊!

牛都吹出去了!

能補腦,能抗癌,能攻克三高

價格不高,也沒人買啊!

騙人也要騙全套啊

就這樣,在低價成本和天價暴利的組合下,

國產保健品怎麼可能創造不出銷售神話?

在國產保健品行業中,動輒銷售額十幾億的商家大有人在,

這就解釋了文章開篇的那個業內人士,

為什麼那麼自信地說一句

「就算你賣一泡狗屎,他也會請願去買。」

中國產保健品亂象:深層因素,是整個行業值得玩味的經營結構…

而國產保健品行業還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毒害影響,這一點和澳洲也是差別巨大,

那就是在中國,經常發生有人被拉去給X品牌保健品公司賣產品,

被騙的傾家蕩產,甚至自殺【相關閱讀:安樂死根本安樂不了,別宣傳了】,

在澳洲,這種事幾乎就不會發生。

2017年3月,一名年過六旬的中國老人在海邊絕望自殺,屍體被衝到了海邊冰涼的礁石上,

老人家臨死前留下遺言稱:自己將四年的老本全部拿來,買了將近10萬元保健品,結果被坑到自殺的絕路…

這樣的悲劇經常發生,大家都知道是因為暴利趨勢,

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中國保健牌行業銷售模式

中國保健品市場的銷售模式中,直銷佔據了最重要的比例,

而目前在市場上最流行的電商,在中國保健品市場的影響力依然很一般。

大家應該有感觸:中國買家如果網購保健品,基本上是購買海外保健品,主要原因是地域限制。

而購買國產保健品,基本上是通過直銷渠道來購買。

直銷:按世界直銷聯盟的定義,是指以面對面且非定點之方式,銷售商品和服務。直銷者繞過發給傳統批發商或零售通路上架的方法,而是透過銷售員的人脈從顧客接收訂單,並從生產商那裡直接出貨到買家手中。

在直銷體系下,一家公司要賣東西,需要銷售員,這些銷售人員的重要報酬來源就是分成,如何賺到更多分成,

直銷體系下的銷售人員,和電商的方式往往是不同的,

電商打動買家的方式主要是採取「貨比三家」的方式突出自己產品的優勢,買家市場的特點非常明顯;

直銷模式下,消費者更看中的是產品的廣告宣傳,以及「情理」上的主觀判斷,而不是價格,這一本應最影響決策的因素。這樣一來,虛假宣傳,空口承諾,人際關係等因素就有機可乘了,消費者無形中被帶入了賣家市場而渾然不覺…

需要說明的是:直銷這種營銷模式,其實本身在中國是受到限制的,

是要通過國家商務部批准的,

在2015年,中國食品藥品監管統計年報給出了一份數據稱,

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共有保健食品生產許可證2440件。

而2015年全中國獲批的直銷企業數量總共是71個

其中保健食品行業獲批的直銷企業僅為12%

三百多種保健品,幾十家直銷公司,構成了中國保健品行業的主要組成部分,這樣的局面,明顯是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

這說明了什麼呢?

中國其實給了直銷這種營銷方式一個合法的名分,但卻對合法直銷的企業進行了嚴格的控制,

因此,很多國產保健品其實根本是在不被批准的違法經營模式下生存的,這樣的結果,就是惡意營銷的猖獗,更多人受騙,受害;

此外,關於中國保健類食品的廣告審查標準也值得商榷,

有報道稱:保健類食品的廣告主歸工商部管,在廣告發出前不通過衛生部門的審查,廣告發布后,衛生部有權進行產品抽驗,這時候執法權依然是在於工商部門,如果有消費者投訴現象發生,管理權又歸到了消費者協會的手上;

這樣責權分明的管理背後,卻讓不少人繞暈了:一旦出了問題,到底找誰才能拍板?消費者恐怕要耗上不斷的時間來理清頭緒。

綜上,從保健品,食品與藥品的定義和營銷規則的制定,再到商家鑽孔誤導,猛砸廣告費,壓榨創新研製經費,直銷模式與嚴控合法直銷企業的現狀,等等這些,

都讓中國保健品市場的虛與假,不斷被扒出的亂象,變成了某種「註定」,

這些年,海外保健品為什麼在中國市場越來越火,差異與比較令人尷尬萬分…

相比較而言,澳洲保健品市場,生意人,小到,大到大型公司,確實規矩太多了,

首先是產品定義,澳洲消費者都知道保健品的功能是會起到有益身心的作用,而不是能治病的葯,生病了,還是應當去看GP,乖乖吃藥;

其次,從商家的廣告宣傳,到產品包裝上,不是吹的神乎其神,什麼包治百病,靈丹妙藥,而是真的著眼于對消費者身心的保健作用。

再說說銷售模式吧,澳洲保健品市場的電商銷售模式特徵非常明顯,這就為消費者的理性購物提供了更多保障,

最後,再說說價格,澳洲的保健品價格有的也不便宜,但漫天要價,坐地胡侃的機會幾乎沒有,因為產品說明上也沒吹的多神,多牛,

與此同時,便宜又深得好評的澳洲保健品,是真的非常非常多…

在這樣的經營思維下,

作為商家,可以集中精力在產品創新和科研上,

消費者也不會被矇騙,願意再買,純粹是因為真的對產品認可。

最終,澳洲保健品無論是治療,還是口碑上,都在不斷走上坡路,成為熱門代購產品,真正的放心產品。

看到這裏,小編覺得:

無論是做哪一行,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生意,真誠,信譽才是走向長遠的審核標準,

產品質量才是決定成功的最重要環節,

今天你把消費者當成傻子,明天你就成了被所有人笑話的白痴。

這一曝光才發現,白痴可真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