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重新來過,移民的頭三年我該如何度過?

來源:財經見聞

昨晚和一個來澳洲十年的朋友通了個電話,他問我最近如何?我問他過得怎樣?我告訴他三年的日子波瀾不驚,他說來了十年了他從來都沒敢停止折騰。他以過來人的真誠告訴我,兄第,別著急,移民最重要的是心態,心態對了,一切都過得去。

移民最終無非都歸於兩種結局,留守或者回歸,最怕的就是心思不定,今天發誓要留下,一覺睡醒又覺得還是回國發展好。

很多人來了二十年還在糾結是留下還是回國,這是一個無解的難題,但又不得不面對。

對我而言,生活沒有那麼複雜,結局早已註定,因為我信命。倒是最近時常會想,如果重新來過,過去的三年我應該怎樣去活?

之所以會想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用了三年去體會澳洲的文化,去工作,學習並嘗試融入,去結交朋友,深深體會到兩個國家有千差萬別的不同,因此也碰過很多釘子,走過很多彎路。

究其原因,都是因為我在過去的三年還是固執的按照既往的思維和看待事物的方式生搬硬套到澳洲,復盤過往,當初的很多做法和決定都還有不少值得商榷甚或推倒重來的地方。

關於孩子

老實講,我個人對於「移民就是為了孩子,移民會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教育和未來」這樣的觀點非常悲觀,相反我很自信的認為,我的孩子身上的所有缺點都來自於我的教育或者影響,而他身上所有的優點和未來的成就就幾乎和我無關,那些東西要麼是與生俱來(上帝的恩賜),要麼是成長后的自省。

這是非常痛的領悟。

我和太太很多次的討論過這個問題,越反思就越清醒,越清醒就越痛苦。

「結論是,我們已經能清楚的意識到澳洲的教育非常之好,好在它能讓孩子們成為一個人格正常的個體,但問題恰恰出在我們自己身上,當孩子回到家中,我們帶給他潛移默化的影響終將把這一切毀於一旦。我們已經意識到我們自身所存在的問題,但卻完全不知道如何去改,那些根植了幾代人靈魂深處的頑固不化很可能需要另外幾代人才能完全改觀。」

我承認我根本做不到當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不去批評他,我也根本做不到當他貪玩遊戲說了不聽聽了不改的時候不去刻薄的指責他,我甚至都做不到給他普通路人般的尊重,因為在我骨子裡,與其說他是我的骨肉,倒不如說他是我的私有財產。

*圖片源於網路

來澳洲前,我從未覺得我對他的管教,批評,呵斥有任何不妥,因為我們的教育從來都是「棍棒下出孝子」 」孩子不打不成才「這類反人性的傳統,我其實基本沒有給過孩子什麼尊重,我要的其實是他對我的絕對服從,我要的是他要聽話,而我卻從未想過為什麼他一定要聽我的,為什麼我做為家長就永遠是對的?三年來,當我了解親歷了澳洲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方法后,我覺得我的方式實際上是打著愛的旗號在傷害,說的嚴重一點,有些時候分明是虐待。

為什麼中國人普遍缺乏自信?其實在孩子未成年的時候接收到的家庭教育剝奪了孩子的自信。我們習慣於論斷孩子並給孩子下結論,譬如:怎麼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會做,做不好?想想看,每天在這樣的質疑下要多麼強大的內心才能夠不被摧毀?我們更善於類比,譬如:你看你們班的**,和你一樣的老師,一樣的教材,她能得95分,你怎麼才得60分?沒有人能夠在經年累月的如此類比摧殘下變得自信。

同樣的情況,我兒子拿著」D」的成績單,我給他的反饋是「你這樣的成績讓我非常失望」。

我就是用這樣的方法教育了孩子三年,我正是用這樣的「愛」硬生生的把兒子愛出了在我面前的恐懼和在社交場合的自卑。非常遺憾,也非常苦惱,我能夠意識到自身的問題,但卻完全不知道該如何糾錯。

於是,我和太太就相互監督,盡量少發脾氣,少論斷,少類比,或許我們終其一生都不知道如何尊重孩子,教育孩子,但至少我們已經開始嘗試少一些傷害,多一些愛。

*圖片源於網路

關於票子

我想談談工作。對於我這樣沒啥積蓄的普通移民一代而言,工作就意味著票子,沒有工作生活就沒有著落。

當我決定在澳洲定居的時候,我對很多朋友的好言相勸嗤之以鼻,因為我對自己的職業有著不容置疑的自信,因為好歹也在中國一線大城市,國際大都市,世界五百強上過混過十幾年飯,這曾經是年輕人夢寐以求的夢想;怎麼說也在省重點讀過高中,部屬院校拿過碩士,那也是相當拿的上檯面的,在很多人眼裡這是響噹噹的硬通貨,敲門磚。

論眼界,曾經因私因公暢遊過十幾個國家無論如何也應該算數吧,論語言,也自信即便帶著一口濃濃陝西口音的英文還是足以能夠應付日常工作需要的。

殘酷的現實讓我的自信變得蒼白無比。

三年來工作給我的教訓和碰到的釘子讓我明白,我既往的那些經歷太過蒼白。

年輕時的浮躁和不努力在人到中年時一點點開始償還。我習慣了每年總有個10%甚或更高的收入漲幅,我覺得隔三差五職位有個上升理所應當,我似乎從未考慮我是否配得上那個職位和那份薪水。

澳洲的三年,幾份工作讓我明白原來八個小時工作制是實打實的八個小時,午餐半小時,茶歇十分鐘,更可怕的是周遭所有人無論年齡長幼都那麼自律和幹勁十足,沒有人偷懶,而我早已養成了養尊處優式的彈性工作制,我們時常喝五吆六得去吃個午餐光點餐恐怕沒有半個小時也拿不下來。

我也不能埋怨薪水太低,工作太苦,和我的澳洲同事相比,我沒有任何方面的優勢去抱怨,我時常自己在想,即便有公司願意給我一個更高的職位,我都完全沒有能力去勝任。

「並非我自卑,單就溝通技巧和服務意識而言,即便讓我用我的母語來應對,我也完全達不到標準,反思后我覺得語言不過關當然是問題之一,但不得不承認,在人與人溝通以及工作溝通的軟技巧上,我們的差距幾乎是不可丈量的。」

於是我重新審視我曾經無比自信的英文,越審視就越是覺得前路漫漫。談工作,語言問題不大,但一旦開始聊天,我就開始迷茫,有時聽不懂,有時聽懂了卻無法自如的插入對話,而那種機會轉瞬即逝,於是我就選擇逃避去工作,久而久之,也就沒有人會願意和我聊天,於是結果就是要麼被孤立要麼自我封閉。我原以為三年我就能夠攻克語言關,現在看來,至少還要三年。

*圖片源於網路

關於房子

2015年剛到,兩眼一抹黑,就被好幾波朋友拉近了好幾個微信群,好一陣熱情問候,經歷過上海的幾波房價暴漲后的我幾乎很難抵禦被熱情的中介朋友們的說服,瞬間忘記了自己薄薄的錢包和輕飄飄的身價,於是也在好幾個樓盤都交了定金。

中介朋友很大方的請我喝了杯咖啡,我還覺得過意不去,主動的迅速的交了定金,買樓花的感覺很是美妙,交完定金那一瞬間就是覺得再過兩年我就是在悉尼左右好幾套房產,眼前那可是唾手可得的白花花的銀子啊,可誰又知道當面臨交割時拿不出首付,貸款的時候沒有銀行願意貸款的窘迫?這個時候那些當年恨不得對你海誓山盟打包票的中介朋友呢?

衝動是魔鬼,什麼時候都適用。

我慢慢的開始觀察悉尼的房產,了解這個社會,才有了理性。

不知道悉尼究竟有多少新樓盤和樓花,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澳洲人在投資房產,但我看得到的是但凡在各個商場擺攤打廣告的基本都是清一色的華人面孔,我就沒有看到俄羅斯中介,中東中介,印度中介,,韓國中介,難道這個世界只有中國人懂得投資房產的真諦,只有中國人懂得使用負扣稅,只有中國人有錢買樓花?

「經歷了一些事,看懂了一些人,讓我想起不知道誰說的一句話:」中國人沒有大智慧,有的是小聰明。「在這些事上,對買賣雙方都適用。」

凡事都有積極的一面,經歷了上海的房市和悉尼的領悟,讓我明白對於升斗小民而言,期待通過短期房產買賣獲取高額利潤的投資,那不是真正的投資,那叫投機,如果前幾年買樓花賺了錢,那麼恭喜您,如果現在還抱著買樓花賺快錢的您,醒醒吧,投資請謹慎,投機請隨意。

*圖片源於網路

 

關於妻子

要愛請深愛,不愛請滾開。

幾年前覺得惡俗的一句網路句式,現在覺得頗有些道理。

在我工作的藥房,幾乎每周都有一位古稀的澳洲老人,瘦削,禮貌牽著他的太太慢慢的走來,拿給她配好的一周的藥量,太太是一位女士,應該也在七十上下,她每次都怯生生的跟在他身後,人多的時候她眼裡清楚的看得出恐懼,每每這個時候,他都會輕輕的把她摟到懷裡,在額頭上親一下,用別人幾乎聽不到的聲音安慰著她,她會放鬆下來,進而會露出少女般的微笑。

周邊的人都會目送他們離開,很多人也會祝福他們。後來我知道,那位女士五年前就患上了老年痴獃,她的先生為了她選擇了提前退休,照顧她的生活。

*圖片源於網路

後來,很多次的在家附近都看到他們,每一次都牽著手慢慢走。

在澳洲,這樣的場景非常普遍,如果你注意觀察,時常會看到讓你感動的畫面,很多白髮蒼蒼的老人拉著手,慢慢散步,短暫的分開都絕不會忘記擁抱,那種畫面,即便只是看看,不說話,也很美妙。

後來的一天,太太問我,你有多久沒有和我一起走,你有多久沒有拉過我的手?我有點猶豫,有點扭捏,隨口告訴她,那就以後吧。

我開始留意身邊的華人,發現除了熱戀中的少男少女,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過了三十歲的中國人很少有人再一起拉手散步,我也很少看到老了以後的人們會像上文的老人那般恩愛,我在想,愛情真的只存在於戀愛的那段時間嗎?

如果可以重來,我要給孩子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愛,更少的傷害;我才不要和別人攀比,只看重成績,我要給他更多的歡喜。

如果可以重來,我要逼著自己去攻克語言,用一切努力學著融入;我不能用我既往的方式衡量這裏的工作,我需要更努力,更勤奮,不能給自己任何借口偷懶脫離主流。

如果可以重來,我要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貪慾,多做一些長線投資,少一些短期投機,多買一塊地,少買一片樓花。

如果可以重來,要愛就深愛,不愛我就走開。

移民的生活,是個重生,要學著改變,方方面面都要重新再來,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我期待未來。

作者簡介

朱愷

生於三秦,求學上海;子承父業,從醫六載;然心浮氣躁,棄醫從商,為斗銀幾兩終日奔忙。及至不惑,頓悟菜根譚:厚德以積福,逸心以補勞,修道以解厄;遂舉家客居悉尼,一圖耳根之清靜,二享塵世之鴻福。人生苦短,迷途知返。閑時舞文,動時潑墨。睜眼看澳洲,拙筆寫人生,無他,供爾等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