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阿德萊德 原文鏈接
要說中國人的隱藏技能,結賬時的湊整找零技巧絕對冠絕全球。亞洲蹲這種看似平常的姿勢,也是我方獨有。
猶記得前幾年,「連仙人掌都養不活」是年輕人的生活技能標配。而現在,豆瓣上名為「我在陽台種菜吃」的話題,都有了超過400萬瀏覽量。
中國人灑下的種子,佔領了世界
中國人思維上的條件反射很有意思。
看到A國小龍蝦泛濫成災了,我們的第一反應:建議打包幾個中國人出口到A國,維護生態平衡就靠我們了。
而看到某處有塊空地,中國人:這氣候這降水,種點啥不好呢!
任何時候,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只要有中國人的存在,他們就能在那兒種菜。
比如這座擁有百度詞條的菜園,就是耶魯大學中國留學生的父母們,在陪讀之餘開墾出來的。
住樓房的,學會了充分利用陽台的空間和光照。
你讀書來,我耕田。在勤勞勇敢閑不住的家長的栽培下,中國留學生與中國蔬菜一起,茁壯成長。
一般的澳大利亞人家,院子里的草地修剪得當,輔以鮮花點綴。而隔壁的中國丈母娘,早已把一畝三分地安排得明明白白。
今天挖個坑,明天扒一下土,把花園裡的花全部換成菜。看到中國丈母娘這宛如「糞坑」的藕缸,外國女婿小小的眼睛里露出了大大的疑惑。
中國人愛種菜,則是一種鄉土情懷的回歸。許多國人用快手拍下自己在異國種下的種子,記錄為心靈找到依附的過程。
首先是來自進可扛槍、退可插秧的中國維和部隊的「降維打擊」。
在盧安達,當非洲保安在院子里沐浴晨光的時候,這棟房子的中國主人正在玉米地里賣力除草,一時讓人分不清誰是主誰是雇。
工地上跟著中國師傅做工的非洲小子,別的沒學會,先學會了種菜。
在「軍民」結合的路線方針指引之下,非洲的土地已經結起了來自中國的碩果。
極地、沙漠、太空……種種極限條件,都無法阻攔中國人把種子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耕大國,中國人和土地的關係可謂緊密。
在農村種,進了城,創造機會也要繼續種!
無論是頗具文化輸出色彩的種菜型外交,還是充滿樂趣和成就感的種菜過程,都離不開中國人民內心對於「種菜」深沉的愛。
都市叢林里的小年輕們,也愛上了在快手裡follow種菜主播的一年四季。
3月11日,光禿禿的大棚,棚子的女主人正在翻土,為春季栽培做準備。而屏幕另一頭的社畜一頭擠進春招大潮,不是在面試,就是在去面試的路上。
這些煩惱的重量,比一根豆角還輕。
當工作、生活中的許多煩惱,消解掉本就不多的獲得感時,「種菜」這種單線且直接的「投入-產出」模式,似乎為生活提供了一種難得的安慰。
而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在快手看田間地頭、看愛種菜的國人走出國門,則是在尋找屏幕內外的共情和共振。
他們率先實現了「維和」「種菜」文體兩開花,背起的行囊里,除了老乾媽和火鍋底料,就是各式各樣的蔬菜種子。
看屏幕里的老鐵,四季輪轉,春種秋收;屏幕外的我們,穿越四季,喜怒哀樂。
喜歡看別人認真生活,也立誓不敷衍自己的生活,這也許就是種下一顆種子的最大意義。
轉載聲明:本文為轉載文章,不代表我站觀點,對轉載有異議和刪稿要求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