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阿德莱德 原文链接
要说中国人的隐藏技能,结账时的凑整找零技巧绝对冠绝全球。亚洲蹲这种看似平常的姿势,也是我方独有。
犹记得前几年,“连仙人掌都养不活”是年轻人的生活技能标配。而现在,豆瓣上名为“我在阳台种菜吃”的话题,都有了超过400万浏览量。
中国人洒下的种子,占领了世界
中国人思维上的条件反射很有意思。
看到A国小龙虾泛滥成灾了,我们的第一反应:建议打包几个中国人出口到A国,维护生态平衡就靠我们了。
而看到某处有块空地,中国人:这气候这降水,种点啥不好呢!
任何时候,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只要有中国人的存在,他们就能在那儿种菜。
比如这座拥有百度词条的菜园,就是耶鲁大学中国留学生的父母们,在陪读之余开垦出来的。
住楼房的,学会了充分利用阳台的空间和光照。
你读书来,我耕田。在勤劳勇敢闲不住的家长的栽培下,中国留学生与中国蔬菜一起,茁壮成长。
一般的澳大利亚人家,院子里的草地修剪得当,辅以鲜花点缀。而隔壁的中国丈母娘,早已把一亩三分地安排得明明白白。
今天挖个坑,明天扒一下土,把花园里的花全部换成菜。看到中国丈母娘这宛如“粪坑”的藕缸,外国女婿小小的眼睛里露出了大大的疑惑。
中国人爱种菜,则是一种乡土情怀的回归。许多国人用快手拍下自己在异国种下的种子,记录为心灵找到依附的过程。
首先是来自进可扛枪、退可插秧的中国维和部队的“降维打击”。
在卢旺达,当非洲保安在院子里沐浴晨光的时候,这栋房子的中国主人正在玉米地里卖力除草,一时让人分不清谁是主谁是雇。
工地上跟着中国师傅做工的非洲小子,别的没学会,先学会了种菜。
在“军民”结合的路线方针指引之下,非洲的土地已经结起了来自中国的硕果。
极地、沙漠、太空……种种极限条件,都无法阻拦中国人把种子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大国,中国人和土地的关系可谓紧密。
在农村种,进了城,创造机会也要继续种!
无论是颇具文化输出色彩的种菜型外交,还是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种菜过程,都离不开中国人民内心对于“种菜”深沉的爱。
都市丛林里的小年轻们,也爱上了在快手里follow种菜主播的一年四季。
3月11日,光秃秃的大棚,棚子的女主人正在翻土,为春季栽培做准备。而屏幕另一头的社畜一头挤进春招大潮,不是在面试,就是在去面试的路上。
这些烦恼的重量,比一根豆角还轻。
当工作、生活中的许多烦恼,消解掉本就不多的获得感时,“种菜”这种单线且直接的“投入-产出”模式,似乎为生活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安慰。
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在快手看田间地头、看爱种菜的国人走出国门,则是在寻找屏幕内外的共情和共振。
他们率先实现了“维和”“种菜”文体两开花,背起的行囊里,除了老干妈和火锅底料,就是各式各样的蔬菜种子。
看屏幕里的老铁,四季轮转,春种秋收;屏幕外的我们,穿越四季,喜怒哀乐。
喜欢看别人认真生活,也立誓不敷衍自己的生活,这也许就是种下一颗种子的最大意义。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不代表我站观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请联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