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從墓地開啟的歷史研究:早期華人移民在澳洲偏遠社區中有多重要?

來源:ABC

(ABC Central West: Luke Wong)

郭思恩(Juanita Kwok)是一名歷史學家。她專門研究了華人在澳大利亞邊遠城鎮早期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然而,她的研究切入點卻是從墳墓開始的。

「我會走進巴瑟斯特(Bathurst)公墓,尋找華人的墳墓,」郭博士說。

「一些華人是受洗的信徒,他們被埋葬在不同的墓區,如聖公會墓區、羅馬天主教墓區和長老會墓區。」

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許多華人男性紛紛背井離鄉,希望能夠在澳大利亞淘到金子。但郭博士說,還有許多人來到這裏從事糧食生產,與歐洲裔女性結合的情況屢見不鮮。

巴瑟斯特華人共濟會1912年建立會址,1953年拆除。(Supplied: Tony Bouffler)

郭博士說,許多來自新南威爾士中西部地區的華人男性是當地蔬菜種植的「鼻祖」。

「許多華人種植者在蔬菜銷售市場成就了一番事業,將所種植的農產品大量送往農貿市場,」她說。

「這些華人還帶來了引水灌溉技術,從河流中抽水灌溉土地。他們將這項農業技術從他們的老家通過淘金地帶到了這裏。

「大約在19世紀末,他們破天荒地開始在新南威爾士州農村地區種植蔬菜。

"他們無疑為後來從事農業種植的歐洲農民奠定了基礎。"

華工善於種植煙草,他們曾在新州巴瑟斯特附近的這個種植園工作。(Supplied: 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

《巴瑟斯特自由新聞與採礦雜誌》(Bathurst Free Press and Mining Journal)

「澳大利亞農民,想什麼呢,你們要讓中國佬用蔬菜把你們打趴下嗎?蔬菜種植要全盤拱手讓給那些中國佬嗎?」

1914年,一家報紙報道了巴瑟斯特唯一華人女性去世的消息。她的名字是「Ruby Chew Ming",原籍是新州的Dubbo地區。(Supplied: Vicky Prestwidge)

「還有其他一些情況,如華人為了融入社會而改名,這樣他們的孩子就不會受到歧視,」她說。

「在當時的社會,華人被看不起,也就在那個時候,澳大利亞進入了一段漫長的白澳時期。」

「法律上針對華人的歧視非常多,以至許多華人父母可能認為,割捨華人身份對孩子的未來會更好。」

郭博士說,結識了解自己家庭背景的華人後代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與那些真正為自己的華人血統感到自豪並且希望尋根尋源的人見面,真是令人激動。」她說。

為具有華人血統感到自豪

Ellen nee Schofield與Charles Yow Jr在孩提時就認識了。(ABC Central West: Luke Wong)

道恩·布朗洛女士(Dawn Brownlow)

巴瑟斯特老兵Charles Yow Jr在二戰期間在多個戰爭前線征戰過。(Supplied: Dawn Brownlow)

他們死後都埋葬在當地的公墓,至今仍在那裡。

布朗洛女士

有七個兄弟姐妹,他們的母親Ellen nee Schofield來自愛爾蘭天主教家庭。所以布朗洛女士和她的兄弟姐妹從小是在一種多元文化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

家裡吃飯,一周都是炒菜配米飯,周五會蒸魚吃。

「我母親往往會講起參加華人葬禮的事情,說人們會烹飪一整頭豬,參加葬禮的人在最後還能得到一個硬幣和一些糖果,非常有趣,」布朗洛女士說。

華人應徵保家衛國

家住巴瑟斯特的道恩·布朗洛女士為自己具有華人血統感到自豪。(ABC Central West: Luke Wong)

二戰期間

「我父親是澳洲出生的華人,為保衛澳大利亞出征。

布朗洛女士帶著一枚由祖父的共濟會會員徽章製成的吊墜(ABC Central West: Luke Wong)

Charles Yow Sr

巴瑟斯特澳洲華人共濟會(Bathurst Chinese Masonic Lodge)

「我非常自豪,我會站在卡里隆戰爭紀念碑的頂部大聲喊出來。」她說。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