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BC中文
本篇內容為轉載/翻譯內容,僅代表原文作者或原媒體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澳大利亞的統計數字顯示,具有華裔血統的澳大利亞已超過總人口的5%。在華人社區中,來自中國、香港和台灣的移民分別占第一、第五和第六位。同時,普通話(47%)和廣東話(25%)也佔了半壁多江山。
然而,這些兩岸三地的移民之間卻存在著各種隔閡,很多人形容澳大利亞的華裔移民都似乎更願意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抱團取暖」。
本周的《直播澳洲》就特別請到了三位分別來自兩岸三地的嘉賓,他們分別暢談了自己眼中華人社區的現狀和未來。
兩岸三地的華裔移民的隔閡來自於哪裡?
「意識形態上的不同都存在,但是我們並不能說只要他說中國留學生,或者說是中國大陸來的,他就會全方面地同意中國政府的觀點,或在意識形態上的全方位贊同,」他說。
楊凡說,對於很多來自大陸的移民來說,他們因為受到多年來的教育與宣傳,因此對台灣人和香港人的訴求會有不理解。
「他們更多的是問號,為什麼?為什麼他們會反抗?為什麼他們不認為香港或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她還指出,大陸民眾更注重「一國兩制」中的「一國」的概念是前提,不明白為什麼香港和澳門的民眾如此強調「兩制」。
曾在2007年來堪培拉留學,後來在香港工作了四年,並於2015年再度回到澳大利亞定居的張耀中副教授目前任教於蒙納士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他說,台灣與大陸移民的隔閡源於政治、歷史和意識形態,以及作為台灣人的身份認同。
「絕大部分的人認為我們自己是台灣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我們中很多人認為我們與中國是不同的兩個國家。這就會在認同上產生差別。」
他說,很多時候兩岸對歷史事件的解釋和教育是不盡相同,甚至相反,而這就可能是是隔閡的開始。他用人們對管教孩子的看法來比喻彼此之間批評對方政府的感受。
「這有一點我們傳統的概念,就好像我家的小孩我可以自己打,外人不要到我家來抱怨我家的小孩。」
他說台灣人對大陸移民及留學生的固有看法是很有錢,很愛國,對台灣人不友善。
「其實我認為中國移民不一定都是這個樣子的。我認識很多中國來的朋友和學生,他們的思想都是很開放的,」張耀中說。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Jane Poon(潘珍)曾是一名媒體人。此前,她在台灣居住過一年,2017年9月定居澳大利亞,擔任澳港聯(Australia-Hong Kong Link)的聯合主席。
她說,由於生活在一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因此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會更加直接,思想也是外向型,很西化,在英語溝通方面不會覺得太擔心。
「我們從小在香港長大,我們接受的教育、文化背景,或者說生活環境跟台灣和中國也有很大的分別。我們生活在一個西方與東方結合的地方,我們越來越意識到作為想感人的身份,」她說。
「我們雖然與台灣人和中國人有相同點,但是我們也是有隔閡的。比如,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價值觀。但是我們可不可以生活在一起,都可以。在我們來說,隔閡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本來就應該有分別嘛。」
她還表示,自己曾在聲援香港的活動中遇到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民眾,他們也理解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重要性,但是卻堅持這些在澳大利亞的基本價值觀不僅不適合中國國情,而且只會給中國帶來更多問題與麻煩。
「在過去三、四年,香港忍受了很多,一層一層的壓下來,就造成了在內地人與香港人之間累計下來的矛盾。因此香港人內心總有一些對內地人的負面印象。」
潘女士說,香港人在念書時都會了解受到了列強的壓迫,但在1997年香港職權一覺之後,香港人看到了不一樣的轉變。
「回歸之後,我們看到的轉變不是我們可以接受的。一年一年地干涉我們的生活,否定我們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她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自己是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感越來越強,同時對中國人的認同在不斷下跌。」
「不停地問『你是不是中國人』?『你不是中國人,為什麼要講中文』?我們遇到很多這樣的問題。」
如何在澳大利亞更好地溝通與了解?
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亞價值觀之一。來自兩岸三地的民眾在澳大利亞這個擁有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的國度,是否應該放下對彼此的「恩恩怨怨」,彼此更加包容呢?
張耀中博士認為,這種講法有其不可取之處,因為在他看來,所謂的恩恩怨怨,這隻是言論自由表述的差異。他說,澳洲是一個自由民主平等的國家,爭論的存在其實「都是合理的」。
「當大家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把這個議題當成是自由言論的表現,不論這是支持台獨、藏獨、平反六四……還是慶祝十一、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中國統一。這些都是可以拿來辯論的議題。」
「重點是大家能不能敞開心胸,接受大家不同的意見,互相地溝通、辯論,找到一個共同的平衡點。」
潘女士認為,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不應該擠壓言論自由的空間,無論任何背景的人都應該捍衛澳大利亞崇尚的言論自由價值觀。
「我們都是來自海外的移民,我們不可能割棄我們的過去,所以我們帶著自己的想法,帶著對家鄉的看法來到澳大利亞是一定的,」他說。
「不可能在移居澳大利亞之後就全部拋開。」
楊凡認為,大一統的「澳洲華人」的身份認同與祖籍國國家的意識形態結合不能幫助澳大利亞的華人推進交流與溝通。
「也許這是挑戰,但這也同時是個機遇。
「來到澳大利亞是一件好事,你會看到不同的視角與看待事物的機遇,我們不要害怕看到這些[不同的思想與認知],」楊凡說。
潘女士並不認同華人在澳大利亞需要有「澳洲華人」這樣一個大一統的概念,她說,不要一味地去尋找相同,而是應該尊重彼此的不同,從而實現和諧相處。
「我們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群體,我們要屬於自己的一個身份。雖然我們都是華裔,但是我們有著不同的文化、特點和內涵。因此沒有人能代表所有的在澳華人,」潘女士說。
張耀中博士補充道,隔閡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人們不應人為避免隔閡的存在——因為觀念、文化和教育上的差異是因為每個人成長的背景不同而導致的。
「這種差異是一定會存在的,我們應該把它認為是很正常的情況。」
澳大利亞華人一瞥
華裔血統總人口123萬多,約佔澳大利亞總人口的5.26%
華裔澳大利亞人前10大出生地:中國(40%)、澳大利亞(25%)、馬來西亞(8%)、香港(6%)、台灣(4%)、越南(4%)、印尼(3%)、新加坡(3%)、柬埔寨(1%)、菲律賓(1%)
華裔移民澳大利亞年代:澳大利亞出生(25%)、2010年代(25%)、2000年代(20%)、1990年代(11%)、1980年代(10%)、1970年代(3%)、1960年代(1%)
講得最多的八種語言(方言):普通話(47%)、粵語(25%)、英語(8%)、印尼語(3%)、越南語(2%)、閩南語(1%)、柬埔寨語(0.8%)、客家話(0.7%)
華裔澳大利亞人信奉最多的八大宗教:無宗教(54%)、佛教(15%)、天主教(9%)、基督教(4%)、聖公會(3%)、浸信會(2%)、長老會(2%)、聯合交會(1%)
華人從事最多的10大職業:會計、銷售助理、零售經理、服務生、廚師、護士、程序員、幫廚、文員、全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