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長大的小孩,還想回國嗎?」 澳華人媽媽這一問….

來源:辣媽聯盟

最近,在小紅書上有一個帖子「國外長大的小孩,還想嗎?」引發了熱議。發帖的是一位在的媽媽,她因為9歲孩子的一份家庭作業感到苦惱,這個作業是讓孩子閱讀一本有關移民的書,其中一些意識形態問題和歷史背景比較敏感。

她開始擔心在這樣教育系統下長大的孩子,將來可能不願意回中國發展了,而她自己卻準備將來回國養老,於是在網上發帖求助。沒想到,這個問題引發了一眾新移民媽媽們的共鳴:那些在澳洲長大的孩子,將來還願意回中國發展嗎?

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是很多中國父母的夢想。圖:ABC

移二代,歸屬感到底在哪裡?

有網友評論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與父母及祖輩不同國家出生長大的孩子,故土認同感來自於身邊的朋友和成長過程中認知和教育環境。第一代是尷尬代,第二代基本上都會被思想和認知同化,到第三代就真的完全本土化了。

別說出國,北方人去南方生活2代以後,從口音到飲食,到思想都會和故土的人區別非常大。何況語言,文化,思想比較大區別的千萬里之外的他國了。

其實最尷尬的是成年以後因為讀書或事業移民他國的第一代,故土遠離,一別數年到數十年,第二故鄉是熟悉的又不完全滲入的,第一故鄉是陌生的又不完全疏離的。

歸屬感是第一代移民最心結的,認同感是第二代移民面對的,而之後的數代思想是相似的但都長著外裔的外貌,也要面臨或多或少的挑戰和壓力。「

澳洲電視台SBS拍的一部反映移民家庭生活的劇。圖:SBS

身份認同的問題可能是「移二代」需要終身面對的巨大考驗。有網友評論說:「這個關鍵要看孩子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如果他習慣了國外的生活,思維都是西化的,那你很難讓他認同自己是個中國人。然後再說回國的目的,如果他喜歡中國的文化,人與人的關係,工作環境,那在中國也不是不行。很多土生土長的外國人在中國生活的也很開心。」

實際上,在澳洲出生成長的很多「移二代」小孩,到頭來只能跟同樣背景的同齡人交朋友。

去年,一個由墨爾本的9名華裔高中生創立的有個名為「微妙的亞洲特質」的小組在臉書火了,吸引了100多萬人在小組中討論文化認同等問題,分享移民生活的笑話和表情包,這些看似簡單普通的生活內容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

亞裔孩子的周末:周末:中文課、鋼琴課還有補習班。這是一種中國小孩一下就能get到但其他族裔人不一定能理解的經歷,在這個組裡迅速引發一片共鳴。

事實上,這個小組的「出圈」,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移民二代孩子的孤獨,以至於需要在網路小組裡汲取平時生活中來之不易的認同感。

「微妙的亞洲特質」小組成員,是墨爾本的幾名高中生。圖:BBC

在網路上,一名在美國成長的ABC分享了自己成年後堅持回中國發展的理由:1)永久的文化隔閡;

2) 終身擺脫不了的二等公民待遇(特別是華裔男生);

3)消除不掉的種種事業障礙。

「雖然你從小在這裏長大,但本地白人永遠不會把你當自己人;回到中國,起碼你還是長著一張中國臉,而且中國人對外國人的態度還是相對客氣的。」

圖:emaze

想回,但是回得去嗎?

那麼,即使「移二代」想回中國發展,他們還回得去嗎?

上文提到的那篇小紅書熱帖,底下幾百條評論中點贊率最高的一條是:「國外長大的孩子太單純了,不適合回國。競爭不過人家。」

——畢竟中澳教育和社會背景差別太大了。有網友舉了自己的例子:「我家哥哥12歲,出生長大都在墨爾本。去年帶回國,親戚說這孩子單純的,回來得讓人算計死,還是老實在澳洲獃著傻著吧。」

中國職場的「套路深」,「移二代」是否能適應?圖:網路

還有更現實的問題是:國外長大的孩子,回去之後能過得了語言這一關嗎?

在澳洲長大的孩子大部分對中文、尤其是文字書寫是陌生的,他們更習慣用英語表達和交流,所以將來如果回到國內工作,其實他們是不太適應的。

當然這方面也可以通過家庭教育來彌補,很多家庭非常重視中文教育。那麼孩子在長大之後,對國內的文化及工作環境也是有很強適應能力的,再加上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西方教育的背景以及知名大學的學歷,都幫助他們可以迅速在國內的職場佔有一席之地。

但也有家長認為要放寬心,「移二代」孩子的適應能力會更好:「哈哈哈這樣的小孩都是global citizen(國際公民) ,我覺得在不同環境中生活過的孩子可以更好的融合兩邊文化,適應力應該也更好。」

大部分「移二代」長大後會自然融入當地文化。圖:PRI

「移二代」的真實心態是怎樣的?

在帖子的評論中,也有ABC(在澳洲出生的中國人)朋友說出了自己的真實體會:「我給你講一下我們abc心態:我們小時候一般很喜歡去中國,有一個原因是不用上暑期的學校,留在美國肯定要去上學。去中國的話就在爺爺奶奶家隨便看電視或者玩,或者到處旅遊。

然後長大一點不太喜歡去了,因為有自己的世界,暑假想跟同學一起玩。再長大去旅行的話還可以,但是世界那麼大,對於我們來說中國是熟悉的國家,但其實跟日本韓國的區別也沒有特別特別大,都是外國。

至於願不願意回去中國工作,肯定還是看薪資。另外,中國陌生人之間有一點不是很友善,長期的話,我不會想在那一直生活。

但是如果將來想回國的話,一定要一直去中文學校,不然中文不行,我很多abc朋友不會中文,聽跟講簡單的可以,字就不認識幾個。

可是我不太理解為什麼我們華人的父母會希望我們去中國工作,當初你們來,不是因為你們喜歡這裏嗎?那為什麼會希望我們喜歡甚至去中國呢?我也不太懂為什麼我每次跟爸媽講中國很多問題,他們就不開心了。」

一個中國移民家庭。圖:紐約時報

其實除了語言,對「移二代」孩子來說,回到中國要面對的更大的困難可能是缺乏文化根基。有從小在日本長大的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我出生在日本,在上海長大,14歲開始回去日本上學,大學又去了美國留學,去年回到了上海了。在國外這麼些年裡,一直通過互聯網保持著對國內新聞動態的關注,所以還是比較跟得上這裏的流行文化的。但我回來還是覺得不太適應,並不是真的傳說中的勾心鬥角,而是因為像自己這樣情況的海龜基數還太少,很多事情上感覺被邊緣化,而且也比較難和周圍人聊到一起,除非有類似海外經歷的。」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變故鄉」。

老祖宗的這句古詩,充分說明了其實自古以來中國人從歷史上也一直在遷徙,只是遷徙範圍從以前的跨村、跨市、跨省,再到現在的跨國。對於網路和交通比以前發達的現在,出國的難度可能比以前跨個縣更簡單。

因此,「此心安處是吾鄉」,也許孩子長大后,自然會有他們的選擇吧。

對於這個問題,正在讀這篇的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呢?你又是怎麼考慮的?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