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利亞聯合時報
儘管澳中貿易局勢緊張,而且中國通過關稅有效地將一些澳洲企業拒之門外,但澳洲食品出口商仍將中國視為一個增長市場。
但這些食品公司也擔心遭到中國的貿易報復,同時也在加緊努力尋找其他市場,包括日本、英國和美國。
林先生《澳洲人報》與Visy合作舉辦的全球食品論壇(Global Food Forum)上說,在中國,澳洲仍然被視為「清潔和綠色」產品的來源。
「關稅發生了變化,一些法規也發生了變化……但基本供應和需求仍然存在。」
林先生說,Bubs是一家嬰兒奶粉生產商,疫情阻止了以澳洲為基地的中國購物者,當中許多是中國遊客和留學生,他們購買產品是為了寄回家給朋友和家人,Bubs花了12個月的時間來重新組織其進入中國的分銷渠道。
他說,在重新組織分銷渠道,將更多產品直接運往中國后,中國對Bubs產品的需求仍然很大。
他說,Tattarang公司通過其Harvey Beef部門向中國出口牛肉,但由於中國當局去年對澳洲肉類加工廠採取的行動而受到打擊。
但他說,中國仍然是該公司牛肉的一個重要市場。
他說,Tattarang公司還在研究能否從西澳的Albany向中國出口Akoya珍珠貝,這是該公司去年收購的一項業務。「我們期待著將Akoya介紹給全亞洲的消費者。」他說。
Maggie Beer Holdings的首席執行官米拉德(Chantale Millard)說,她的公司正在尋求向中國出售一些有機產品。
「我們在去年6月獲得了中國的有機認證,就在一切開始變得有點緊張的時候,」她說,「但我們在(在市場上)還有一些機會。
「我們已經聽說了關稅和葡萄酒行業的情況,」他說,「這確實給烈酒市場留下了一個機會,因為我們不受影響。」
「我們在過去的12個月里,用我們的社交媒體和所有這些東西建立了一個商業計劃和模式,以進入中國市場。」
Barossa Valley葡萄酒公司Chateau Tanunda的首席執行官戈貝爾(Michelle Geber)說,她的公司在去年11月與其他澳洲葡萄酒製造商一起受到懲罰性關稅的打擊之前,已經向中國出口了高達20%的產量。
中國商務部在今年早些時候表示,葡萄酒關稅將在未來五年內保持不變。
在中國擁有3000多名員工並在亞洲10個國家開展業務的Compass Group的區域總經理范戴克(Mark Van Dyck)說,在新冠大流行發生后,中國對優質食品的需求大增。
他說,在開發澳洲品牌方面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以便向亞洲銷售澳洲食品。
Bubs的林先生說,中國市場的基本面仍然具有吸引力,他指出,中國每年有1200萬嬰兒出生,而澳洲只有25萬。本周中國公布的三胎政策可能帶來進一步增長。
林先生說,Bubs也有潛力擴大向中國銷售的產品。「如果我們能為家庭中最珍貴的成員(嬰兒)提供營養,這個品牌還可以有很多延伸,提供家庭營養,並進入維生素領域。」
但他說,Bubs也有潛力擴展到其他市場,包括美國,那裡越來越重視食品來源的認證。
*以上內容轉載自澳大利亞聯合時報,指點山河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