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從兩劑輝瑞疫苗間隔延長到8周說起
從上周開始,悉尼12個「重災區」(Concerned LGAs)的16-39歲的年輕人群體可以優先施打輝瑞疫苗。
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絕大部分該優先群體(Priority)的輝瑞疫苗【相關閱讀:顯微鏡學家發表對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兩針間隔時間都是8周,而不是普通大眾預約時的4周。那很多人看到這個情況都會好奇:兩劑疫苗延長施打會減弱疫苗效力嗎?
以及
新州公共衛生部門為什麼要做這個決定?
下面就來給大家普及一下上述問題的解讀
按照著名科學期刊《Science》以及各國公衛系統對疫苗學的共識,當人體接受疫苗(接觸抗原A)后都會有一段初級反應(下圖),在該反應期內,人體產生對病毒的抗體呈波段式發展。並且大部分人會在2-3周后達到抗體最大的巔峰:因為抗體呈波段式發展,在一段時間后其抗體濃度也會慢慢下降,注意這裏說的是「抗體濃度」而不是完全沒有抗體。因此為了保持(提高)抗體濃度以及延長作用,就有了施打第二劑疫苗的需要。
當施打第二劑疫苗(再次接觸抗原)后,會引起人體免疫系統的次級反應,這時候由於免疫系統已經有了初次的抗原接觸,會更快速且產生更強更持久的免疫反應:然而!然而!然而!
上述的科學報告都是基於過往的疫苗病毒學理論制定而成,而今年才首次投入使用的mRNA疫苗(輝瑞,莫得納)其實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完整且完全正確的追蹤報告說明到底相隔多久施打第二劑疫苗才是最好。
而各國之所以普遍使用間隔一個月(4周)這樣的時間,更多是出於一個對過往疫苗「約定俗成」的概念,而不是出於一個標準的「科學概念」。
因此,輝瑞疫苗相隔4周打更好還是相隔8周打更好,目前全球都沒有一個很好的科學標準。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你更需要知道兩個確定的事實:1-打了疫苗不意味著你天下無敵!
2-施打一劑疫苗對於死亡率,重症率,住院率
都有明顯下降!
第一個事實與相隔多長時間打疫苗息息相關,如上面論述過的抗原發展波段圖那樣,當你施打第一劑疫苗后,體內抗原會在2-3周內達到巔峰。那麼這段時間如果不幸你感染了新冠病毒那因為抗體濃度大的關係,你很有可能感覺什麼事都沒有。
相反,如果是在抗原濃度沒那麼高的時候你出去群聚之類被感染,抗體對抗病毒的效果就會打折扣。因此如果要討論什麼時候施打第二劑疫苗更好,除了要知道上述疫苗學原理外,你更得知道什麼時候「解封」。
因為到解封讓人群大量聚集的時候,那才是需要你的抗體維持在高階的時候。而如果你看懂了上述場景,是不是能稍微理解為何新州政府現在都強調優先注視疫苗普及量而不是解封日期和新增病例數了
另外,如果你是已經打了第一劑疫苗,等待第二劑的也不用方,因為在目前封城狀態下,有一劑疫苗的保護也是非常好的:上圖是英國從今年年初開始全民施打AZ和輝瑞疫苗后全國新冠重症率,住院率,死亡率的統計:當英國有70%以上的一劑普及率以及51%的兩劑普及率時,以上三項概率都有非常明顯的指標性下降。
因此,在封城狀態下有一劑疫苗保護的你,只要避免感染風險,遵守規矩還是很穩。如果要說很急迫打兩劑疫苗拉高保護力這點上,新州政府絕對比你還急!畢竟還等著要解封不是……
那為什麼新州公衛部門
還會延長輝瑞疫苗間隔到8周呢?
02、公衛部門的無奈救命舉措
要解答上述問題,可以通過兩個真實例子來說明:在今年上半年的加拿大和台灣在疫情高峰期都面臨嚴重的疫苗短缺問題:當時他們面臨同樣的困境選擇是:「在疫苗不充足的情況下,如何分配疫苗才能救到更多的人命」
而做出的選擇也是一致的:延遲施打第二劑疫苗,讓更多人優先打第一劑
這麼做的背後邏輯其實很好理解,根據美國和加拿大針對輝瑞疫苗和莫得納疫苗做出的真實數據顯示,當疫苗有限時,比如說你現在有100支疫苗:你給100個人每人一劑,這100個人有80%幾率能避免住院跟死亡
又或者是把這100支疫苗給50個人每人打兩劑打完,那這50人都有96%幾率不重症不死亡
但是沒有打疫苗的那另外50個人就會面臨對新冠病毒裸奔的風險!他們的重症率跟死亡率相比打了兩劑疫苗的50人都會大幅提高!
那請問是100支疫苗給100個人救的命比較多?
還是100支疫苗給50人兩劑打完救的命比較多呢?
而明顯,經過科學的計算和公衛部門的研究,延遲施打第二劑,優先讓更多人先注射第一劑能救的命比較多。
而這也對應了上文說的,為什麼說延長8周打第二劑並不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是一個公共衛生研究的問題。研究的是如何讓公眾生命健康得到更大範圍的保護。
而進入到9月份,隨著輝瑞疫苗持續的準時大量供應,前面的疫苗短缺問題相對來說不會存在。因此,在擴大第一劑普及率以及更多人完全接種后,所面臨的環境很可能跟現在是完全不一樣
03、理想的「共存」狀態是如何
談到與「病毒共存」這個詞,很多人都會條件反射式的厭惡。事實上,人類千萬年的發展史里,所有與人類長期糾纏並存的致命傳染病病毒,被根除的只有天花,僅此一例。
天花困擾了人類至少3千多年,從「免疫學之父」愛德華詹納發現牛痘疫苗直到1980年5月,天花病毒與人類並存的時代才告終
因此,消滅天花作為唯一「人定勝天」的案例,成為其後人類與病毒博弈時可供資鑒的先例、原型。而根據後續科學家歸納研究以及WHO對於「根除病毒」的定義,成功消滅天花之類的惡性傳染病,有三大要素:1-疫苗的有效干預
2-能夠及時發現感染和疫情苗頭,準確預測事態走向,據此制定干預計劃
3-天花病毒在自然界不存在,沒有自然宿主和動物媒介,因此不會出現動物向人類傳播導致疫情反覆的情況
在根除病毒道路上,目前存在的障礙,全球疫苗和免疫聯盟(Gavi)認為,一個是無癥狀和輕症感染使確診和識別難度增大,另一個是疫情終結后新冠病毒從自然宿主、動物或其他渠道再度向人群傳播。
《自然》雜誌2021年2月發表一項科學家問卷調查結果,稱大部分接受訪問的科學家認為新冠大流行最終將轉變成地方性的流行病,殺傷力也會逐漸減弱。因此,他們也傾向認為會走向「共存」。
事實上,讓人與病毒「共存」並不等於人們將長期生活在患者死亡、重病和社交隔離、出行限制等非常態狀況中
與病毒共存的未來主要取決於人們通過接種疫苗【相關閱讀:專家爆驚人內幕:接種疫苗,你有更大的可能會死於病毒】和感染病毒獲得怎樣的免疫力,以及病毒的變異情況
在已掌握非常有效的疫苗且大範圍接種保護的前提下,加上人類感染病毒后產生的抗體形成的「群體免疫」,這個畫面其實對於大家來說不應該陌生。
比如說,流感
流行性感冒與普通感冒不同,前者很大部分其實都是由冠狀病毒導致的感染。我們不應該對冠狀病毒感到陌生是因為,你我,都感染過冠狀病毒的流感……
根據研究發現,人到了10歲左右幾乎都感染過冠狀病毒引起的感冒。也就是說對於一個出生下來毫無抗體的人來說,你十年以內幾乎必得一次感冒,大家想想是不是小時候都是這樣?
冠狀病毒的難纏還體現在,哪怕你得過感冒,是不是還會反覆感冒?同樣根據研究顯示,有抗體的成年人幾乎每30個月都會得一次冠狀病毒感冒……
因此直到今天,我們都會發現每逢秋冬醫院都會宣傳讓人去打流感疫苗
而如果你看懂了上面說的,就能理解目前全球科學家們說的與「病毒共存」是怎樣的畫面:就是在有更新有效的大面積疫苗保護下,加上群體免疫,以及適當的隔離措施,讓新冠肺炎病毒慢慢過渡到類似流感的輕症感染。
如果目標還是頑固的留守在「清零」,「零容忍」,誰也料想不到幾時人能在還沒被病毒擊潰前就已經被心理折磨和經濟折磨下潰敗。
病毒在初期人類不明白,也沒有足夠防護手段,到現在,如果新冠肺炎能過渡成類似感冒的輕症,會有一個國家為了感冒而封禁嗎?
看看過去結束不久的歐洲杯,現在開始的歐洲足球聯賽,那回歸的關眾,那久違的人群,這才是人類真正嚮往的生活,這不香么?
然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只能靠實踐才得到答案,其代價以及損益比,在不同的人心中自然會有不同的比較……
責任編輯:yxy
*以上內容轉載自悉尼寶貝,指點山河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