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辉瑞疫苗间隔4周延长到8周说起,与病毒共存是怎样的画面?澳洲抗疫观察第三期给你解答。

01、从两剂辉瑞疫苗间隔延长到8周说起

从上周开始,12个“重灾区”(Concerned LGAs)的16-39岁的年轻人群体可以优先施打辉瑞疫苗。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绝大部分该优先群体(Priority)的辉瑞疫苗【相关阅读:显微镜学家发表对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两针间隔时间都是8周,而不是普通大众预约时的4周。那很多人看到这个情况都会好奇:两剂疫苗延长施打会减弱疫苗效力吗?

以及

公共卫生部门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

下面就来给大家普及一下上述问题的解读

按照著名期刊《Science》以及各国公卫系统对疫苗学的共识,当人体接受疫苗(接触抗原A)后都会有一段初级反应(下图),在该反应期内,人体产生对病毒的抗体呈波段式发展。并且大部分人会在2-3周后达到抗体最大的巅峰:因为抗体呈波段式发展,在一段时间后其抗体浓度也会慢慢下降,注意这里说的是“抗体浓度”而不是完全没有抗体。因此为了保持(提高)抗体浓度以及延长作用,就有了施打第二剂疫苗的需要。

当施打第二剂疫苗(再次接触抗原)后,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次级反应,这时候由于免疫系统已经有了初次的抗原接触,会更快速且产生更强更持久的免疫反应:然而!然而!然而!

上述的科学报告都是基于过往的疫苗病毒学理论制定而成,而今年才首次投入使用的mRNA疫苗(辉瑞,莫得纳)其实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完整且完全正确的追踪报告说明到底相隔多久施打第二剂疫苗才是最好。

而各国之所以普遍使用间隔一个月(4周)这样的时间,更多是出于一个对过往疫苗“约定俗成”的概念,而不是出于一个标准的“科学概念”。

因此,辉瑞疫苗相隔4周打更好还是相隔8周打更好,目前全球都没有一个很好的科学标准。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你更需要知道两个确定的事实:1-打了疫苗不意味着你天下无敌!

2-施打一剂疫苗对于死亡率,重症率,住院率

都有明显下降!

第一个事实与相隔多长时间打疫苗息息相关,如上面论述过的抗原发展波段图那样,当你施打第一剂疫苗后,体内抗原会在2-3周内达到巅峰。那么这段时间如果不幸你感染了新冠病毒那因为抗体浓度大的关系,你很有可能感觉什么事都没有。

相反,如果是在抗原浓度没那么高的时候你出去群聚之类被感染,抗体对抗病毒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因此如果要讨论什么时候施打第二剂疫苗更好,除了要知道上述疫苗学原理外,你更得知道什么时候“解封”。

因为到解封让人群大量聚集的时候,那才是需要你的抗体维持在高阶的时候。而如果你看懂了上述场景,是不是能稍微理解为何现在都强调优先注视疫苗普及量而不是解封日期和新增病例数了

另外,如果你是已经打了第一剂疫苗,等待第二剂的也不用方,因为在目前封城状态下,有一剂疫苗的保护也是非常好的:上图是英国从今年年初开始全民施打AZ和辉瑞疫苗后全国新冠重症率,住院率,死亡率的统计:当英国有70%以上的一剂普及率以及51%的两剂普及率时,以上三项概率都有非常明显的指标性下降。

因此,在封城状态下有一剂疫苗保护的你,只要避免感染风险,遵守规矩还是很稳。如果要说很急迫打两剂疫苗拉高保护力这点上,新州政府绝对比你还急!毕竟还等着要解封不是……

那为什么新州公卫部门

还会延长辉瑞疫苗间隔到8周呢?

02、公卫部门的无奈救命举措

要解答上述问题,可以通过两个真实例子来说明:在今年上半年的加拿大和台湾在疫情高峰期都面临严重的疫苗短缺问题:当时他们面临同样的困境选择是:“在疫苗不充足的情况下,如何分配疫苗才能救到更多的人命”

而做出的选择也是一致的:延迟施打第二剂疫苗,让更多人优先打第一剂

这么做的背后逻辑其实很好理解,根据和加拿大针对辉瑞疫苗和莫得纳疫苗做出的真实数据显示,当疫苗有限时,比如说你现在有100支疫苗:你给100个人每人一剂,这100个人有80%几率能避免住院跟死亡

又或者是把这100支疫苗给50个人每人打两剂打完,那这50人都有96%几率不重症不死亡

但是没有打疫苗的那另外50个人就会面临对新冠病毒裸奔的风险!他们的重症率跟死亡率相比打了两剂疫苗的50人都会大幅提高!

那请问是100支疫苗给100个人救的命比较多?

还是100支疫苗给50人两剂打完救的命比较多呢?

而明显,经过科学的计算和公卫部门的研究,延迟施打第二剂,优先让更多人先注射第一剂能救的命比较多。

而这也对应了上文说的,为什么说延长8周打第二剂并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公共卫生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是如何让公众生命健康得到更大范围的保护。

而进入到9月份,随着辉瑞疫苗持续的准时大量供应,前面的疫苗短缺问题相对来说不会存在。因此,在扩大第一剂普及率以及更多人完全接种后,所面临的环境很可能跟现在是完全不一样

03、理想的“共存”状态是如何

谈到与“病毒共存”这个词,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式的厌恶。事实上,人类千万年的发展史里,所有与人类长期纠缠并存的致命传染病病毒,被根除的只有天花,仅此一例。

天花困扰了人类至少3千多年,从“免疫学之父”爱德华詹纳发现牛痘疫苗直到1980年5月,天花病毒与人类并存的时代才告终

因此,消灭天花作为唯一“人定胜天”的案例,成为其后人类与病毒博弈时可供资鉴的先例、原型。而根据后续科学家归纳研究以及WHO对于“根除病毒”的定义,成功消灭天花之类的恶性传染病,有三大要素:1-疫苗的有效干预

2-能够及时发现感染和疫情苗头,准确预测事态走向,据此制定干预计划

3-天花病毒在自然界不存在,没有自然宿主和动物媒介,因此不会出现动物向人类传播导致疫情反复的情况

在根除病毒道路上,目前存在的障碍,全球疫苗和免疫联盟(Gavi)认为,一个是无症状和轻症感染使确诊和识别难度增大,另一个是疫情终结后新冠病毒从自然宿主、动物或其他渠道再度向人群传播。

《自然》杂志2021年2月发表一项科学家问卷调查结果,称大部分接受访问的科学家认为新冠大流行最终将转变成地方性的流行病,杀伤力也会逐渐减弱。因此,他们也倾向认为会走向“共存”。

事实上,让人与病毒“共存”并不等于人们将长期生活在患者死亡、重病和社交隔离、出行限制等非常态状况中

与病毒共存的未来主要取决于人们通过接种疫苗【相关阅读:专家爆惊人内幕:接种疫苗,你有更大的可能会死于病毒】和感染病毒获得怎样的免疫力,以及病毒的变异情况

在已掌握非常有效的疫苗且大范围接种保护的前提下,加上人类感染病毒后产生的抗体形成的“群体免疫”,这个画面其实对于大家来说不应该陌生。

比如说,流感

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不同,前者很大部分其实都是由冠状病毒导致的感染。我们不应该对冠状病毒感到陌生是因为,你我,都感染过冠状病毒的流感……

根据研究发现,人到了10岁左右几乎都感染过冠状病毒引起的感冒。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出生下来毫无抗体的人来说,你十年以内几乎必得一次感冒,大家想想是不是小时候都是这样?

冠状病毒的难缠还体现在,哪怕你得过感冒,是不是还会反复感冒?同样根据研究显示,有抗体的成年人几乎每30个月都会得一次冠状病毒感冒……

因此直到今天,我们都会发现每逢秋冬医院都会宣传让人去打流感疫苗

而如果你看懂了上面说的,就能理解目前全球科学家们说的与“病毒共存”是怎样的画面:就是在有更新有效的大面积疫苗保护下,加上群体免疫,以及适当的隔离措施,让新冠肺炎病毒慢慢过渡到类似流感的轻症感染。

如果目标还是顽固的留守在“清零”,“零容忍”,谁也料想不到几时人能在还没被病毒击溃前就已经被心理折磨和经济折磨下溃败。

病毒在初期人类不明白,也没有足够防护手段,到现在,如果新冠肺炎能过渡成类似感冒的轻症,会有一个国家为了感冒而封禁吗?

看看过去结束不久的欧洲杯,现在开始的欧洲足球联赛,那回归的关众,那久违的人群,这才是人类真正向往的生活,这不香么?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都只能靠实践才得到答案,其代价以及损益比,在不同的人心中自然会有不同的比较……

责任编辑:yxy

*以上内容转载自悉尼宝贝,指点山河对内容或做细微删改,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