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味啊,是越來越淡了···
然而,在德國的巴瓦利亞州,有一個叫迪特福特的小鎮,最近澳洲媒體報道:每年2月,老外過年比我們還熱鬧!
放煙花
要不是臉不同,還真就差點以為這是中國哪個地方的新年狂歡。
小鎮居民紛紛在家穿上自己喜歡的「中國風」服裝,滿懷憧憬地期待著下午的大遊行。
到了下午,遊行正式開始。
在鑼鼓聲響起的時候,一個穿著皇袍坐著三層高轎子的男人,在當地民眾用蹩腳中文喊著「福高皇帝」的歡呼聲中,出現在人們視野。
雖然選舉方式滿是喜感,但這個「皇帝」還是很厲害的,在連續5天狂歡中,就連當地鎮長都要被「貶職」為他的大官吏。
這幾天,每一個迪特福特人臉上都洋溢著喜悅,彷彿堂堂正正地成了中國人。
街頭巷尾到處都是漢字的小彩旗,寫著:「嗨!華人」,「華人,你好嗎」,「祝你生活愉快!」等標語。
更誇張的是,他們還在不遺餘力把這種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即便這樣,出於對中國文化的敬仰和敬佩,他們還硬要把中文定為官方語言(歐洲唯一一個把中文當官方語言的地區),還喜歡將自己的家鄉稱為「巴瓦利亞的中國」。
比如,在鎮子口,特意豎起一塊碑,上面寫著他們離北京天安門,還有7698千米。
他們還在鎮子里,修建了許多中國博物館和中文學校,讓孩子們了解中文和中國文化。
其實這一直是個謎,史學家現在都沒定論。
隨著交往的深入,迪特福特人漸漸迷上中國文化,進而傻傻地愛上了中國。
一開始,鎮子上的人們只是簡單地學中國人穿衣服,漸漸用上了筷子,吃上了米飯。
於是,他們根據記憶中的文化碎片,演變發展了「中國狂歡節」,徹底地做起「中國人」。
告訴你們個秘密:迪特福特人過節也會包餃子。
只不過他們一直搞不清餃子餡的配方,所以,直到現在,餃子里一直放大蒜和香腸
*以上內容轉載自悉尼星尚,指點山河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