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呆澳洲媒體!這個外國小鎮自稱「中國人」,中文是官方語言,春節比我們還熱鬧?

這年味啊,是越來越淡了···

然而,在德國的巴瓦利亞州,有一個叫迪特福特的小鎮,最近媒體報道:每年2月,老外過年比我們還熱鬧!

放煙花

舞龍、舞獅

請財神

這···

要不是臉不同,還真就差點以為這是哪個地方的新年狂歡。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從1928年舉辦第一屆「中國狂歡節」到如今,這個濃濃中國風的慶典,已經持續超過90年。

每年的中國狂歡節,都是從第一天凌晨2點開始,一到這個點,熊們就穿著唐裝,跑到大街上一陣敲鑼打鼓,把全鎮居民叫醒,宣布:今天我們是中國人了!

當天上午,全城禁止開車。

小鎮居民紛紛在家穿上自己喜歡的「中國風」服裝,滿懷憧憬地期待著下午的大遊行。

馬褂

旗袍

熊貓裝

到了下午,遊行正式開始。

在鑼鼓聲響起的時候,一個穿著皇袍坐著三層高轎子的男人,在當地民眾用蹩腳中文喊著「福高皇帝」的歡呼聲中,出現在人們視野。

在街上溜完一圈,「皇帝」會在簇擁下到他的「金鑾殿」宣讀《告臣民書》,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鎮富民安。

這時候,現場還會演奏中德兩國人都聽不懂的——「巴瓦利亞版中國國歌」。

有意思的是,這個「皇帝」並非世襲,而由民眾隨機選出,比如這一任「皇帝」就是上一任「皇帝」去世后,在狂歡節上用砸金蛋的方式挑選出來的普通民眾。

雖然選舉方式滿是喜感,但這個「皇帝」還是很厲害的,在連續5天狂歡中,就連當地鎮長都要被「貶職」為他的大官吏。

當然還有選妃哦~

如今,在迪特福特,中國狂歡節已經成為當地人最重要的節日,甚至超越了歐美傳統的聖誕節。

這幾天,每一個迪特福特人臉上都洋溢著喜悅,彷彿堂堂正正地成了中國人。

小鎮充滿著中國的氣息,彩旗飄揚,家家戶戶的門上、窗戶上、牆壁上貼滿了「福」、「喜」字。

街頭巷尾到處都是漢字的小彩旗,寫著:「嗨!」,「華人,你好嗎」,「祝你生活愉快!」等標語。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慶祝活動:踩高蹺表演

抱著弟子規的小孩子

唱著「京劇」的大人

不得不說,他們對中國愛的特別特別深沉。

更誇張的是,他們還在不遺餘力把這種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但其實他們是純正的日耳曼人,迪特福特小鎮的大部分人,連一句完整的中國話都不會說,只會一些簡單的中文詞。

即便這樣,出於對中國文化的敬仰和敬佩,他們還硬要把中文定為官方語言(歐洲唯一一個把中文當官方語言的地區),還喜歡將自己的家鄉稱為「巴瓦利亞的中國」。

不僅如此,除了中國狂歡節,迪特福特還做了許多事,一步步向中國靠近。

比如,在鎮子口,特意豎起一塊碑,上面寫著他們離天安門,還有7698千米。

又或者,在政府辦公室門口,立起一個留著八字鬍,張開手臂的官員雕像。

僅僅外在的改變,對他們來說,遠遠不夠!

他們還在鎮子里,修建了許多中國博物館和中文學校,讓孩子們了解中文和中國文化。

就算在飲食上,他們也正兒八經地用起了筷子,還用得特溜,不得不服

看到這兒,很多人或許會疑惑:他們為什麼這麼愛中國?

其實這一直是個謎,史學家現在都沒定論。

現在最可靠的猜測是,幾百年前,迪特福特人跟中國人做生意,用當地的白銀、手工藝品等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

隨著交往的深入,迪特福特人漸漸迷上中國文化,進而傻傻地愛上了中國。

一開始,鎮子上的人們只是簡單地學中國人穿衣服,漸漸用上了筷子,吃上了米飯。

但後來他們不滿足了,這不徹底啊!

於是,他們根據記憶中的文化碎片,演變發展了「中國狂歡節」,徹底地做起「中國人」。

過年,大家都會吃餃子吧?

告訴你們個秘密:迪特福特人過節也會包餃子。

只不過他們一直搞不清餃子餡的配方,所以,直到現在,餃子里一直放大蒜和香腸

*以上內容轉載自星尚,指點山河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