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味啊,是越来越淡了···
然而,在德国的巴瓦利亚州,有一个叫迪特福特的小镇,最近澳洲媒体报道:每年2月,老外过年比我们还热闹!
放烟花
要不是脸不同,还真就差点以为这是中国哪个地方的新年狂欢。
小镇居民纷纷在家穿上自己喜欢的“中国风”服装,满怀憧憬地期待着下午的大游行。
到了下午,游行正式开始。
在锣鼓声响起的时候,一个穿着皇袍坐着三层高轿子的男人,在当地民众用蹩脚中文喊着“福高皇帝”的欢呼声中,出现在人们视野。
虽然选举方式满是喜感,但这个“皇帝”还是很厉害的,在连续5天狂欢中,就连当地镇长都要被“贬职”为他的大官吏。
这几天,每一个迪特福特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仿佛堂堂正正地成了中国人。
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汉字的小彩旗,写着:“嗨!华人”,“华人,你好吗”,“祝你生活愉快!”等标语。
更夸张的是,他们还在不遗余力把这种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即便这样,出于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和敬佩,他们还硬要把中文定为官方语言(欧洲唯一一个把中文当官方语言的地区),还喜欢将自己的家乡称为“巴瓦利亚的中国”。
比如,在镇子口,特意竖起一块碑,上面写着他们离北京天安门,还有7698千米。
他们还在镇子里,修建了许多中国博物馆和中文学校,让孩子们了解中文和中国文化。
其实这一直是个谜,史学家现在都没定论。
随着交往的深入,迪特福特人渐渐迷上中国文化,进而傻傻地爱上了中国。
一开始,镇子上的人们只是简单地学中国人穿衣服,渐渐用上了筷子,吃上了米饭。
于是,他们根据记忆中的文化碎片,演变发展了“中国狂欢节”,彻底地做起“中国人”。
告诉你们个秘密:迪特福特人过节也会包饺子。
只不过他们一直搞不清饺子馅的配方,所以,直到现在,饺子里一直放大蒜和香肠
*以上内容转载自悉尼星尚,指点山河对内容或做细微删改,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