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關了兩年多的澳大利亞人,現在已經鉚足了勁,要準備在2022聖誕新年假期「衝出國門,走向世界」。
最新數據顯示,與 2019 年大流行之前的同期相比,近期澳大利亞聖誕節假期的國際航班搜索量增加了 164%;其中,12月23日的機票搜索量最高,是2019年的兩倍多。
然而,由於航空公司的運能始終沒有恢復,加上油價上漲推高了飛行成本,根據旅行搜索引擎KAYAK的統計,聖誕期間出國的經濟往返航班機票價格普遍上漲超過 33%,這意味著每張票至少要貴500澳元左右。
更誇張的是,12月和明年1月來往澳大利亞和紐約、倫敦、巴黎的遠程經濟艙票價,單程就高達6000澳元左右,商務艙直接超過1萬澳元。
想要在聖誕節出國度假的話,那可能需要準備雙倍於2019年的預算,妥妥的奢侈消費了。
受出國游火熱的利好,澳航(Qantas)最近發布市場報告,稱預期收入和利潤將在2023財年上半年實現顯著好轉,而這會是澳大利亞旅行業大復甦的前兆嗎?
澳航的樂觀並非只源於澳大利亞市場,全球範圍來看,國際旅行在今年確實在快速地恢復。
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9月份發布的數據,國際旅行業在今年前7個月出現了強勁反彈,有將近4.74億的國際遊客出行,是去年同期的172%;到2019年水平的57%。
6月和7月增長特別顯著,這兩個月全球遊客到達人數估計超過207萬。顯然,北半球的夏季度假已經在恢復常態。
世界旅遊組織認為,隨著更多旅遊目的地放鬆或解除旅行限制,之前被壓制的旅行需求逐步釋放,2022年全年預計將保持逐步復甦態勢。
歐美:匯率變動推高旅行需求
從不同地區看,歐洲旅行的復甦最為明顯。
就在第一季度,歐洲接待的國際遊客數量幾乎已經是2021年的4倍。
前7個月,前往歐洲的國際遊客超過3億,佔據全球65%的份額;其中地中海地區恢復最快,已經達到疫情前85%水平。
儘管東歐發生了戰事,但是除了對芬蘭航空等少數業者產生一定衝擊之外,對歐洲整體的國際旅行並未造成明顯的影響。
歐洲旅行之所以復甦最快,主要有三大因素:第一,由於歐洲多國在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就放鬆了整體的防控限制,讓國際旅行變得較為便利。
第二,歐洲本身就擁有大量旅行目的地,國家之間連接緊密,一旦恢復旅行,體量上升空間很大。
第三,由於美元大幅升值,到了6-7月,歐元兌美元就已經接近1比1的價位,這等於讓美國人在歐洲消費直接打了85折,相較大流行前要划算很多,也推高了美國人在歐洲進行國際旅行的需求。
北美的國際旅行本身也在快速恢復。
數據顯示,截至6月,美國一些主要航司的客運量恢復至疫情前約90%,其中國內航班恢復超過90%,國際航班有些也恢復88%左右的水平。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表示,北美地區的主要航空公司在6月已經恢復盈利。
亞太:中、日市場復甦較慢
然而,不同於歐美,亞洲國際旅行市場的整體復甦速度較慢。這主要由於東亞各國的管控較嚴,因此開放的速度也慢了不止一拍。
既是主要遊客來源,也是重要旅行目的地的兩大國家——中日兩國開放程度緩慢,是讓亞太地區國際旅行遲遲無法快速恢復的主要原因。
國際機場協會(ACI)亞太認為,到2022年底,亞太地區的客運量較疫情前水平只會恢復55%左右。在其他地區都較快恢復的情況下,亞太地區恐怕要失去其保持的世界第一航空市場的地位。
在大流行前,亞太地區是航空旅行最大的市場,佔有率高達37%。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領先優勢,主要就是依靠中日兩國的強勁需求和供給。
不過,日本已經於10月11日正式對外國遊客開放。作為20年來,澳大利亞人在谷歌上搜索最多的旅行目的地,日本的開放可能會推高澳大利亞地區國際旅行的需求。
澳洲:出行需求強,但供給端掉了鏈子
事實上,自從澳大利亞在今年年初放鬆了大部分的出行限制,國內旅行業的復甦就較為明顯。
根據澳大利亞基礎設施、運輸與地區經濟局發布的國內機票指數,10月份折扣最多的機票價格也約為今年年初票價的兩倍。
票價升高,一方面是因為東歐衝突所導致的燃料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就是由於勞動力短缺,航空公司不得不削減運力,導致航班不足。
而摩根大通公布的對澳航和旅行業的調查報告則顯示,高票價並未抑制對航空旅行的需求,航班客座率呈上升趨勢,已經從6月份的82.4%上升至7月份的83.5%。
但由於供需不平衡導致,使得整體國際航班恢復仍然有限。截至 2022 年 7 月的國際航班年度客運量為 842.5 萬人次(2021年同期為120.4萬人次),比截至 2019年同期仍低大約八成。
想要出國旅行,必須花比大流行前更多的錢已經成為澳大利亞人的共識。
對於澳大利亞旅行業而言,更大的問題在於,赴澳的國際遊客人數反彈仍舊非常緩慢。
澳大利亞旅行局的分析顯示,入境航班的總座位數停留在2019年水平的59%,預計到2023年第二季度才會達到疫情前的76%。
8月份的短期國際遊客人數達到 34.8萬人次,已經遠遠高出去年的水平,可這一數字仍比2019年8月低 56%。
2019年排名第一的中國遊客無法來到澳大利亞,是限制其當地旅行出口的最大問題。
在2019 年,有970萬國際遊客前往澳大利亞旅行,花費約460億澳元。其中中國遊客是第一大客源(141萬人次),總共的花費高達124億澳元,人均消費超過9000澳元,是消費力最強的國際遊客群體。
為了能夠讓旅行業重新獲得活力,澳大利亞推出了自2016年以來最大的全球出遊宣傳活動。活動名稱為「來吧,說G』Day(Come and Say G』Day)」,虛擬袋鼠Ruby為吉祥物,由著名演員Rose Byrne配音。
澳大利亞旅行局表示,航空公司提高到足夠的運能,旅遊企業獲得充分的人員配備,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
目前,印度和日本現在逐漸成為澳大利亞主要的國際遊客來源地。
今年以來,印度飛澳大利亞的空運量大幅增加,澳航開通了一條新的直飛印度南部主要城市的航線。新加坡和澳大利亞之間的運力也是反彈最強勁的航線之一,已經反彈至2019年同期的78%,到2023年3月將升至87%。
來自英國、紐西蘭、印度尼西亞和加拿大的入境航班情況也較好。然而,來自美國的航班僅恢復了54%,預計到明年第二季度將升至76%。
行業:航空公司&訂票平台
博滿澳財首席投資官魏睿昊認為,由於本地和國際旅行恢復的情況差別巨大,使得澳大利亞旅行業細分領域的公司表現也將有較大差別。
航空領域來看,由於本地出行人數增長較快,短期將有利於這些公司恢復盈利。
以澳航為例,由於歷史上國際業務對其收入貢獻就較少,因此其國內業務的迅速上升,已經讓公司的財務表現得到較大改善。
澳航在最新的市場報告中就預計,公司利潤將在2023財年的上半年實現顯著好轉,基本稅前利潤可能回歸到12-13億澳元之間。
目前公司預計,國內航班在明年年中就能恢復到大流行前的水平,但國際航班明年只能恢復到77%。
和澳航類似,維珍(Virgin Australia)和紐西蘭航空(Air New Zealand)對本財年的預期都比較樂觀。
當然,對於航空公司而言,風險依然存在。首先,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並沒有完全解決,導致航班延誤率仍然較高。
此外,今年以來的燃料成本上升問題仍難以解決,隨著澳元持續走弱,這一問題恐怕還是要持續。
不過相比航空公司,旅行中介機構的情況更不樂觀。
如在澳交所(ASX)上市的訂票平台Flight Centre和 Webjet營收始終不溫不火,由於運營成本的提高,公司利潤率較上財年還有所下降,在2022財年都沒有實現盈利,並且負債有所上升。未來的恢復速度也將更慢一些。
寫在最後:我們終將回到路上
短期來看,澳大利亞的旅行業確實在恢復的過程中,但無論是航空業的運能,還是國際旅客的回歸,都為旅行業帶來較大的不確定因素。
考慮到全球經濟正處於加息周期,市場對旅行業、甚至更大範圍的消費前景都有較大的擔憂。
作為澳大利亞曾經僅次於採礦業的第二大出口產業,旅游業要想重新奪回「失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果想要投資該行業,需要對行業細分領域所面對的風險有更具體的了解。依託于澳大利亞本土旅行需求的公司,其恢復速度會比依託國際旅行需求的公司更快一些。
但無論如何,大流行對國際旅行的影響正在消減,國際間的往來會進一步恢復。2023財年,旅行業總體會呈現復甦態勢。
(歡迎訂閱澳財網頭條號,我們將不斷為您提供優質的全球宏觀經濟分析和澳洲財經資訊)
文中未註明來源的圖片均為Shutterstock,Inc.授權澳財網使用,請勿單獨轉載圖片。本文中的分析,觀點或其他資訊均為市場評述/一般信息,不構成交易建議,僅供參考。任何前瞻性陳述並非對未來業績的保證或陳述,切勿過分依賴。在進行任何投資時,請基於個人投資目的、財務狀況或個人需求考慮本文所含信息的適用性,謹慎決策,風險自擔。
*以上內容轉載自澳財網,Danny在澳洲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