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在澳洲主流嶄露頭角的華裔精神病專家

自2020新冠疫情開始持續到今天,已經將近3年的時間,這期間世界的動蕩和紛爭更是連綿不斷,由此也導致了大量精神問題的產生:壓力,焦躁,抑鬱,成癮……自殺【相關閱讀:安樂死根本安樂不了,別宣傳了】的,行兇的甚至造成集體性惡性事件的層出不窮。尤其對於遠離故土和親人的移民和留學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這時候如果在澳洲能找到一個會說中文的,資深的精神病專家可謂救命稻草,那麼今天就有這樣一位被澳洲主流認可,出類拔萃的精神病專家—張震。

南威爾士州NSW法庭首席精神病司法鑒定專家 (Senior Forensic Psychiatrist);萬絲利高加華醫院院長 (Medical Superintendent);醫學學術顧問委員會主席;悉尼精神病專家中心主仼。「 看到這麼多頭銜,很難想象這是一位從中國大陸留學到澳洲、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人,畢竟這是精神專科,不僅需要醫術高明,英語語言精湛,更需要天賦技巧能夠矯正西人精神和心理的問題,其難度可想而知。

張震講了很多精神衛生問題,從華人留學生到企業家,從澳洲主流社會名流到監獄罪犯。除了周末,他幾乎每天工作都超過8小時,第一次約晚餐,他幾乎是晚上8:30才趕到。

「病人實在太多」。張震痛心地講述了華人移民自殺的問題,臨床工作中張震不敢有絲毫懈怠,每一個求助的病人,如果你掉以輕心,都有可能就意外失去了生命。

在悉尼能講中文的精神病司法鑒定專家大概只有他一個。而澳洲主流的疑難雜症的病人也不斷地從其他醫生那裡轉到他這裏。他能綜合病人的多方面因素,找到其中的關聯。比如一個久治不愈病人,他細心觀察到此人沒有鬍子,他果斷地讓他檢查睾丸素,一下子找到了病根。比如一個多年被診斷為精神病的澳洲人,他幾次問診后,果斷地確認她沒有精神病,最後病人和家屬卸掉精神負擔后,真的一切如常。

我忍不住地問:每天你都接觸這麼多不正常的人,聽那麼多關於童年的傷痕,是不是負能量太多了呢?他說:「看著病人一天天好起來,我其實很有成就感,我是很喜歡做精神病專家」。

「喜歡做精神病專家」,這會是怎樣的一種心路歷程呢?

天賦異稟,興趣是最好的選擇

張震畢業於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國衛生部,之後來到澳洲繼續進修。一開始在讀公共衛生碩士學位,之後又被錄取為統計學博士,學衛生統計。性格外向、樂於與人交流的張震覺得做衛生統計太枯燥,不適合他,於是決定考行醫執照,要當一名醫生。他曾擔任綜合醫院急診科、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的住院醫生、兒科醫院住院總醫師。

原本計劃從事外科手術醫生培訓的張震,在實習期間有3個月的空檔期,而他除了精神科其他科都已工作過,於是他就將空檔期利用起來選擇去了精神科工作。而這個偶然的選擇竟然改變了他的從醫道路。

他沒想到,在培訓過程中發現自己對精神病科很感興趣,學得很起勁,所以他向悉尼的威爾士王子醫院(Prince of Wales Hospital)遞交了申請加入精神病專家培訓計劃,經過嚴格面試后,他被成功錄取了。他發現幫助別人,通過和他們談話就能給他們治療並解除痛苦是一個很有成就感的過程。於是他一干就是5年。到第3年時,因為他的出色表現,被推薦到一個高級位置(Senior Registrar),負責指導培訓醫生的業務。

張震說,外界通常不了解,要成為一名澳洲的精神病專家、精神病司法鑒定專家是有多麼不容易。精神病專家與心理醫生有區別:心理醫生就是學心理學,畢業后做臨床心理工作的就是心理醫生。而精神病專家首先要是醫學本科畢業,然後再做繼續的精神病學培訓,考試通過之後才有資格成為精神病專家,在此之後又經過3年培訓才能成為精神病司法鑒定專家。眾所周知,澳洲醫學界非常嚴謹,專家培訓對任何人都是一場硬仗。

在威爾士王子醫院,張震成長很快。那裡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專家、著名的教授,學朮水平很高,醫院的培訓也很嚴格。在澳洲要成為專家學院院士更具挑戰性,不但有基礎理論考試、臨床考試、還要寫文章、做研究,要突破許多關卡。至今他還清楚記得當他第一天走進培訓教室時,看到裏面共有12名學生。老師對他們說,在這12人裏面大概只有四五個人能當專家。當時他感到壓力很大,因為所有的學生中只有他是非英語背景。張震仍記得專家學院考試的難度與強度:考試嚴格到時間以秒計算,稍有不慎就會失敗。為了通過這場考試,他做了很多準備,經歷了無數次的演練,付出了比別人多得多的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他成為皇家紐西蘭精神病學院院士,後來他又順利取得了精神病司法鑒定碩士。2013年他成為皇家澳大利亞紐西蘭精神病學院,精神病司法鑒定部院士。

澳洲中部沙漠的磨練

張震目前在悉尼一家著名的私人醫院擔任精神病主任醫師,還擔任澳大利亞法庭資深精神病司法鑒定專家,任大學講師, 同時還有一家自己的診所,每周一到兩天在那裡為病人看病。

張震做事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旦確定了目標,就持之以恆,不達目的不罷休。他擅長與人交流,待人真誠,守信用。除了他要求自己的專業要達到最高水準外,張震還喜歡做行政管理工作。在中國上大學時他就曾擔任班長、學生會主席及省學聯副主席。

在張震的診所牆上,掛著一幅澳洲紅色烏魯魯大岩石的照片,那是張震親自拍攝的。鮮紅色的巨型大岩石在紅土地的曠野上巍然屹立,雄姿勃勃。張震回憶道,當年來到澳洲之前,只聽說澳洲有和烏魯魯大岩石,所以在他拿到行醫執照成為一名醫生后就自願選擇了到離烏魯魯大岩石最近的愛麗絲泉醫院做住院醫生。

張震很喜歡那裡,在愛麗絲泉醫院比在澳洲其它城市醫院工作都更具有挑戰性。他剛開始在急診室工作,之後又到別的科室輪轉當醫生。醫院病人約30% 是土著人,又因為地處偏遠,很多平時見不到的病例那裡都能見到,這對他鍛煉很大,專業上得到很快提升。本來只計劃在那裡工作一年,結果因為他的不舍而又延續了半年。

把世界最先進的精神治療理念帶到中國

在中國,民眾對精神病有偏見,一說得了精神病就有一種恥辱感。事實上,精神分裂症只佔精神病的極小一部分。厭食症、煙酒上癮、抑鬱症、賭博、老年痴獃、焦慮症等都屬於精神病,兒童強迫症、行為問題等也是。人的一生中患抑鬱症的可能大概超過四分之一。一個人可以得器質性疾病如肝病、腎病,同為人體器官之一的大腦也同樣會得病。在中國確認精神障礙的終身病人數為2.32億,佔中國總人口的16.6%。2020年青少年人口數為2.7億,抑鬱檢出率為24.6%。但中國精神病這方面的醫療資源缺口很大,在西方,精神病科是所有醫學專科中最大的一科,而精神衛生的投資占整個衛生投資的10%左右。如果能去中國做點工作的話,意義重大。

由此2018年張震開始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帶回中國,把澳洲的醫療文化、學到的經驗、知識、理念帶到中國去。現在張震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在深圳、廣州、上海開的多家泊恩心理精神門診如火如荼。泊恩心理以循證醫學以及循證心理實踐為基礎的臨床精神心理專科門診,由澳洲、美國、英國、德國等多國專家聯合創辦,中國20年創投百強機構梅花創投領投。泊恩醫療與國際標準醫療路徑一致,建立完整的標準化規培體系,和臨床治療體系,減少醫療對於人和經驗的依賴,並配合連接組學腦繪圖以及腦部功能異常檢測定位,將醫療的有效性提升至國際標準的75%-80%。

張震不僅幫助中國一些機構做醫生培訓,回中國授課。在疫情期間,泊恩精神門診還獲得了網上治療的許可,這一下子實現了質的突破,更可以在網上為更多跨地域疑難患者服務。

如今泊恩醫療不僅建立了100多人的醫生專家服務隊伍,更是為中國10萬來訪者提供了服務,由於需求火爆,現在進入新的一輪融資階段。

相信未來通過數字化管理,靈活化連鎖業態結構,互聯網醫院等更多特色,泊恩醫療必將在全球脫穎而出,大展宏圖。

*以上內容系網友YOYO丫米自行轉載自澳中商圈,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