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澳洲迎來了十多年來第一家新的大型航空公司——Bonza Airline。
這家公司創立於2021年10月,總部位於陽光海岸。
該公司自稱是「bogan」航空公司,其首批三架飛機分別被命名為Bazza、Shazza和Sheila。
它將為其他廉價航空公司不飛的航線提供服務,其首席執行官承諾「追求高質量,降低成本」。
Bonza提供飛往11個目的地的航班,其主要飛往較為偏遠的地區,所以在悉尼,布里斯班,Perth等地相信多數朋友沒有見過這家航空公司,而在墨爾本,Bonza以Avalon機場為第二基地飛往澳洲的偏遠地區。
其機票通過手機APP進行購買,票價為49至79澳幣(2023年剛剛開始運營之時)。
好景不長,Bonza在僅僅成立15個月後,4月30日突然宣布取消所有航班,進入自願託管的程序。
成為了澳洲廉價航空的最新受害者!
擺脫不了澳洲廉價航空的宿命
在此之前,2014年Virgin Australia以 1 澳幣的價格從新加坡虎航集團手中收購澳洲虎航 40% 股權。
加上之前持有的 60% 股份,維珍澳洲將對其進行 100% 控股。
自 2007 年虎航進入澳大利亞以來,就一直發展不順,並且持續處於虧損狀態。根據財報顯示,截止2014年 6 月 30 日,虎航澳洲虧損高達 7700 萬澳元。
當時全盤接手澳洲虎航的維珍倒是顯得信心滿滿。
公司 CEO 約翰·博爾蓋蒂認為到 2016 年年底,虎航就可以恢復盈利。
以廉價航空佔據更大的航空市場份額。
在6年之後,2020年新冠疫情來襲,同年4月第二大航空公司維珍澳洲申請進入了自願託管程序。
維珍澳洲集團僅在2010年和2012年分別實現盈利2130萬澳元和2280萬澳元,其餘年份,虧損幅度逐年波動擴大,2014年在完成對澳洲虎航的收購后達到第一個虧損高峰3.5億澳元,2018年虧損最嚴重達到6.5億澳元。
而疫情來臨前的2019年,全年虧損達3.2億澳元。
澳洲航空業
Bonza 並不是第一家失敗的澳大利亞廉價航空公司,也可能不會是最後一家。
為什麼這麼多新進入者註定會失敗?
服務及監管
澳航,一家歷史悠久並以優質服務著稱的全球航空公司。
卻頻發的航班晚點,到令人不滿的服務態度,再到行李丟失、用戶積分無故消失等問題頻發,澳航的形象受到了嚴重損害。
更糟糕的是,該公司還被澳洲競爭與消費者協會(ACCC)提上了法庭,這一事件無疑加劇了其面臨的信任危機。
澳大利亞最大的航空公司亦是如此,其他廉價航空服務的質量亦可想而知。
市場規模
低成本航空公司在歐洲、美國和東南亞等地已成功立足。
然而,這些市場的規模遠超澳大利亞。
美國市場廣闊,擁有超過3億的人口基數,其中紐約、芝加哥、休斯頓和邁阿密等大城市人口眾多,為航空公司提供了豐富的客流資源。
歐盟地區總人口接近4.5億,若考慮英國在內,擁有超過100萬人口的城市數量超過30個。
儘管整體人口數量相對較少,但這些城市的人口密度較高,為航空公司提供了穩定的運營環境。
中國市場的規模更為龐大,擁有超過14億人口,其中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數量多達91個。
這為低成本航空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潛力。
相比之下,澳大利亞市場規模較小,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僅有5個,並且人口密度較低。
這些因素限制了低成本航空公司在澳大利亞市場的發展,使得運營成本難以降低。
因此,新進入的公司在這個寡頭壟斷的市場中面臨巨大的挑戰。
Bonza航空公司在經過一年多的運營后,僅佔據了2%的澳洲市場份額,面臨嚴重的運營虧損。
地理因素
澳大利亞的地理特點與眾不同,其大多數城市皆坐落於東海岸。
諸多小城鎮人口基數較小,不適宜設立機場,與此同時,其地理位置偏僻,導致民眾若要搭乘航班,往往需要前往較大城市,從而使得出行成本上升,頻繁出行變得不切實際。
市場競爭
澳大利亞市場上僅剩三家航空公司。
第一大航空公司為澳航,其旗下擁有捷星航空。
2002年,澳大利亞第二大航空公司安捷航空因「9/11事件」導致的金融危機而倒閉。
在安捷航空倒閉后,其原來的員工組成了Australiawide Airlines,收購了Hazelton Airlines和Kendell Airlines,將這兩間航空公司合併並以「Rex」為名於2002年8月開始營運。
2005年,Australiawide Airlines更名為區域快線控股有限公司(Regional Express Holdings Limited),並在澳交所上市。同年11月30日,區域快線宣布收購另一家連接航空(Air Link)。
區域快線航空(Rex)是一家地區性航空公司,也是澳航集團外最大的支線航空公司,主要飛一些較為偏僻的城郊地區。
在安捷航空倒閉的同時,維珍也是迅速進入澳洲填補市場空缺,隨後成為另外一家大型航空公司。
澳航和維珍共同佔據了接近99%的市場份額,為新進入者留出的空間極為有限。
最初,為了與維珍澳洲在廉價航空市場展開競爭,澳航創建了捷星航空,並依託于澳航集團,使其成功立足。
2007年加入市場的虎航,在七年後的2014年被維珍澳洲收購。
儘管維珍澳洲隨後轉型為全服務航空公司,但對澳航在澳大利亞第一大航空公司地位的挑戰仍不構成根本性威脅。
從兩家航空公司集團的市場份額對比來看,在澳大利亞國內市場,澳航集團的運力份額始終具有壓倒性優勢,市場份額穩定在70%左右,其中澳洲航空約佔50%,捷星航空約佔20%。
維珍澳洲集團的份額則保持在30%左右,其中維珍澳洲約佔25%,澳洲虎航(Tigerair ?Australia)約佔5%。
在接下來的六年裡,維珍澳洲在每年穩定且持續虧損后,最終「成功」倒閉,並被貝恩資本收購。
結語
筆者生活在墨爾本,一張從墨爾本往返珀斯或者達爾文機票,基本約等於一張回國的機票價格。
本身航空業就是一個進入門檻很高的行業,作為生活在澳洲的我們,或許只能被動接受這被高度壟斷的航空服務。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澳洲財經見聞,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