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來關心一下墨爾本東西區域之間的差距,
這也是一直以來被廣泛討論的話題。
雖然西區在近些年的發展相當迅猛,
但在一個方面的差距,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都依然無法趕上…
在墨爾本西區內城的Seddon,一個炎熱的下午,街上的咖啡館紛紛關上門窗,以抵禦下午3點的高溫。
走在Charles Street,幾乎感受不到任何樹蔭。
街道上稀疏地種著幾棵樹,但大多還很年輕,在炙熱的陽光下,幾乎無法提供有效的遮陰。
根據媒體實地進行的溫度測試,當天空氣溫為35℃時,人行道表面的溫度竟高達53.1℃。
而在拐角處的Victoria Street,由於中央綠化帶和人行道上的樹木較為成熟,提供了一定的遮陰效果,
使人行道表面的溫度大幅下降,測得僅為34.5℃,足足比Charles Street低了18℃。
衛星圖像數據顯示:Seddon的樹蔭覆蓋率僅為4%,是整個大墨爾本地區綠化覆蓋率最低的地區之一。
這一數據來自荷蘭城市規劃諮詢公司Cobra Groeninzicht與RMIT大學的聯合研究。
從衛星圖像上看,
墨爾本的東西城區被一條明顯的分界線劃開。
在墨爾本西部,城區被熱浪包圍,只有少數綠地能提供一絲清涼,
比如Keilor、Avondale Heights和Maribyrnong等地的樹冠覆蓋率在27%至33%之間。
然而,這些綠化良好的地區只是例外,
大多數位於Yarra River和Darebin Creek以西的城區,即便算上公園,綠化覆蓋率仍不足15%。
相比之下,墨爾本東區則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景象。
例如,Park Orchards的綠化覆蓋率高達90%。
衛星圖像清晰地展示了墨爾本「兩個世界」的現實:居住地不同,溫度差異可達20℃,
甚至在Seddon這樣的小範圍內,地表溫度也能相差18℃以上。
維州政府的長期目標是將公共區域的樹冠覆蓋率提高到30%,
而新州政府的目標更高,計劃到2036年實現40%的樹蔭覆蓋率。
但這些目標距離現實仍然十分遙遠。
RMIT大學城市規劃師Thami Croeser博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缺乏綠化不僅影響居民的舒適度,還會加劇社會不平等,並帶來健康隱患。
從空中俯瞰墨爾本西區的新興社區,可以明顯看到熱島效應正在這些增長型郊區不斷蔓延。
在距離墨爾本CBD約33公里的Manor Lakes,大片草地正在被清理,以騰出空間建造新住宅。
這些房屋大多緊貼圍欄修建,屋頂普遍採用黑色或深灰色的吸熱材料,
而整個社區幾乎沒有幾棵樹。
居民唯一能避暑的地方,就是家中的空調房。
西悉尼大學城市管理與規劃專家Sebastian Pfautsch教授形容:開發商正在將這些地區「月球化」(moonscaping),
清除原有的水道、農田和植被,為新的住宅開發騰出空間。
更糟糕的是,這種 「黑屋頂+無樹」 的模式正在不斷加劇城區的熱量積聚。
科學研究表明,增加樹木覆蓋率不僅能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還能直接改善居民的健康狀況。
去年,研究人員分析了10萬多名澳洲人的健康記錄,
追蹤了他們10年間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心臟病死亡情況。
結果顯示:每增加10%的樹冠覆蓋率,居民的全因死亡率、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心臟病發作(包括致命和非致命事件)的風險都會下降。
研究還發現:樹木不僅可以減少空氣污染,還能改善心理健康、
呼吸系統和心血管健康,促進戶外活動,並有效降低城市溫度。
然而,在外郊的新興社區,樹蔭仍然嚴重不足。
包括墨爾本內城的部分老工業區,如Richmond、Collingwood、Brunswick和Prahran等地,
由於近年來公寓林立,這些區域也成為了新的「熱島」。
Croeser指出:綠化不均衡的現象進一步加劇了住房危機帶來的不平等問題。
Pfautsch教授強調:除了增加種植樹木的數量,更重要的是選擇合適的樹種。
他指出:目前許多新開發的郊區,即使現在種植了一些樹木,其樹冠覆蓋率也很難達到州政府設定的目標。
比如現在只有1%樹冠覆蓋率的社區,到2040年可能也只能達到9%,
因為開發商種植的樹種根本無法形成足夠的樹冠來遮蔭…
而本可以種植更多綠色植物的澳洲人的後院,如今也出現了大的變化,
火了!澳洲豪宅的一張圖,讓大家認識到了澳洲危機!
這一切都在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來源:各大澳媒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吃喝玩樂,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