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西區的幾個神奇現實,你不得不承認
西區的神奇變化
墨爾本的西區,從曾經的「不受歡迎區域」到如今的人口增長中心,這片土地的轉變堪稱神奇。
然而,這一切的背後,還有不少讓人啼笑皆非的細節和無法忽視的挑戰。
三年前,Bharath Chellayya一家從悉尼搬到了墨爾本。
他們選擇了Manor Lakes,一個新開發的社區,連Google地圖都未完全更新。
他直言:「以前從沒來過墨爾本西區,對這裏完全不了解,只是房價比較便宜,就想著試試看。」
住了幾年後,他發現自己身處澳洲最大的印度裔社區之一——如今西區每10個居民中就有1個是印度裔。
人口井噴:從荒涼到繁華
2000年時,墨爾本的人口只有350萬,而如今已突破520萬。
更令人震驚的是,西區的人口增長速度幾乎是東區的兩倍。
從2001年的45萬人增長到如今的92萬,預計到2046年將達到147萬——這個數字相當於現在整個阿德萊德的規模。
可別以為西區的吸引力只是因為房價便宜。
這裏離CBD更近,社區也越來越多元化,還有不少自然風光。
但挑戰同樣明顯:交通擁堵、基礎設施滯后、火車依然依賴柴油……讓人分分鐘想給政府提建議。
住得遠不如住得「爽」
Chellayya的鄰居們對公共交通的吐槽簡直天天掛在嘴邊。
「火車少得可憐,還是柴油的,感覺像在體驗上世紀的生活。」
一個本地活動家更是直言:「孩子們要走幾公里才能趕上公交車,花百萬澳元買房,結果過的卻是像第三世界國家的日子。」
Melton和Wyndham這樣的新開發區,早年吹過的「20分鐘生活圈」牛皮,如今還沒吹響。
許多居民被迫開車通勤,80%的家庭至少有兩輛車,而每天的上下班路程往往超過20公里。
西區的「天花板」在哪裡?
說到基礎設施,西區的確顯得寒酸了點。
例如,Melton每2.8萬名年輕人才有一個圖書館,而內城區這一比例是3000人擁有一個圖書館。
Wyndham只有一個供4.8萬年輕人使用的游泳館,而內城區每5000人就能享受類似設施。
至於醫院和學校,數量和質量都顯得力不從心。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亮點。
政府過去幾年在西區投資了幾十所學校,還規劃了新的醫院和鐵路升級。
不過相比東區35億澳元的地鐵工程,西區的基礎設施支持依舊顯得「小打小鬧」。
一個多元化的未來?
雖然問題不少,但西區的多元文化卻是一個加分項。
這裏吸引了來自印度、中國、越南等國家的移民家庭,他們在此落地生根,共同打造一個充滿活力的社區。
(西區人口語言前三分別是:澳洲、越南和印度)
Rockbank的Sri Durga神廟最近甚至成為一個文化中心,每周都有幾千人前來祈福。
與此同時,隨著人口增長,政治版圖也在改變。
雖然西區傳統上是工黨的票倉,但近年來,新移民的需求和期望讓支持率有所下降。
專家預測,如果政府繼續忽視基礎設施問題,未來的選舉結果可能會「翻車」。
「試驗田」還是「潛力股」?
有人說,墨爾本的西區像是一塊「試驗田」。
這裡有大片的開發用地,規劃限制少,房價可控,但也因為這些,成了墨爾本城市擴張的「前哨站」。
但真正的問題是:這些新興區域能否提供匹配的生活質量?
Victoria University的前副校長Peter Dawkins一針見血地指出:「西區有巨大的經濟潛力,但如果不能創造更多本地就業機會,這個地區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
儘管問題多多,西區的未來依舊讓人期待。
從多元文化的社區到經濟發展的潛力,這裏正在吸引更多年輕家庭和投資者。
如果政府能兌現改善基礎設施的承諾,這裏或許真能成為墨爾本下一個黃金地帶。
至於什麼時候能實現,那就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答案了。
*以上內容系網友Danny在澳洲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