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Bunnings「塌房了」…澳人被徹底激怒了

,說起五金用品,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這個「國民級」品牌,幾乎成了DIY愛好者和家庭裝修的代名詞。

但誰能想到,一直以來口碑極佳的Bunnings,如今也被曝出「塌房」了…

Bunnings攤上事…

最近,ABC的深度調查節目《Four Corners》以一記重鎚,將Bunnings推上了風口浪尖。

該節目揭露了這家巨頭背後不為人知的內幕,讓人大跌眼鏡。

1

利潤驚人,

高於超市巨頭

在許多澳洲人抱怨Coles、Woolworths「吸血」的同時,Bunnings卻悄悄把利潤做到了更高。

僅去年,Bunnings集團(包括其310家大型倉儲門店)創下了近190億的收入。

根據報道,Bunnings的利潤率高達16.8%,遠高於兩大超市巨頭Woolworths(9.9%)和Coles(8.9%)。

要知道,Bunnings賣的可不是什麼高端奢侈品,而是日常五金和家居用品。利潤這麼高,消費者自然要問一句:我到底「被貴」了多少?

2

市場壟斷,

定價全憑「心情」

作為澳洲最大的五金連鎖,Bunnings基本上沒有像樣的競爭對手。這種「獨大」讓它在定價方面擁有極大的自由。

節目中提到,不少同行被其財大氣粗擠壓到幾乎無生路,很多中小企業根本沒法與之抗衡。

不過,對於Bunnings的「市場力量」到底有多大卻很難確定,該公司聲稱其市場份額僅為17%。但由於Bunnings不願公布詳細數據,因此這一數字無法核實。

市場研究公司IBISWorld認為,Bunnings的母公司Wesfarmers的五金零售市場份額為33%,同時指出它「在五金零售領域遙遙領先」。

競爭法律師、

Woolworths前董事長John Dahlsen稱,

Bunnings的市場份額接近70%——這相當於Coles和Woolworths的總和。

大學的Clinton Free博士表示,當一家公司主導市場時,消費者權益可能無法保障,

「一家市場佔有率達到30%的公司,已經具備相當大的市場控制力;如果佔有率達到60%或70%,你就可以左右定價、主導供應商,甚至有效阻擋新進入者,讓其他競爭對手幾乎無法立足。」

3

虛假的「比價承諾」

「同款商品,價格更低?我們再便宜10%!」

這句廣告口號耳熟能詳,但你有沒有真正「享受」過這個承諾?

舉個例子:有位顧客打算買一把Citeco三步梯。

Bunnings掛著「再便宜10%」的大紅廣告牌,但在別的地方根本找不到這款商品。

這是因為Citeco是Bunnings自有品牌,只為它家生產,商標也是自家註冊的。

Bunnings在店內和網上一共有大約300,000種商品,其中有大約9000種(占 3%)是自有品牌,包括了大家熟悉的Jumbuck烤肉架、Trojan工具、Estilo馬桶、Bastion換氣扇等。

這些商品在別的地方根本買不到,自然也無從比價。

品牌專家Camey O』Keefe一語道破天機:「比價承諾其實是心理戰術,給消費者一種錯覺,以為自己買得是全澳最便宜的商品。」

實際上,這種承諾既模糊又主觀,就算你真的找到了類似商品,也可能只是個別門店給你一次性折扣。

整體而言,這根本談不上是「實實在在的優惠」。

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Choice的Matt Steen表示,Bunnings應該讓購物者清晰地看到,他們是如何實際獲得了10%的優惠。

面對質疑,Bunnings回應稱:「我們完全遵守法律,門店員工也被授權按常識判斷是否提供比價優惠。」

但官網上並未明確說明哪些商品適用比價,範圍含糊不清。

他們還表示:自有品牌是為了提供差異化商品,方便消費者選擇。

聽上去好像合情合理,但現實是——在缺乏透明度和競爭的情況下,消費者越來越難判斷什麼才是真正的「優惠」。

4

不透明的品牌策略

自有品牌已經夠多了,但更離譜的是,它們大多數都沒有在商品上註明「這是Bunnings的品牌」。

消費者往往以為這些是「獨立品牌」,實際上只是Bunnings的「馬甲」而已。

競爭法專家John Dahlsen就指出:「這是一種誤導,消費者根本無從判斷這些產品的真實出處。」

連ACCC都開始關注這個問題,雖然法律暫未強制標註自有品牌,但若Bunnings刻意讓這些品牌看起來像第三方品牌,可能涉嫌欺詐。

網友熱議!

Bunnings的消息一出,網友紛紛炸了鍋:「那些小螺絲小零件啥的,利潤絕對百分之上千。」

「這我真懂,女朋友家擁有青島某不鏽鋼廠,澳洲某貿易公司訂貨給Bunnings,一個316船級不鏽鋼扣,大宗出貨價一個大概4塊多rmb,Bunnings賣4.37刀一個,你算算吧。」

「疫情好多門店倒閉,就Bunnings家遍地開花,可見利潤多高。」

「最近真是越來越覺得Bunnings的價格虛高到離譜,完全不像是『澳洲人最信任的五金店』。

舉幾個讓我瞠目結舌的例子: 1.花園手套:Bunnings 賣 $8.95 一雙,結果我在 Kmart 找到幾乎一模一樣的款式,$3 兩雙!質量肉眼可見沒差。

2.簡易儲物架:Bunnings 賣 $65,一個鐵皮搭的四層貨架。我去 ALDI 打折時搶到類似的只要 $39,還更穩固。

3.螺絲釘五金件:一個小盒子幾顆釘子能賣你 $5+,去本地小五金店散裝買同樣尺寸的,一把一把稱都花不了幾塊錢。」

「Bunnings以前真的很好,現在東西貴了很多還質量堪憂。」

「我在Bunnings 買了一把剪刀,第一次用就壞了,不給退,說使用不當,包裝破損。」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選擇

Bunnings要比在其他家買東西方便很多:「Bunnings店員服務好、有什麼不懂的去問都會得到熱情的回答,退換貨也方便,賣的東西質量也可以,至於低價,就呵呵了。Kmart可以做到低價,但質量和服務就不可能有了。總體來說,目標客戶不同。」

「尤其是買植物啊,想怎麼退就怎麼退,從來不多問。」

「去Bunnings主要是對普通人來說比較方便,什麼東西都能找到,售貨員也能幫忙出出主意,但是我找工人幹活兒時問過,他們很少去bunnings買東西,都去他們知道的小店鋪里買。」

「對於顧客來說,Bunning就是個好地方,不要說利潤有多少,沒有利潤的話怎麼維持這個店怎麼擴張?

我前幾個月家裡的天花板燈壞了4個,去附近另外一個連鎖五金店看燈,一個居然就要20+到30+刀,後面我去了bunning看,25刀一盒4個,我直接開心的買了一盒回家了。」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Bunnings是購物天堂,老少皆宜,豐儉隨人,員工自主性高非常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說沒有Bunnings,就得被迫去買那些小供應商的質量沒保證的產品退換更是難。」

「一個是方便,一個是貨齊全,一個是退貨政策好。你管他賺多少錢呢?只要覺得有利於自己方便就行了。覺得貴可以不去買啊…

作為tradie,平時偶爾缺個啥,bunning就能就近解決問題,我覺得就夠了, 如果大量購買,肯定都是去對應的supplier買的啦。」

「澳洲人工貴,材料的成本反而是其次,Bunnings的好處是店多,基本開車半小時之內都有,缺材料的時候,尤其是一些小東西可以很方便的買到。

你讓tradies跑大老遠買材料,路上的時間可都按人工收你的,你算算tradies的hr rate,你就覺得bunnings真香了。」

「Bunnings在英國破產經營不下去,就澳洲人喜歡,澳洲男女都是handyman,勞動力太貴,且澳洲人文化水平要求也不高,維州多少小孩高中完馬上做tradies或學工掙錢,喜歡自己動手,所以每天人滿。」

對於這件事,媽媽們怎麼看?

– END-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媽媽幫澳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