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Canberra),一項旨在幫助首次購房者減免印花稅的政策,正在引發一場不小的風波。
越來越多的市民表示,他們在享受這項政策后,卻收到了來自澳大利亞首都領地稅務局(ACT Revenue Office)的「強硬」「冷漠」的補繳通知,措手不及。
一份曾為理想生活保駕護航的政策,正在成為他們難以承受的負擔。
斯蒂芬(Steph)便是其中之一。幾年前,她與前夫分居,獨立生活,為自己開啟新的人生篇章。
她說:「沒有這項印花稅減免政策,我根本不可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家。」
她當時通過在線自評工具申請了這項補貼,還專門請了律師確保自己的資格符合政策規定。
「我以為一切都合法合規」
根據ACT稅務局的規定,只有在特定收入標準之下、且沒有「配偶或事實婚姻關係」的申請者,才有資格享受減免。
斯蒂芬說:「我們在法律上已分居,他也早已搬離,經濟完全獨立。我以為這就不算是事實婚姻。」
她安心地買下房子,以為一切就此塵埃落定,直到2023年中,稅務局突然通知她:她被「重新評估」,並認定她當初並不符合申請資格。
一封郵件,三周內繳清三萬五
這場「評估」帶來的不僅是心理震蕩,更是一筆沉重的賬單。
$35,000澳元的債務通知,包括$23,000的原始印花稅、$6,000多的利息以及$6,000的罰金。
通知信的措辭嚴厲、生硬,僅用一句話告知她可聯繫債務管理小組協商還款。
斯蒂芬說:「我沒有那麼多現金,只能申請貸款補足,但貸款審批時間都超過三周了。」
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稅務局認為即便她與前夫分居,仍應將對方的收入計算在申請資格中。
她不甘心,決定通過律師提起上訴,儘管這意味著額外支出和更多心理壓力。「如果我能為其他人避免這樣的事,那這場官司就值得。」她說。
最終,斯蒂芬獲得了ACT財政部的「酌情補償(Act of Grace Payment)」,退還了原本繳納的稅款,但律師費和利息部分卻未能追回。她認為自己「算是幸運的那一個」。
「他們像是沒吸取過Robodebt的教訓」
堪培拉綠黨領袖、立法議員謝恩·拉特恩伯里(Shane Rattenbury)將這場風波比作臭名昭著的「機器人債務(Robodebt)」事件——一個曾因自動演算法向數千澳人錯誤追債的聯邦醜聞。
「這些人不是在鑽空子,」他說,「這個政策的初衷就是幫助那些買不起房的人,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被幫助的人反而成了債務追繳的對象。」
他批評稅務局的信件「官僚氣十足、術語堆砌、令人畏懼」,並呼籲:「第一步應該是與人溝通,問問他們為什麼認為自己符合資格,而不是直接寄出逼債通知。」
值得注意的是,ACT立法議會已一致支持對該政策展開正式調查,拉特恩伯里稱:「我們需要傾聽這些故事,才有可能從中找出問題的根源。」
心理諮詢師:大多數人不是不還,是還不起
「不能還,不等於不想還。」——這是凱爾金融諮詢與消費者法律服務中心(Care Financial Counselling and Consumer Law)的首席執行官卡梅爾·富蘭克林(Carmel Franklin)每天聽到最多的話。
她指出,債務機構的語氣和態度,直接影響欠債人的反應。「如果他們覺得有人想幫他們解決問題,他們願意配合;但如果被嚇到、被貶低,只會更傾向於逃避。」
她呼籲所有機構,尤其是像ACT稅務局這樣的公共部門,引入更具人性化的方式進行溝通和處理,例如設置一對一的聯絡員,替代冷冰冰的郵件模板。
斯蒂芬對此深有同感:「有時候,僅僅是一點點同理心,就可以改變一整段經歷。」
政策的初衷,不應成為困境的起點
這場事件的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問題:政策設計是否真正考慮了使用者的現實?行政執行是否具備足夠的溫度?
在住房成本高漲的澳洲,印花稅減免原本是一劑溫和卻關鍵的藥方。但如若執行機制缺乏透明與人性化,只會將善意變成負擔。
就像斯蒂芬說的:「如果我不站出來說話,下一個會是誰?」
*以上內容系網友YOYO丫米自行轉載自星尚澳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