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與德國大學差距太驚人

2012年02月12日 15:11

2010年夏天,我帶領一個企業家代表團前往慕尼黑理工大學訪問,參加該校主辦的企業精細化管理培訓。雖然已經過去一年多了,但訪問中出現的一段對話讓我至今難以忘懷:剛走到大樓門口,一位企業家突然問:“這是大學嗎?”我回答:“為什麼不是?門口不是有牌子嗎?”這位企業家以不信任的口吻反問:“既然是大學,怎麼沒有看到圍牆和門衛?”我回答:“國外的大學都沒有圍牆和門衛”。他似乎在自言自語道:“沒有圍牆和門衛,那還是大學?萬一有壞人進大學怎麼辦?”他的問題令我實在無法回答。

一次,陪同一位學者訪問德國洪堡大學並與校方會談,他提出了幾個問題:“你們大學沒有圍牆和門衛,萬一有閑雜人員進來怎麼辦?你們的安全措施是怎麼落實的?如果非本校學生進來蹭課聽,佔用本校教學資源怎麼辦?”校方回答:“我們不理解什麼是閑雜人員,任何人都有權來大學參觀、訪問、聽課。當然,沒有註冊的學生不能參加考試,也拿不到畢業證書。至於安全措施,有警方來負責,迄今為止並沒有發生過大的暴力案件。至於外校學生或其他人來聽課,我們都歡迎。我們也無權拒絕任何人來大學聽課,因為他們是納稅人”。這位學者繼續問:“外國人並不在德國納稅,也可以來聽課嗎?”校方回答:“當然可以,只要你有時間,有興趣”。問:“為什麼?”校方回答:“我們歡迎各種形式的交流和訪問”。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今年一月初,與一位朋友訪問母校-德國萊比錫大學。我建議這位朋友去參觀美輪美奐的大學圖書館。走進圖書館,這位朋友馬上感嘆:“你們大學圖書館這麼大、這麼漂亮?這在國內不多見”我回答:“德國大學圖書館基本上都是這樣的”。圖書館的自習室很寬敞,儘管學生很多,但不用佔座位,而且還有單間的自習室。任何人都可以進去看書。他不相信地問:“我們不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也沒有證件,能進去看嗎?”我告訴他,只管進去,沒有人問你的,更沒有人阻攔。他走了進去,並沒有人詢問他是否有學生證。當然,沒有借書證,無法把書借出來。如果有感興趣的書,可以當場複印,不過,複印需要掏錢。

德國大學的教授待遇很高,一個人的工資養活全家沒有任何問題。一般而言,大學教授的工資相當於政府機關的局級公務員,而且多數教授還有秘書、助理等。記得我當年去德國留學的時候,第一次課上的是歐洲法。高大的教授戴著耳麥,講課時在台上走來走去,還放著投影儀。突然,他說了一句:“抱歉,我忘記帶膠片了,一會兒我的秘書就送過來”。我以為自己聽錯了,疑惑地問旁邊的德國同學:“教授也有秘書?”同學回答:“一般教授都有秘書,有的是單獨的,有的是幾個人共用一個秘書”。德國學生反問:“你們中國的教授沒有秘書?”我告訴他:“在我們國家,可能只有非常著名的教授才有秘書。秘書是領導的專利,也是一種權力的象徵”。這位同學說:“我們這裏恰好相反,只有非常高級別的官員才有秘書,一般的公務員都沒有”。沒過幾分鐘,一位女士風風火火的跑進課堂,把膠片遞給教授,我這才確信剛才沒有聽錯。

與德國大學相比,國內大學不僅有圍牆,而且還有威武的門衛。以北京大學為例,每個學生進入大學必須向門衛出示證件,而圖書館更是嚴格:沒有本校的學生證根本就進不去。大學是全體納稅人供養的,出資人反而沒有權利借閱圖書,也不太容易去旁聽大學課程。這對德國人而已,簡直是不可理喻。莫非是中國人已經習以為常了?竟然沒有人對此提出異議。令人納悶的是,不少中國大學的教師和學生,尤其是大學領導都出國進修或留學過,他們應該瞭解國外大學對外開放的程度。他們起碼知道,國外的大學沒有圍牆,沒有門衛,任何人都可以進課堂聽課、進圖書館閱覽,不管你是不是本校學生。大學如果自我封閉起來,要想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豈不是天方夜譚?奇怪的是,竟然沒有人認為不合理,去表達抗議。

一所大學要成為一流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是,開放的心態和心胸是起碼的基本條件。狹隘地把自己隔絕起來,培養出來的學生要麼高高在上,要麼性格孤僻。儘管學到了很多知識,但大多脫離社會現實,這就是不少企業感嘆大學生眼高手低、缺乏實際能力的原因。這些人到了官場上,會把在大學受到的潛移默化影響帶到工作崗位上,養成了高高在上和孤芳自賞的習慣,甚至反過來欺壓當初出資培養他們的納稅人。

因此,如果大學對納稅人不感恩,何以要求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感恩于納稅人?中國大學要想成為世界一流,首先應當拆掉圍牆,取消門衛,讓納稅人能自由進來聽課、借閱圖書,同時大幅度提供教師待遇,讓普通的教授也能請得起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