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情系中華

港媒分析莫言獲獎文學與政治爭議

莫言是首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本土作家。

香港媒體周五(12日)均大篇幅報道了中國作家莫言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並分析中國當局反應和莫言身份引起的爭議。

莫言是111年來首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藉作家,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作家是旅居法國的中國大陸作家高行健,他於2000年得獎。

北京態度

 

立場被視為較親近中國官方的《文匯報》當天以三大版篇幅報道了有關莫言獲獎消息。

《蘋果日報》比較了中國官方對莫言獲獎和12年前高行健獲獎時表現的態度,形容為「天壤之別」,《明報》也稱之為「大異其趣」。

報道引述中國網民說,對莫言獲獎表示熱烈祝賀,12年前則批評文學獎違背諾貝爾遺囑的評選原則。

《明報》並說,中國官方對諾貝爾獎一向又愛又恨、因人而異,莫言與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是迄今僅有的兩名在中國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際遇有天壤之別。

一些網民稱:「中國前兩個諾貝爾獎得獎者名字都不能說。第三個更乾脆,直接叫莫言。」

政治爭議

《明報》稱,莫言的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官方背景掀起激烈爭議,一些反對莫言獲獎的中國人士認為他對壓抑創作自由負有重大責任,沒有資格獲獎。

《蘋果日報》當天也以「文化界有人高興有人覺諷刺,是作家也是洗腦專家」為題報道了文化界人士對莫言獲獎的反應。

據報道,一些文化界人士批評莫言於2005年時在德國書展以退席方式抗議中國異見作家戴晴出席,也有人質疑莫言此前與其他中國內地作家參与抄寫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不具備基本是非」。

獨立作家莫之許抨擊莫言角色予盾,一方面從事文藝創作,一方面卻控制和干擾創作,得到文學獎是「諷刺」。

然而,文化評論學者馬輝則認為,「如果批評莫言不敢站起來罵,是矮化了他」。

《信報》評論並以周作人和張愛玲為例指出,評價莫言應該細讀他的小說,即使他真的向政權獻媚,也不能抹煞他的文學成就。

諾獎精神

《文匯報》報道稱,莫言獲獎顯示諾獎審美標準中的政治因素漸漸降低,這背後的原因離不開中國國力提升、國際影響力擴大,諾貝爾獎愈來愈無法忽略中國的聲音及成就。

《明報》則引述香港作家廖偉棠說,文學獎評審結果向來特立獨行,頒獎予莫言並非向中國屈服,但他不支持莫言獲獎。

廖偉棠認為,雖然莫言的文學意味與歷年來其他得獎者不相伯仲,但他沒有彰顯諾獎所追求的理想主義。

《蘋果日報》評論也以「文學可超越政治,作家不可埋沒良心」為題,認為莫言雖是被動地參与官方行動,但難免有為虎作倀之嫌。

評論員李平指出,中共當局漠視華人曾獲諾貝爾獎的史實,更突顯中國作家有必要守住不作惡、不助紂為虐的底線。

來源: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