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兩會揭幕前夕,「乳」與「房」成為最讓中國老百姓不開心的兩大問題。香港奶粉限購令生效后,新華網號召網民問責政府: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政府財政收入逐年勐漲,為什麼連一罐放心奶粉都造不出來?話音未落,「房地產市場調控『國五條』細化,二手房轉讓所得征20%個稅」又惹怒網民,批評者紛紛斷定此項政策只會推高房價。
一、議政時代
和10年前的3月4日一樣,以新一屆全國政協開幕式作為大紅通欄頭條的人民日報頭版上,出現了兩位主角,報告過去五年工作的上一屆政協主席賈慶林身邊,站著主席團常務主席俞正聲。
如果嫌十年一交接的意味還不夠明顯,可參見昨日南方都市報,以政協預備會議上的賈俞「握手」作為封面主圖,說明如下:「俞正聲是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主席團會議主持人。他是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唯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5年前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預備會議上,賈慶林成為大會主席團會議主持人。數日之後,賈慶林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
其實,這些涉及人大、政協、政府的高層人事變動,早在3個多月前的十八大后即已昭然若揭。但在俞正聲晉陞常委之前任職的上海,東方早報今晨置其餘內容於不顧,只將「俞正聲宣布政協開幕」這一點作為頭版最大標題,恐怕也要怪賈主席的報告實在難以找出太多新聞點。
唯一可堪大用的是「政協提議建立非正常上訪終結機制」一說,曾為昨晚五大門戶首頁頭條。南方都市報對此有整版解讀,稱這一建議是由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厲無畏領銜調研和提出的:「全國政協2012年無黨派人士界委員調研團建議,依託『信訪三級終結機制』,各省級高院審委會採取聽證會的形式,召集上訪人、辦案人、各方代表面對面溝通,並最終由主管領導簽署非正常上訪終結意見書。如上訪人仍對該終結意見不滿,進而產生新的非正常上訪,則依法予以打擊。」
不過,今晨起,藉由新華網消息,搜狐已將重點回移至機構改革,是「交通部門大部制改革方案很快公布」的民航局長表態,附加衛生部副部長一句「衛生部也涉及,過兩天就出來了」——稿件來自新京報,版面原先主題是「袁純清:山西有3個『理直氣壯』」,而鳳凰網正是以此作為首頁頭條,更以標題點明其中一個理直氣壯是「年齡最大代表保持人民本色值得理直氣壯」:「年齡最大的84歲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在山西團。袁純清表示這是山西人民的驕傲。他稱,申紀蘭代表是男女同工同酬的時代過來的,非常了不起。『作為正廳級幹部,她保持了人民本色,誰能做得到?這是我們的驕傲和自豪。這就是我們理直氣壯的理由。』」
需要省委書記來撐腰,也是因為申大娘在互聯網上遭遇了太多非議。昨日南方都市報即引述山西省委宣傳部長胡蘇平對公眾質疑的回應,即「申紀蘭在山西深得老百姓擁護,能把最基層老百姓的聲音反映出來,『如果不讓申紀蘭當代表,估計山西老百姓反對的聲音會更大』」——當然,這樣的解釋,只會與「忠誠」申大娘的最新語錄一道成為民間意見領袖的奚落對象。
先有新文化報以《人大代表:共產黨還是好的,腐敗分子是混進來的》刊出早前對申大娘的訪談,齊魯晚報跟進記錄貼身答問,稱申紀蘭直說「很好!會風非常好!我們非常擁護!」、「我們特別滿意!」、「我們一定把會開好,學習好,落實好!再當選,非常高興,非常激動!」,而當記者詢問申紀蘭有什麼建議時,她擺擺手說:「等我準備好了,好好跟你彙報!」
另一位爭議人物雖然連一屆代表委員都沒當過,但卻每每能在旁聽席上折騰出動靜。陳游標,騎著綠色自行車,帶著幾百罐新鮮空氣,再一次衝進了兩會記者的鏡頭中。連科技日報都不能不服氣,開篇就承認:"陳游標既不是代表,也不是委員,但他很『萬能』,什麼問題都能回答。政協大會開到一個小時,和去年的時間差不多,標哥的『show time』到了。一身翠綠色西裝,深綠色領帶,紅色國旗胸針戴在胸前,被幾十個記者簇擁。」
根據廣州日報的說法,這還不是陳游標的全套行頭,之所以沒戴著原先宣揚的綠帽子參加政協會議,是因為「在人民大會堂不小心弄丟了」。但是,就算標哥真的像訪談中所寫的那樣聲稱「今後兩三年,我會稍微低調一點,我的媒體曝光率要減少六七成」,他一段「低學歷者不該生孩子」的言論已經在過去兩天里遠遠蓋過「光碟」訴求,成為坊間熱議話題。
根據多家媒體昨日所引一則標明來自安徽網的消息,「陳游標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計劃生育政策應該修改,沒有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不應該生孩子,讀過高中的可以生一胎,高中以上學歷的生育應該放開。同時,對於一些偏遠地區應該特殊對待,保障基本生育權。」
雖然此前亦多有發言被譏為「雷人」,但這回,陳游標是大大地觸怒了人權捍衛者,@財經網轉發之時忍不住加上一個「吃驚」的表情,第一時間湧來的微博斥責就是兩個字——「納粹」。所幸,還有羊城晚報金羊網昨夜發稿,由標哥否認曾說過「沒有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不應該生孩子」這句話,聲稱「是當時採訪的媒體記者歪解了他的意思」。
只是,晶報已經要以這段「雷人雷語」為最新反面典型,刊出今日社論《代表委員的「角色意識」從哪裡來》:「雷人雷語也好,打醬油也罷,其折射出的都是朱永新所說的沒有『角色意識』。在有些人眼中,代表委員是一種恩賜的『待遇』,『兩會』則成了作秀的舞台,虛榮的展現。這種與參政議政背道而馳的情形,實則與代表委員的選擇機制有關……要杜絕這種浪費,不能僅僅指望代表委員的自覺和努力,更需要進一步完善選舉制度,通過有競爭性的選舉,讓真正具備『角色意識』、有意願且有能力為民眾代言的代表委員能夠脫穎而出,讓他們敢於說真話,說有建設性的真話。」
「角色意識」一說來自全國政協委員朱永新昨天在人民日報所發表的《你不稱職,意味著67萬人缺席》:「以人大代表的選舉來看,城鄉約每67萬人分配1名代表名額,很不容易……親身經歷告訴我,多一點代表委員的角色意識,簡單說,就是全身心參會。
認真聽取報告,認真審議討論,認真閱讀文件。也許,小組會多你一個少你一個問題不大,但是,你的不稱職就意味著67萬人的缺席,你的失語就意味著67萬人沉默。」
廣州日報今晨便以同題為之喝彩:「多提或者少提一個提案議案,似乎不會影響大局。但是多提一個提案議案,就是多踩出了一個腳印,須知,『一個制度的建立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更多的代表委員去踩腳印。無論是制度改革需要,還是民意的深深期許,都讓代表委員多提一個議案提案變得很重要。兩會期間,代表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你身後的67萬人不願意、也不可以缺席和沉默。」
當然,新京報亦由人大工作者朱恆順勸慰那些新委員:「代表特別是新當選代表,即使沒有準備好議案建議,也不必不好意思甚至自責,只要在會議期間依法履行職責就是稱職的……一是認真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和『兩院』工作報告、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期待代表們少些『完全贊同』等表態性發言和『本地區將怎麼辦』等實際與會議期間履職關係不大的發言,多些『政府應當怎麼辦』、『報告中這些內容應當修改』等實質性內容,還應當多些代表與『一府兩院』負責人面對面的『切磋』……二是認真審查預算草案。」
早在前天評論周刊中,這份首都媒體即已表達《從「兩會時間」到「議政時代」》之期待:「『兩會』揭幕前夕,新京報『京報調查』結果出爐,公眾對今年兩會最關注的焦點,集中於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民生權益,以及反腐倡廉、司法公正、生態環境等重大議題。與前幾年的相關調查相比,會發現此次調查結果沒有太多新鮮之處。可見民眾對相關議題的持續關注,也說明相關議題的解決任重而道遠。」
南方都市報今晨社評更是直接提議「公開代表委員聯繫方式,公開其議案提案內容」,但是,面對類似《給「兩會」捎話,讓溝通更順暢》、《樂見更多社會熱點得到兩會回應》的喜悅,胡錫進總有些擔憂,化作今晨社評《問題的重要性不能由互聯網排座次》。環球時報是以「對工薪階層免征個人所得稅」等民生建議為例,感嘆「很難說這些議案提案被媒體選中突出報道,其附加的社會情緒都是什麼,是不滿,是期待,或者真是所謂『媒體的炒作』。但這幾年兩會期間輿論的興趣如此具體,不是偶然的,它預示了現階段中國社會治理的展開區間,以及我們急需破解問題的細緻程度。」
於是,這篇文章重在強調「國家戰略不應隨著輿論的即興發揮起舞」:「輿論總是對具體問題更感興趣,這是輿論自身的規律。這在很多國家把政府精力拴在了一個個具體問題上,中國也肯定會朝這個方向移動。但中國如果能在這方面不走得太遠,將給這個國家多保留一些戰略注意力的完整,保持國家在各個方向上力量布局的穩健,擴大國家治理的彈性。」
究竟什麼是戰略注意力?周六的環球時報上正有一篇《花好40萬億,10年後中國必大變樣》作為鋪墊:「據外電報道,中國城鎮化將在未來10年新增4億城鎮人口,這一過程的資金投入將達40萬億元人民幣……花好這40萬億,我們就會在10年後又大體有了一個『新』中國。
這10年的建設者將為中華民族復興,也為打造中國人全新的生活立下卓越功勛。」
毫無疑問,在中央媒體的兩會報道評論中,「中國夢」是的最大關鍵詞。央視網專題定名《共築中國夢》;新華社預熱電稿即為《向著壯麗的「中國夢」,進發——寫在2013年「兩會時刻」開啟之際》;中國青年報還要在描繪壯麗圖景劣贎沈大飛,更是不屑地將那些如喪考妣的斥罵者定義為「滿口人文關懷的大V」、「偽公知的義糞填膺」,認定那只是「罔顧事實趁機炒作」。不過,當他通過微博徵詢知曉了那些一向購買港版奶粉的大陸家庭所受影響后,多少也能夠體會何以大陸為人父母者面對大陸超市裡的進口奶粉「還是不放心」。
根據微博上匯總的心理,那些相信淘寶代購客信譽勝過伊利蒙牛的人們,總是懷疑自己在國內所購進口奶粉並非真貨,或者因為經過國內罐裝而變得「不安全」,即使是原裝進口,也有配方差異,甚至就是「有股不正常的香味」。再有就是價格問題,因為大陸關稅,進口奶粉普遍比經過水貨客加價后的港版奶粉還要貴,甚至高出數倍。
「大陸人去香港買不是奶粉,買的是關稅。與其痛恨限購,不如痛罵稅收」;「既然香港出了這麼一個沒腦子的惡法,大陸政府又暫時無法保證牛奶安全,那作為權宜之計,是否可以降低或免除進口奶粉的關稅。你不能只是收稅、施威,總得為在毒空氣毒食品環境中出生的下一代做點什麼吧?」——@作家陳嵐有此提議。新京報今晨亦為此發表《進口嬰兒奶粉能否減稅》,宣稱「目前國內對進口嬰兒奶粉的依賴度很高,這些奶粉本來價格就不菲,再加上高額的稅負,加重了年輕父母的經濟負擔。嬰兒奶粉作為一種民生必需品,理當實行低稅或免稅的政策。所以,對進口嬰兒奶粉減稅,這將能大為緩解香港限奶之後,進口嬰兒奶粉供應和漲價問題。」
然而,就算關稅免除,吃得起不論是大陸版還是港版進口奶粉的都只是一小部分中國人,只不過,他們擁有了音量最大的麥克風。
於是,正如@光頭王凱2日一早以「大陸丟人,香港現眼」各打五十大板那樣,討論此時已從對香港禁令的驚詫莫名延展至對國內環境的恨鐵不成鋼。
@薛蠻子就是這般感慨:「香港海關新規第一天就抓了十個人偷帶一共52罐奶粉。我老漢活了一甲子,帶白粉被抓見過不少,但是帶奶粉被抓還真沒見識過。一個號稱全球雞的屁老二的國家,居然連個獨生孩子的一口放心奶都讓百姓喝不上。不僅喝奶不踏實,喝水也開始不踏實了。這樣大代價的雞的屁真是不如放屁!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新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劉春在微博上提前參政議政,直言不相信「我泱泱大國,竟解決不了區區問題」,許願「咱們的優越性不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相關閱讀:集中力量辦大事不一定能辦好事】嗎?那就先把嬰兒奶粉的小事辦好」;@鄭淵潔更是重祭自己的經典句式,穿插「怒」、「淚」和「抓狂」的表情:「賣壞奶粉的不坐牢,買好奶粉的坐牢,童話都不敢這麼寫。兒童安全是國家的頭等大事。值此政府換屆兩會召開政府機構改革之際,唿吁組建國務院奶粉部,由副總理兼任奶粉部長。奶粉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未來。」
媒體賬號也終於等到了最拿手的節拍。@新華視點即號召憤怒網民「應討論其根源」:「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政府財政收入逐年快速增加,為什麼連一罐放心奶粉都造不出來?乳製品行業吸取三鹿事件教訓並改進了嗎?質監部門履行其義務了嗎?吃別人家奶長大,中國孩子的悲哀!」;另外兩家最高喉舌,@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也攜手問責:「限制購買奶粉,首先該臉紅的是中國奶業……國內食品安全的被犧牲,監管機構脫不了干係。監管機制不完善,更影響了國人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加速把他們推向海外」;「『限奶令』是大陸乳業的羞辱令、督促令,客觀上卻又騰出了市場空間。能否重建消費信心,還須知恥后勇,見行動!」
如此沸反盈天的全民話題,就算是周末,也有媒體熱烈跟進。京華時報昨由評論員討論《該從奶粉限帶令中反思什麼》,重申「一刀切的『最多兩罐』事實上將誤傷眾多普通消費者」之後,亦承認「網上的一些批評也確屬反應過度」:「我們當然可以為了一罐奶粉的配額,和香港立法機構打一場輿論官司。而我們更應該做的,是以更大的力度去監督大陸的奶粉生產企業及政府監管部門。有人說,要一下子提升大陸奶粉質量不太現實,如果是這樣的心態,大陸的奶粉恐怕很難再得到國人的信任。保證奶粉質量,不能慢慢來,而必須是立刻的行動。」
南方都市報有近水樓台之便,3月1日當天即通報羅湖口岸上演的「最後瘋狂」,昨日又有短評《香港奶粉禁令或對大陸是鞭策》,反問那些批評港府者:「那些因大陸客大舉掃貨而生活受到影響的港人的憤怒何嘗不需要理解?民意壓力之下的香港政府的為難和無奈又何嘗不需要理解?」
於是,文章緊跟新華社「譴責所謂『惡法』,不如抓緊時間讓奶業自強」的評論姿態,強調:「在牛奶國標爭議澄清之前,再高的質量合格率不論由誰來發布,均可能成為空談;任何旨在提升消費者對牛奶產品信心的辦法,如果不用國際標準作參照以切實地提高質量,都毫無意義。」
今日該報再刊《奶業重拾信心須拿出刮骨療毒的勇氣》作為回應,判定「周伯華局長的『飆淚』換不來民眾的信心」。
周伯華是國家工商總局局長,根據此前媒體報道,3月2日上午,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痛心地說,「造成老百姓對一些食品安全缺乏信心的原因,從廣大畜牧工作者、乳業企業到國家政府部門,都有責任。」談到市民買一罐安全的奶粉都沒有信心,周局長更是「眼眶濕潤,擦了擦眼角」。
這樣的表現,能換得齊魯晚報《「眼中含淚」能洗去國產奶粉的尷尬嗎》,或者華西都市報《乳業圖新,落淚只是起點》還算幸運,微博上的譏諷更加無情,@老徐時評駁之「你就算哭死,又能讓百姓相信什麼?失去了公信力靠噱頭能騙人多久?」,于建嶸再踏上一腳,「這些官員台上表演落淚,真的讓人噁心。」
這種「怎麼樣都不相信」的立場,多少也會引起反感。@方舟子的微博評論被搜狐推薦,這位科普作家是諷刺@姚晨「藝人要當公知,也需懂點常識」:「小孩一歲以後就可以喝鮮牛奶了,何況是2歲以後。即使2歲以後要喝奶粉,或者老人、病人要喝奶粉,也不是喝的配方奶粉,而是普通奶粉」;南風窗雜誌轉發@李北方的觀察:「政協發言人說大陸奶粉99%符合質量標準,譏嘲者照抵制不誤;前一段時間紐西蘭自曝某奶粉含微毒並禁售,國人照搶購不誤。這裏面還有社會心理的因素:好與壞以中國和外國為標準來釐定。相關工作要改進,亦不可忽視惡意散播末日氣氛的行為。」
騰訊亦有《奶粉代購被掐:奶爸奶媽該咋辦》作為指南,只不過,在責編王楊普及了「1歲以上根本沒必要吃配方奶粉,國人卻熱衷於此」等知識后,專題末尾的數據顯示,仍有約九成投票者聲明不會選擇國產配方奶粉。
三、最後一局
只發過幾十條微博的@王左中右紅了,因為其周六午後靈光乍現地寫下兩個注音漢字——「乳房」,宣布「最讓中國老百姓不開心的竟然是這個」。
有關房子的不開心,雖然由來已久,但確是因為一項國務院新政而加碼。周六,包括人民日報在內,中國媒體均重點報道「房地產市場調控『國五條』細化,二手房轉讓所得征20%個稅」之事,而這也成為香港奶粉代購令之前引發最多抨擊的話題,批評者紛紛斷定此項政策只會適得其反地推高房價。
地產商@任志強和@潘石屹聯袂出擊,聲言「新政並無新意只是在堅持和重申過去的錯誤。幾個月後又會效率遞減,重回老路」,正確的做法應是「從第三套房開始徵收房產稅」;@網易新聞客戶端推薦網友吐槽,即「從此新房比二手房多了20%的價格優勢,保證開發商賣房的優勢,辛辛苦苦忙碌的開發商們心裏更踏實了,掙的錢更多了。從古到今,哪一朝哪一代的政策對開發商這麼有利呢,想到這裏開發商們由衷地喊道,都是黨的政策好」;經濟學家@許小年更是帶頭說出對溫家寶卸任在即的不滿:「想用今天的錯誤證明昨天錯誤的正確性……自始至終不懂市場,迷信行政權力……不必承擔政策失誤的成本。博弈論中有個說法,『最後一局不是局』。」
一種說法更是將官員腐敗與房價高企聯繫起來,因此格外引發憤懣:「我們終於明白,年前的大量房屋拋售,根本不是我們意淫的反腐風暴,而是官員們得知消息的狂歡出貨。」
似乎就沒有一個看好的。就算是新華社,也因在歷史回顧稿中寫出「10年持續調控,房價一路走高」的嘆息,而就此獲得五大門戶集體展示于周六首頁。21世紀經濟報道以《售房征20%個稅引爭議,二手房價或漲一成》作為預測,南方都市報則早有《二手房征20%,個稅在東莞證明沒效果?》的前車之鑒,更多都市報則帶來了本地買賣雙方加緊交易的熱火朝天景象….
今晨,當都市時報以《不怕調控之劍鋒利,就怕利刃誤傷無辜》作為社論時,人民日報亦在《「國五條」遏制樓市投機》中由編輯點題寫道:「20%的稅負會不會轉嫁到持改善性需求的購房者一方,加重普通百姓的購房負擔?以往『問責』並未真正實施,今後會不會流於形式?限購政策是否會常態化?」
此外,還有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的點評作為門戶更新消息,儘管這位政協委員的原話是「對於房地產市場來說,『新國五條』確實會有一些負面作用。但在現階段,管理部門綜合考慮后,總得要先解決當前房地產調控中的主要矛盾……它在政策組合拳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一個措施」,但是,網路編輯們顯然更加青睞「新國五條誤傷改善性購房需求」這一點。
搜狐還另行推薦錢江晚報之作《誠意直面,無須求饒》,是評論員劉雪松根據住建部部長姜偉新在兩會政協駐地被大批記者圍堵、追問「新國五條」時,向記者拱手作揖的新聞照片而寫:「拱手求饒……讓人對此間的不言之處,產生太多的聯想。比如,是否論證過程不夠完善,以至於直面問題時捉襟見肘?比如是否匆忙出台不夠細緻,以至於許多細則尚未完備?比如現有新政疑點重重,是否各類矛盾沒有得到科學協調?」
來源:阿波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