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媒披露在六四事件爆發前,中共高層有三種政治力量進行博弈。最後維護中共體制的鄧小平與保守派陳雲聯手對學生實行了鎮壓。
美國《紐約時報》4月16日披露了六四前中共三種政治力量,一是以時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為代表的具有民主傾向的改革派,二是以原中顧委主任陳云為代表的固守專制制度的保守派,三是以中共軍委前主席鄧小平為代表的既想改革經濟體制又想守住政治制度的有限改革派。
《紐約時報》認為,20世紀80年代中期,鄧小平一直支持經濟改革,也提倡政治改良(不是改革體制,而是修補原體制),因此他支持趙紫陽。但他同時堅持所謂四項基本原則(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報導指出,當民眾和學生提出進一步政治改革要求時,鄧小平等人認為這得到了趙紫陽的縱容,於是與更保守的陳雲派聯手,實施了鎮壓。可以說,六四是保守的陳雲派經過了近十年阻擋改革的博弈,最後激發了鄧小平的保守傾向而取得勝利。
鄧小平被中共稱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主張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但又提出「四項基本原則」對改革開放加以限制。鄧小平對中共在政治領域的開放十分謹慎,使改革開放僅僅在經濟領域進行。
隨著中國大陸開放,更多人接觸西方民主人權思想,有人主張改革應該擴大到政治領域,對此鄧小平公開批評這些行動是「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表現。
趙紫陽主張進行政治改革,包括中共政治局選舉,政府更加透明化,國家政策制定要更多的磋商,官員對自己的錯誤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等。但在六四事件發生后,政治改革終止。
此前,毛澤東前秘書李銳的女兒李南央曾在《紐約時報》刊出她與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的秘書鮑彤的部份訪談內容。
鮑彤披露,鄧小平鎮壓八九「六四」愛國學生運動,是一場有預謀的政變,達到了讓趙紫陽下台的目的。
鮑彤還披露,趙紫陽在「六四」發生前已經失勢,早就處在被監視的狀態;趙紫陽到朝鮮去的那一天,也就是胡耀邦追悼會的第二天(1989年4月23日),家裡、辦公室的通訊設備都壞了,接著警衛班被全部換人。
據趙紫陽生前錄音自述整理出版的回憶錄《改革歷程》披露,5月19日晚上10時,中共總理李鵬發表講話,重申中共中央立場,採取"嚴厲措施結束騷亂"。兩小時后,天安門廣場的一個大喇叭宣布實施戒嚴。而趙紫陽拒絕出席宣布戒嚴的大會,激怒了鄧小平和其他一些中共元老。隨後,趙紫陽被免職,其重要的信息管道被切斷。
據《李鵬六四日記》記載,1989年5月19日當天,鄧小平在家裡召集陳雲、李先念、王震、彭真、楊尚昆、李鵬、喬石、姚依林、遲浩田、趙南起、楊白冰等中共元老及政治局常委和軍中高層開會,決定撤換趙紫陽的中共總書記職務,由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接替。
後來,趙紫陽在江澤民當政下被軟禁了16個春秋,於2005年1月去世。
曾經是1989年「六四」運動的主要學生領袖的封從德近期在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表示,現在回憶胡耀邦逝世和「89民運」的興起能給人帶來的重大啟示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是犯罪的,導致中華民族走入深淵,數以千萬計的人非正常死亡。共產黨的體制是有罪惡的…像胡耀邦、趙紫陽這樣有良知的共產黨人甚至到了中共最高位置,他們的改良也是進行不下去的。全世界的任何極權體制,只能被推翻、被革命。」
來源:希望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