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德國之聲 作者: 文山
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與科學的五四學生運動,本周六迎來了百年紀念日。德語報刊紛紛就此刊發評論,分析五四運動對當今中國的現實意義。
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報》以「開創者的激情」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五四運動百年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依然不是一個穩固的國家。
「今年,中國面臨一系列重要紀念日:鄧小平推動的改革開放40周年,用武力對西藏實施統治60周年,五四學生運動100周年,六四天安門事件30周年,還有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如此之多,以至於難以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意願去描繪一幅相互關聯的歷史圖卷。這些紀念日呈現出中國在過去一百年間所經歷的顛覆性的道路。」
「中國對五四學生運動一百周年的紀念,就顯現出,人民共和國仍然不是一個穩固的國家。當年的這場示威運動,其推動力來自對自由、思想解放、政治自主、擺脫殖民列強枷鎖的追求。當年的中國需要找尋自身的定位。儘管現在的中國政府認為,這一進程已經完成,並且將五四運動解讀為邁向現代化中國的第一步,但是,如果對本國歷史進行不帶預設立場的觀察,就能發現,成立了70周年的人民共和國依然是一個不完整的國家。只有當權者無須害怕自身歷史之時,他的權力才算穩固。」
漢堡出版的《時代周報》則以「對學生的警惕」為題,刊髮長篇評論指出,作為現代中國重要起點之一的五四學生運動,現在正讓中共當局感到緊張,因為它也和六四天安門事件有關。
「1919年的這場運動,不僅僅圍繞著』賽先生』或者當時中國科技落後的問題,也圍繞著』德先生』,但是如今的中共卻不願意談及這個話題。習近平在周二的五四運動紀念活動上也談到了民主,但是他所指的並非自由民主之理念,而是共產黨如何為中國操心。」
「中共宣傳部門將五四運動主要包裝為愛國運動,這不僅僅是為了慶祝現代中國的起源,也是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自身。這也是為其專制政權增添合法性的舉措。但是,在1989年後,五四運動也成為了共產黨的一個麻煩:當年在天安門廣場等地示威的大學生,所追求的正是政治開放、新聞與言論自由、反對官員專權等可以追溯到1919年五四運動的理念。」
「六四天安門事件,是當今中國的禁忌。當年的示威者至今被官方視為反革命,只有少數的特定人物可以觸及這一話題,年輕一代最好壓根不要知道這場對示威者的屠殺。憑藉全面的審查措施,政府也基本做到了這一點。」
文章在末尾指出,中國當局對五四學生運動的深層次恐懼,主要來自於1989年的六四事件以及緊隨其後的蘇東劇變。「1989年的示威學生以及民眾讓當權者臉面盡失。儘管中共追求對局勢的全面掌控,但是它卻偏偏一度失去對局勢的掌控。對於傳統的強硬派而言,這是不容討論的:絕對不能再出現這樣的局面;中共對權力的壟斷不容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