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農:中國經濟下行加速「緊日子」來臨

2019年09月23日 22:13

來源: SBS 作者: 

今年7月以來中國開始加速,經濟形勢趨於困難,與中美貿易戰有很大關係,但也是國內經濟失去增長動力的必然結果;而「」的長期影響不僅造成了相當一段時期的「吃肉難」,而且也導致居民進一步緊縮消費開支。如今不僅各級政府開始過「」,許多居民家庭也過上了「緊日子」。

一、經濟下行的歷史背景:出口和房地產投資再也無法拉動經濟

任何國家的經濟形勢都由出口、消費、投資這「三駕馬車」的拉動力度決定。美中經濟關係惡化主要影響的是出口,假如國內需求仍然旺盛,經濟下行的速度就不至於那麼快。但是,目前連投資和消費也處於收縮狀態,也就是說,能拉動這架「馬車」的「三匹馬」都「趴窩」了。對此,中國政府其實是心中有數的,它早在4年前就提出了「經濟新常態」這個概念,其含義是,此前二十多年的經濟高增長階段過去了,今後的「新常態」是經濟增長速度放慢。這是對經濟下行的官方描述。

中國於本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十年間的經濟繁榮主要是依賴出口。一個國家的經濟對出口的依賴程度即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佔GDP的比重),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的外貿依存度是38.5%,而2006年躍升到峰值67%,這樣的外貿依存度是號稱「出口大國」的日本平成景氣末期的外貿依存度的4倍多。但當時沉浸在繁榮喜悅之中的中國社會和當局都沒有意識到,這種高度依賴出口的繁榮不但很難長期維持,而且很脆弱。果然,由於中國出口產品的質量不可靠、成本快速上升、升值等諸多原因,中國的出口景氣從2012年開始衰退;而對市場的快速擴張以及對美國知識產權的侵犯,最終導致了美中經貿衝突,而美中經貿衝突也徹底終止了中國多年來依靠每年數千億美元對美出口順差來積累外匯儲備的國際收支平衡手段。現在看來,中美經貿衝突其實早就植根于當年的出口景氣當中,它的發生是完全可以預料的。

從2008年開始,中國為了阻止經濟下滑,大力推動房地產開發,用房地產泡沫來拉動經濟。在過去的十年裡,迅速膨脹的房地產泡沫終於造成了供大於求的局面,同時通過房貸掏空了消費者的荷包,也造就了圍繞房地產需要的畸形發展的製造業產業鏈,地方政府為房地產開發而大量投入基礎設施投資所形成的巨額地方債,以及銀行和民間借貸市場對房地產業的高度依賴和潛在金融危機。如今,靠房地產投資來帶動經濟這一發展戰略已經在「死胡同」里走到了盡頭。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二、當前經濟實況

經濟下行加速,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首先來看出口。中國國家統計局今年9月中旬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的出口交貨值比去年同期下降4.3%,是近3年來首次負增長。其次是投資方面,房地產投資增速連續4個月下滑,製造業和基建投資增速整體低迷,其中8月製造業投資與去年同期比下降1.6%。與此同時,反映今後經濟動向的一系列先行指標(經濟衰退來臨前率先變動),如房地產銷售、土地購置和土地購置資金數量紛紛回落,通過對採購經理的月度調查匯總出來的採購經理指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則顯示訂單下滑。今年上半年中國的3,583家上市企業(不包括金融機構)比去年同期利潤減少2.5%,虧損或利潤下滑的企業佔46%,較去年惡化了10個百分點。以面向家庭用車為主的汽車行業為例,上半年174家企業中126家虧損或利潤減少。

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消費者的購買力能否獨自支撐整體經濟增長呢?這從消費物價指數可以判斷,如果消費物價平均水平不斷下降,那就說明,消費者的購買力越來越弱。今年8月消費物價指數看起來上漲了2.8%,但這一數據本身並不代表消費者購買力強勁;恰恰相反,因為這個總體物價上漲2.8%的數據,主要是價格暴漲造成的,8月全國豬肉平均價格比7月上漲23.1%,豬價上漲又帶動了牛肉、羊肉、雞蛋等價格比7月分別上漲了4.4%、2.0%和5.9%。由於豬肉價格上漲是整體消費物價指數上漲的主要推手,只要排除了豬肉價格這個因素,那麼,其他消費的物價指數其實顯示的是平均物價下降,反映出消費者購買力越來越弱;而肉價暴漲本身也進一步削弱了居民的購買力,很多中低收入家庭快吃不起昂貴的豬肉了。

三、進口「豬瘟」的嚴重後果

豬肉價格暴漲,源於「非洲豬瘟」,它使居民的肉食開支急劇上升,讓很多家庭產生了過「緊日子」的感覺,而且令經濟下行「雪上加霜」。「非洲豬瘟」的爆發是偶然情況嗎?其實,它是中國「特地」進口來的。

「非洲豬瘟」與中國豬瘟不同,其危險性和破壞性嚴重得多。其病毒在冷凍豬肉中可存活3年,它很可能因人類食用含病毒的豬肉製品時,將食余物、廚餘物餵豬,而得到傳播。生豬一旦感染這種病毒,百分之百死亡,近1百年來人類始終未能研製出防疫用的疫苗【相關閱讀:顯微鏡學家發表對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現在也仍然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藥物。「非洲豬瘟」雖然不會直接傷害人類,但通過快速傳播和大規模殺死生豬,消滅人類的肉食來源,從而對人類的生活消費產生威脅。

據世界衛生組織介紹,「非洲豬瘟」1957年從非洲傳播到歐洲,2017年3月到達了俄國靠近蒙古的伊爾庫茨克,那時「非洲豬瘟」就開始敲中國這個世界上的養豬大國和豬肉消費大國的大門了。中國人的葷菜以豬肉為主,2017年豬肉產量為5,340萬噸;中國以不到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消費了全球近一半的豬肉,平均每個中國人每年吃掉80多斤豬肉,一個三口之家通常每星期消費4斤半豬肉。據《維基百科》介紹,中國確曾因俄羅斯的「非洲豬瘟」疫情,禁止從俄羅斯進口豬肉。

然而,隨著2018年中美關係日益緊張,中共為了和美國對抗,開始拉攏俄國,解禁了俄國豬肉的進口。2018年8月25日《鳳凰網》發表了一篇報導,標題為《停止進口美國豬肉,中國肉類將出現短缺?俄羅斯農產品正在路上》,其中提到,中國東北地區要從俄國進口包括豬肉在內的俄國食品和農產品,「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集團已經向中國運輸24萬噸豬肉,足以彌補美國的缺口」。俄國的「非洲豬瘟」爆發后,大批生豬被撲殺,中國進口含病毒的俄國冷凍豬肉,便直接把「瘟神」請進了門。

俄國的「帶瘟豬肉」進入中國東北之後不久,2018年8月1日在瀋陽市郊一個生豬養殖戶家裡就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例「非洲豬瘟」。2018年8月21日《科學》(Science)期刊的一篇文章援引了解放軍軍事醫學研究院長春軍事獸醫研究所於8月13日發布的報告,該報告指出,此次「非洲豬瘟」首發基因樣本與俄羅斯及歐盟境內的豬瘟樣本高度相關。這個來自中共軍方的結論基本上證明了中國發生「非洲豬瘟」的來源。「非洲豬瘟」入侵東北后迅速擴散,到今年4月,中國所有省市(包括偏遠的西藏、新疆)都出現了非洲豬瘟的疫情公告,「瘟神」攻陷全中國31個省市,總共只用了8個月。

為制止「瘟神」的威脅,全國各地撲殺了巨額數量的生豬。據《天下財經》8月5日報導,「截止7月底全國生豬存欄損失量已近60%。各省生豬存欄損失均較重,尤其市場生豬交易活躍的省份,其中福建、蘇皖及兩廣市場存欄損失均超70%,河北、山東、浙江及湖南市場存欄損失超60%。」活豬存欄量如此急劇下降,緊接著的自然就是肉價暴漲。據《新京報》8月25日報道,豬肉漲到88元一公斤。政府雖然為了安撫民心,動用了國家儲備凍豬肉,但相對於人均每年80多斤豬肉的需求,只是杯水車薪。

大量撲殺生豬,卻不禁止帶「瘟」凍肉或豬肉製品銷售,其實只是把「非洲豬瘟」的寄存體從生豬變成了豬肉製品,養豬場里沒了染病活豬,「非洲豬瘟」卻藉助凍豬肉及豬肉製品走遍天下,流播鄰國。今年2月18日廣西北海市發現該自治區首例「非洲豬瘟」,次日緊鄰廣西的也確認境內出現了「非洲豬瘟」疫情;隨後「非洲豬瘟」在越南全境迅速蔓延,到7月8日越南全國63個省市當中已有62個省市爆發疫情,被迫撲殺的染病生豬達豬只總數的10%。靠近雲南省的緬甸一些地區也幾乎與雲南同步發生了「非洲豬瘟」。今年5月10日香港一處屠宰場從來自廣東湛江的豬內臟里也發現了「非洲豬瘟」病毒。此外,韓國、日本、從去年8月到現在,連續查獲多起來自中國的旅客所攜食物(如香腸、肉餡凍水餃等)含「非洲豬瘟」病毒,經檢測顯示病毒基因與中國的疫情毒株匹配。這些現象說明,「瘟神」並未在中國「退場」,它只是換了種「活法」,因此,暫時「隱身」的「瘟神」隨時會再度活躍,而中國的豬肉短缺可能不是個短期問題。肉價貴、吃肉難,將成為時期的一個伴隨現象。

四、美中經貿衝突的衝擊

中美經貿談判本來在5月以前已經基本達成了一致意見。據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9月8日接受專訪時說,2019年5月第11次談判中雙方其實已經達成一個長達150多頁的協議,段落和標點符號都談好了,但當局最後拒絕簽署。中國方面之所以在最後一刻反悔,主要是不肯承認知識產權竊盜、強制技術轉讓、商業機密竊取、傾銷導致美企破產等問題,也不願在這些方面採取改進措施。這很可能是因為北京當局仍然希望通過這類活動從美國撈取好處,所以想把雙方的談判局限於貿易和關稅問題,即北京宣稱的「採取雙軌方式」(只談貿易,擱置侵犯知識產權等問題)。而這種動機一旦為美國所了解,在雙方目前的談判里中方就很難如願。談判還在「拉鋸」,但外企訂單和供應鏈轉移等後果已經發生,而且不可逆轉。

北京方面始終強調,中國市場非常大,購買力強,外企不會輕易放棄;另外,中國為經濟全球化所準備的產業鏈完整強大,外企離不開。最近原重慶市長、現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就國際形勢有一個講話,在中國國內傳得很火,可惜,他那一葉障目的觀察早已被事實否定。關於外企捨不得放棄中國市場這一點,如果是放到5年前,或許有相當說服力,但現在中國經濟的加速下行,其實正不斷削弱外企在華市場的潛在成長動力。美國商會在最近的調查中發現,過去幾年美國在華企業當中通常有八成判斷在華經營收入會持續增長,而今年保持這種看法的企業只剩下一半了。

至於外企離不開中國產業鏈這一點,就更不靠譜了。黃奇帆被國內視為能幹懂行的經濟專家,但他卻不懂在華外企運營策略方面所面對的一個關鍵問題,即「市場在哪裡,眼睛看哪裡」。如果是面向中國市場,外企當然不想撤離,也不必撤離;但如果主要是在中國下訂單、在美國市場銷售產品,那麼,這樣的外企不得不考慮美中關係的急劇變化和關稅上升造成的成本大漲。另一方面,世界產業史證明,根本就不存在不可遷移的供應鏈,經濟全球化雖然造就了中國的「世界工廠」,但在中國的工資成本、稅收、能源價格、匯率、勞動生產率等因素影響下,部分在「世界工廠」的製造業早已走上了「脫中」進程。差不多十年前就出現了「世界工廠」的南移趨勢,即面向美國市場的一些勞動密集型或技術簡單型供應鏈逐漸離開了「世界工廠」,由此引起了服裝、製鞋、玩具等產業的「全球供應鏈重置(supply chains reallocation)」。從那時候開始,中國的「世界工廠」之下坡態勢其實就已經不可逆轉了,中美經濟戰只是加速了這一過程。

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供應鏈本來就是外企轉移而來,並非中國獨創且壟斷技術、設備的生產體系;在外企的幫助下,這些供應鏈逐步完善,但外企並非不懂得如何建立產業鏈,只是捨不得投資到別的國家另建產業鏈、培養技術人員和操作工人而已。如今中美經濟對抗的格局一旦形成,長期在中國下訂單的跨國公司就不得不躲避風險,一方面轉移部分訂單,一方面開始在其它國家建立新的供應線。這當然會有一個過程,特別是在那些產業鏈比較長的行業,其下游的裝配工廠可能轉移到其它國家,但零部件仍然需要從中國進口;而為了降低對中國零部件的依賴(一個產品對中國零部件的依賴度高了,出口美國仍然要交高額關稅),西方國家的企業會從相對簡單的零部件入手,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另建產業鏈,直到完全取代中國零部件。

據《美國之音》7月23日報道,美國服裝與鞋業協會執行副總裁拉馬爾(Steve Lamar)認為,即使中美最終達成協議,外企搬離中國已成趨勢,未來還將繼續。包括蘋果、任天堂在內的50多間跨國公司都宣布將生產線撤出中國。另外,質量控制和供應鏈審核機構「啟邁QIMA」最新調查報告也指出,80%的美國公司和67%的歐盟公司正準備離開中國。今年8月日本投資銀行野村證券發布一份報告指出,贏家是越南、台灣和智利,迄今為止越南是最大贏家。據越南《人民報》報道,到2019年5月底,越南批准的外商投資總額達167.4億美元,同比增長69.1%,其中,加工製造業占協議總額的71.8%。中國的製造業企業亦蜂擁而入。據台灣經濟部最新資訊,目前已有118家廠商回台,總金額逾新台幣5,637億元,可望在台灣創造48,906個就業機會。中國的十大出口商當中台資佔4家:排名第二的是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進出口總額達487億美元;排名第四的深圳富士康公司進出口總額304億美元;排名第五的達豐(上海)電腦有限公司進出口總額235億美元;排名第七的華碩旗下昌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進出口總額204億美元。等這些企業迴流台灣或撤出中國大陸的計劃執行完畢,將明顯構成對中國的出口和製造業產值的巨大衝擊。

中國的經濟下行正在加快步伐,世界各國對中國經濟和中國市場需求動向的判斷,將逐步調整到與中國經濟下行「新常態」一致的方向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