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世紀,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先知書店 聞道不分朝夕 2022-05-21 Posted on 四川
易枝 瀝泉 文 | 先知書店 編
北大的江湖,一直流傳著他的」段子手」傳奇:一口山西腔,語不驚人死不休,一生」放蕩不羈笑點低」,總是突然迷之哈哈大笑,學生商議著帶錄音機去逗他說話,只為了錄他的笑聲和段子。 1969年,他被關進」牛棚」,類似的經歷已經是人生第三回了——前兩回是辦進步學生刊物,被國民黨抓了進去。 而他的改造,也讓」同棚」的季羡林看得嘖嘖稱奇——真有這麼畫風奇特的」反動知識分子」嗎?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朱自清的弟子、錢理群教授的老師——王瑤,一個在學問上嚴肅不苟,但在人格上卻洒脫不羈的知識分子。他本該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式的隱士,卻不幸生錯了時代。 在那個無論大事小事,都空前嚴肅的年代,他是唯一敢於」不嚴肅」,也做到了」不嚴肅」的人。 ◎」明白人」 是怎麼破解三道難題的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中國知識分子有著深沉的隱逸情結,而王瑤已無處可隱,乾脆就擼起袖子,隱居於」牛棚」。 我們知道,」牛棚一代」的知識分子中,不管是什麼學術大牛、文學巨匠、革命先鋒,統統都要做三道題:勞動改造、接受批鬥、寫檢討書。在這三件事上,沒有哪位比王瑤玩得更洒脫。 洒脫不羈的王瑤,教出來的學生當然也不走尋常路。錢理群寫王瑤,是怎麼寫的呢?在《歲月滄桑》中,他把王瑤從1952年到1969年寫的四份檢討書,逐一抖落出來,除了每份檢討書背後沉重的東西,我們看到的,是」明白人」王瑤在面對三大難題,如何」放大招」的: ——教授們被趕去掃大街,一個個窘迫難堪,覺得」斯文掃地」,他搶先上前,」遊刃有餘,如入無人之地」,」不急不慢地一路掃去」。幹完活,更不忘尋樂:」偷偷泡上一杯茶,抽上一斗煙」。 ——被批鬥時,他看懂了群眾批鬥的遊戲規則,成了最熟練的」矇混過關派」:認錯永遠最積極,反思永遠最深刻,卻總是編造自己的」小錯誤」來迴避」大錯誤」;道德污水從不回應,被學生批判從不解釋,而被要求揭發別人時,從來都是」我不認識」」和他不熟」。 ——檢討書,他是一眾」大牛」里寫得最好的。別人一肚子才華都變成了極端年代的」八股體」:內容雷同、政策性強、詞條量少、句法簡單、檢討書文體,唯有他保持著」王瑤式文體」,語言精彩,金句頻出。 」上課馬KS,下課牛KS,回家法XS」,王瑤對於他的名言如此辯解,」我是在分析文學人物形象」。 世界逼他認錯,他精心應付,世界想讓他屈服,他卻懶得理睬。 事後來看,那個一切都要求嚴肅的年代,反而對生命和尊嚴最不嚴肅。而他是為數不多的,真正嚴肅對待生命和尊嚴的人。
知識分子,真的不簡單。
在批鬥者看來,王瑤最狡猾,最頑固,也最不老實: 」王瑤時時觀測政治氣候,以便及時戴上口罩,預防瘟疫,這是何等的心虛。」 可他也有脆弱的時候,一是被子女劃清界限時,感到緊張、悔恨和痛苦。二是在學術問題上,他總有股不悔改的傻勁冒出來,吃了很多苦。 家庭和書齋,是王瑤式知識分子最後的精神寄居之處。孔子說,如果天下有道,讀書人應該入世,相反,則應該去隱居。這也是中國文化最後的精神退路——當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時,鬱郁不得志時,至少可以做陶淵明、做嵇康、做王維,避居世外,回歸書齋和家庭,寄情自然、人文和學術,保持人格的獨立和尊嚴。 然而,在最具」徹底性」的革命洪流中,知識分子兩千年來最後的退路也被吞沒,無論是寄託學術理想的書齋,還是親情支撐的家園。 可王瑤畢竟是王瑤,不僅沒有像鄧大人說的那樣」哭哭啼啼」,反而在」牛棚式隱居」中,一眼看穿了那個年代的結局:如果連王瑤這樣無可救藥的樂天派都忍不下去了,還有幾個人能忍得下去呢? 邏輯簡單,卻無法辯駁,慢慢地,批鬥變成了奉命表演,法官和犯人都不認真相信和對待所說的一切,大家都開始走過場。王瑤長長吐了一口氣:事情做過了頭,就離結束不遠了。 ◎他永遠是」飆車老頑童」,卻有著無法彌補的歷史遺憾 1987年,已73歲的王瑤,在北大學生的哄堂大笑中介紹自己:」水深火熱」——天天喝水,天天抽煙;」顛倒黑白」——牙齒黑了,頭髮白了,可還是個老頑童;」語出多諧」——愛開玩笑,到死也改不了;」時乘單車橫衝直撞」——原來,他竟是個被時代辜負的」飆車少年」。 一個王瑤式知識分子最大的遺憾,莫過於生不逢時,如果早生數千年,他也許可以和莊子談論魚的志向,和竹林七賢在山林中長嘯和裸奔,披著草提著酒壺去陶淵明家裡吃雞,和李白一起跟酒杯里的影子對飲。如果晚生幾十年,他至少也可以在北大燕園裡飈起單車,捲起一片泥點子和尖叫。
當一個人的有趣刻在骨子裡,甚至深入靈魂時,就算外表滑頭,內心深處卻永遠無法媚俗。錢理群回憶,他和王瑤越來越熟后,就格外反感知識分子經歷那十年後的狀態——大都變成了」爬行現實主義者」。
樂觀到無可救藥的王瑤先生,內心深處也有無法彌補的隱痛——王瑤親傳弟子、被奉為北京大學精神符號的錢理群先生,在《歲月滄桑》中記述了這一幕: 當他和學生談到」中國需要學者,卻沒有大學者」時,聽者突然捕捉到他」眼光中的一絲惆悵,心中一震。猛然意識到,先生的不滿、失望也許更是對他自己的吧」——他的」做第一流大學者」的夢想,早就終結在不斷的批判和檢討中了。
先知書店特別推薦錢理群先生這本《歲月滄桑》。請長按下圖識碼,一鍵收藏下單。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