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美國之音,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章樂古
華盛頓 —
備受各界矚目的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作為中共審議並通過重大政策和經濟改革方案的平台,三中全會歷來就頗受關注。今年的三中全會史無前例地遲到大半年,且正值中國面臨房地產危機、高青年失業率、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下滑和地方政府債務激增等經濟難題。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和國際地緣政治的緊張升級讓這些挑戰難上加難,此次會議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外界對三中全會「放大招」期待不高
但西方輿論對會議宣布經濟改革「大動作」的期待普遍不高,中國官方學者也一樣。
「很多人對三中全會有很大的期待,希望再來一撥改革、放大招,」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姚洋在6月的一次演講中說。
「我告訴大家,這就是你們所想當然的東西,中國重要的改革在90年代都完成了,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再什麼改革,而是鞏固90年代改革的成果。」
他表示,「改革開放就是40年,2018年之後我們叫新時代,新時代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對改革開放的第二個20年所產生的問題進行校正。」
甚至是中國總理李強,他似乎也暗示三中全會不會「放大招」。他6月在出席大連的「夏季達沃斯」時稱,處於疫情恢復期的中國經濟需要「固本培元」,不是「下猛葯」的時候。他的「不能下猛葯」一說被中國全網下架,觀察人士猜測這正是因為北京不希望三中全會被潑冷水。
「習近平將繼續堅持黨管一切、金融去風險、技術自力更生和投資為主的產業政策。但他或許能帶來『積極的驚喜』以應對生產力低下、地緣經濟限制、房地產危機以及地方政府財政困境等問題,」美國智庫亞洲協會援引一名前中國政府高官寫道。「然而,這些驚喜將是適度的,更強調逐步改進而非突然的突破。」
商業諮詢公司榮鼎集團刊文表示,三中全會不是提出詳細政策建議的場所,也不是提出短期經濟刺激措施的場所。該機構指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財稅改革、調整土地配額分配、電力體制改革和放鬆某些行業的外資限制等等,都是北京面臨的一些改革議題。而三中全會的關鍵問題在於北京能否向外界表明它能將這些改革措施融合成一個儘快扭轉中國經濟下滑之勢的連貫計劃。
三場會議預熱三中全會
定調三中全會:6月27日政治局會議
長遠政策?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
習近平在出席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會議后,前往青海和寧夏考察,期間反覆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國式現代化」。
回京后,習近平出席全國科技大會,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他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
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丁薛祥。(October 23, 2022)
人事變動?6月17日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會議
哪些重點議題?
據路透社報道,北京的政策顧問表示,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概述以下幾方面的政策:促進先進位造業、稅制改革以緩解地方財政風險、管理規模空前的房地產危機、提振國內消費和振興私營企業。
報道指出,三中全會面臨著好幾個互相矛盾的政策目標。不光是西方經濟學家,中國官方的經濟學家也一直呼籲中國減少對債務驅動的投資項目和出口的依賴,開始重視通過刺激家庭消費來促進增長。中共在2013年的三中全會上承諾這麼做,但進展甚微。「這將需要通過社會福利和提高工資,將資源從政府和企業轉移到家庭,但這不利於削減債務和實現工業目標,」路透社報道說。
會議核心:「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在2023年首次提出的概念,自此與「高質量發展」雙雙成為席捲中國官方媒體的熱門詞,用於宣傳先進位造業和高科技相關的政府舉措。
觀察人士普遍猜測,圍繞「新質生產力」力推科學技術創新和自主將是這次三中全會的核心議題。
「北京已經堅定地轉變了其增長模式,從追求名義增長率轉向建設一個由創新驅動的、有韌性的經濟,以應對長期的地緣政治影響,」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發文表示。
「此次會議將為這一轉變給予最終的政治認可。」
但問題在於,對高端製造業的優先關注將持續助推供給側增長,這無助於提升國內消費並加劇正在全球範圍內引發關稅戰的過剩產能問題。
沒有媒體可用資源
0:00
0:30:48
0:00
下載
「西方關稅有可能上升到北京不得不著手緩解產能過剩,但三中全會的議程可能會加劇貿易緊張局勢,」亞洲協會的分析指出。「畢竟,北京有一些非市場因素需要考慮——比如創造更多國內就業崗位和地緣經濟安全——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產能過剩。」
人事
據觀察人士的猜測,此次三中全會的召開比中共慣例晚了將近一年,很可能是疫情后經濟不振和一眾落馬高官的事件未有官方定性共同造成。
去年七月,北京解除了秦剛的外交部長職務。同月,火箭軍司令李玉超和政委徐忠波因涉嫌腐敗被免職。李尚福去年十月失去國防部長職務,並於6月27日因受賄被正式開除黨籍。中紀委在5月宣布對中國農村農業部長唐仁健展開調查。
-秦剛和李尚福
-董軍
稅收和財政政策改革
旨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財稅改革也將是三中全會的另一個主角議題。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謀划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引發人們對三中全會披露更多相關細節的期待。
房地產
外界將緊密關注中國政府出台何種力度的舉措扶持深陷危機泥沼的房地產。房地產業的低迷目前仍是中國經濟的最大威脅。
社會保障與福利
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是中國共產黨維持社會穩定和政治安全的重要保障。三中全會召開前的另一場風向性會議是習近平5月23日在濟南主持召開的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主題正是「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三中全會主題呼應。《人民日報》也稱這場會議是為三中全會做準備。
民營經濟和國企
在濟南的這場座談會上,私營部門有望得到一些鼓勵,但僅限於黨的經濟領導和官方對習近平工業優先事項的指導範圍內。
「習近平希望市場、企業家和各類公司在黨的優先指導和監管約束下更有效率地運行。因此,三中全會將通過削減地方保護主義、整合城市群和降低物流成本來建設『全國統一市場』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改革,」亞洲協會預測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