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世紀,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澤西說真相 Matters 20250502
澤西
內容提要:
在中國,學術已逐漸淪為政治權力和利益交易的附庸,從諾獎得主屠呦呦三次落選院士,到董小姐借「4+4」教育通道閃耀協和,這些看似偶發的新聞背後,是一整套官本位主導、數量主義驅動的制度病灶。文章通過一系列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學術不端從「論文工廠」到「院士評選」的全鏈條腐敗。制度性的造假不是偶然,而是被扭曲的「科學管理」催生出的荒誕現實。它既是體制的異化產物,也是民族文化寬容腐敗現象的社會共謀。當真理與誠信被邊緣化,中國的知識體系正陷入全面的信任危機。
屠呦呦和董小姐:學術造假、學界黑暗的兩面鏡子
在開始論述「中國學術造假與制度之惡」這個話題之前,讓我們先看看兩則新聞。
新聞之一:4月30日,95歲的諾獎獲得者屠呦呦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而中國兩院院士名錄中始終沒有她的名字。因為她不跑不送不找關係,她既沒有行政級別,發表的論文數量也不多,她不為名,不為利,一門心思在學術研究,這就註定了她在中國的命運軌跡。
在國內,屠呦呦三次落選院士,在海外卻贏得了25項國際大獎。屠呦呦的遭遇像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了權力邏輯凌駕于科學精神之上的病態體制,國際認證也印證出中國的制度之惡。
屠呦呦的遭遇更像是一種多稜鏡,不僅折射出中國院士遴選制度的黑暗,也折射出中國學術管理的另類腐敗——「數量主義」。「數量主義」背後的邏輯指向就是「行政級別」,也就是官本位。正是在「數量主義」和官本位的引領下,學術造假泛濫成災。
新聞之二:北京中日友好醫院董襲瑩的「跨界奇迹」故事。由桃色新聞引發的網路挖掘,董小姐雄厚的家世背景浮出了水面,接著牽出董小姐的「4+4」碩博連讀制度,再牽出提出「4+4」醫學教育體制的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他就是董小姐的直接靠山。
網友再挖出214名「4+4」學制的醫學博士名單。董襲瑩,從經濟學本科生到協和醫學博士,董某的「跨界奇迹」更像科幻小說。正像有論者所說的,「當寒門學子還在為一個規培名額擠破頭,特權者早已用家族背書鋪就了羅馬大道」。
盛璽澄,靠著藝術生身份一路減分進入國內名校,最後4+4再轉身成為協和醫學院博士。還有一個韓同學更離譜,2023年發抖音炫耀自己醫學博士畢業,當年她才23歲,收穫神童稱號和無數讚美的韓同學,最近忙著刪視頻。
一個個奇葩傳奇的醫學博士故事,震碎了無數人的三觀,激起的怒潮山呼海嘯,有人可能怕了。於是,北京協和醫學院「4+4」改革試點班招生網網頁就打不開了,國家衛健委介入董小姐事件的調查了。
醫療行業最忌「速成神話」,可董某等人硬是把現實演繹成神話,從西方引進的「4+4」的教育制度,已徹底蛻變成專為有權有勢家族定製的「陽光晉級」通道,在「陽光」的背面,是教育不公,學術誠信被特權階層無情踐踏的黑暗。學術造假,登堂入室,肆無忌憚,幕後的黑手是誰?
以上兩則新聞,共同指向一個主題:學術造假,學界黑暗。
「小魚小蝦」與「論文工廠」
學術研究本是一項揭示真相,發現真理的神聖事業,堅守誠信,扞衛真理是一項基本原則,也是一項不可逾越的底線原則。「天變地變,道義不變」。但令人悲哀的是,在中國的學術界,這個底線被一次又一次地擊穿,這個神聖的事業被所謂的知識分子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褻瀆和糟蹋,致使中國學術成為造假的代名詞。致使學術堅守者成為被訕笑的少數派和另類的「老實人」。
近十年來,中國社會風氣越來越污濁化,學術不端愈演愈烈,像新冠病毒那樣快速蔓延至整個中國的大學、科研院所和各類醫學機構等。與此同時,順應論文造假、論文抄襲風潮一浪高過一浪,「論文工廠」應運而生,遍地開花。讓我們先來看看「小魚小蝦」與「論文工廠」上演的一幕幕鬧劇吧。
所謂「小魚小蝦」,這裏特指二類人群,一是指學生層面的學術不端,主要是本科生、碩士生和博生生畢業論文的學術不端。二是特指大學、科研院所和醫院等機構里普通科研人員的職稱論文的偽造、篡改和抄襲現象。
據中國高校知情人士透露,在高校,本科生的畢業論文九成左右都是東抄西摘的垃圾貨,這其中至少有10%的懶漢索性一字不寫,花3000元左右直接從「論文工廠」里購買論文,或僱人代寫論文。如果一個學校購買的人多了,撞車現象則經常發生。碩士和博士畢業論文抄襲造假事件也司空見慣。這些都是公開的秘密。
所謂「論文工廠」,就是包攬論文代寫代發全過程,展開一條龍服務的造假平台,這個造假平台散布在電商平台上,散布在自媒體平台上,甚至還有大量的線下實體機構,總之,「論文工廠」形形色色,但目標主要只為上述兩類人服務。
比如湖南長沙醫學雜誌社,就是專事醫學論文買賣業務的一家地下實體機構。該機構里幾十號人,滿世界招攬業務,生意相當紅火。它們一面花錢購買全國各大醫院醫生的通訊聯繫方式,一面與全國近千家期刊建立緊密業務合作關係。它們聲稱與省級期刊,國家級期刊還有核心期刊都有特殊關係,當然更多地是地下刊物,即所謂各類期刊的「增刊」。
有的業務員一個月能做幾十單業務。雖說是地下的,但它們都是明碼標價的,一篇論文代寫少則二至三千元(服務的客戶主要是學生群體),而代寫代發各類醫學論文則多達三至五萬元不等。
當下經濟蕭條,很多實體企業都關門閉戶了,但「論文工廠」的生意卻蒸蒸日上,因為需求強勁,而供給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都是假貨和水貨,要多少有多少,反正即便購買者上當受騙了,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他們是不敢舉報的,就像很多嫖客被詐騙,也只能自認倒霉。
經過二三十年的實戰操練,現在「論文工廠」的運作也「專業」和「規範」了。比如,不泄露客戶的身份信息,像銀行為儲戶保密一樣,他們還與客戶簽訂保密協議等等。「論文工廠」灰色產業鏈的繁榮興旺一方面折射出「小魚小蝦」們生存狀態的窘迫和被逼無奈,另一方面也凸顯中國學術不端在中低端科研群體中的泛濫成災。
碩博學生畢業論文學術不端的公開案例
據官媒報道,2022年5月,中國科技部通報了24起部分高校醫學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結果。主要涉及代寫代投、數據和圖片造假、不當署名、偽造通訊作者郵箱、買賣論文數據等行為。涉及吉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20所高校和附屬醫院,共處理52人。
據網上公開信息,2016年,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秘檔案學系檔案學專業碩士畢業生陳振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與信息安全保障研究》抄襲了安徽大學管理學院檔案學專業碩士畢業生劉俊玲的學位論文《檔案開放利用與信息安全保障研究》,兩文高度相似,標題、文內題目、摘要、關鍵詞,甚至致謝語都一字不差。據悉,山東大學已撤銷陳振的碩士學位,同時取消其導師劉旭光的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
與此相同的案例還有,2018年,廈門大學與天津大學兩名碩士論文《基於J2EE的環保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完全雷同,起因於可能找了同一人代寫或從同一家購買了論文。
據2016年披露的信息,吉林大學應用數學專業2008年屆碩士畢業生李銳的畢業論文《基於近景攝影測量和模式識別技術的直升機落點位置測量研究》完全抄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專業2007屆碩士畢業生朱笑笑的同名論文。
據2021年披露的信息,湖南大學2016屆軟體工程碩士畢業生陳傑學位論文《面向新媒體的新聞縮寫關鍵技術研究》,全文抄襲北京理工大學2016屆研究生趙連偉的同名論文。
近年來,根據官方公開披露的學生論文全文抄襲或絕大部分抄襲的案例,至少還有18起,至於未被揭發的學術不端則更是數不勝數,究竟有多少只有上帝知道。
近年來,關於論文抄襲事件弄得動靜最大的要數「翟天臨事件」。2019年初,影視明星翟天臨在網上高調曬出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后錄取通知書。隨後網友發現,翟天臨的一篇論文《談電視劇<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創作》涉嫌抄襲。全文只有2800餘字,有1646字的內容與他人發表的內容完全相同。此文遭到原文作者黃山學院黃立華教授的譴責。
隨後,北京大學和北京電影學院開展調查。經調查,翟天臨確有學術不端行為。隨後,北大校方作出翟天臨退出博士后研究站的處理,責成光華管理學院做出深刻檢查。北京電影學院宣布撤銷翟天臨的博士學位,同時撤銷其導師陳浥的博導資格。
異化的學術「科學化」管理
由此可見,「小魚小蝦」們的學術不端絕不是個案存在,蔚然成風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此風盛行令人鄙夷和不屑,但不能就此推斷出「小魚小蝦」們的道德人品就是最差的一類群體,事實上,他們的作偽和不端某種意義上也是中國科研「科學化」管理異化的產物。我們不相信「小魚小蝦」們天生就喜歡造假和舞弊,而更多的是被迫無奈的選擇。
比如,中國高校一刀切地要求每個本科畢業生必須完成論文才能畢業,碩士博士論文必須公開發表才能畢業的學術硬性規定,這些「規定」給學術管理戴上「科學」和「規範」的美名,殊不知卻是一種典型的形式主義的舶來品。
科學管理,或者說量化管理,起源於美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被引入中國高校的。很多人將量化管理視為科學管理的代名詞,並奉為圭臬,以為如此就是走向教育國際化了,他們不了解量化管理早年在美國主要是企業管理或工廠管理的一種手段。
他們照抄照搬美國工廠管理那一套,並打上了「科學管理」的標籤,卻忘記了很多中國大學生連一篇普通議論文都寫不好的客觀現實,在中學階段,學生們從沒有受過科學論文寫作的訓練,進入高校后又缺失有效訓練和指導,所以強行規定之下,使得學生們頓時陷入手足無措的窘境,於是抄襲便成了一種普遍的應對之策。
筆者在這裏不是為學生們的學術不端辯護,而只是澄清一個事實。三十年過去了,中國高校的這套所謂科學化管理的套路沒有絲毫的改變,而是在科學異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
中國近年來研究生人數(碩士博士)每年都在130萬人數左右,而全國省級以上正式期刊包括各類垃圾期刊也不過6000家左右。試想,如果要求這些學生的畢業論文都得公開發表,即便將全國所有的正式期刊每年全部拿來刊發學生論文,尚只能滿足一半左右的需求。由此看來,這項「規定」是多麼荒謬不堪。由此可見,學術不端的主因是這項荒誕不經的「規定」直接導致的,官方的「規定」某種意義上是在逼良為娼,它們才是學術不端真正的罪魁禍首。
中國各大醫院要求醫生職稱評定必須公開發表論文。而中國各類醫學雜誌不過幾百家,多數雜誌其質量低劣如垃圾,而全國有35394家醫院,有公立醫院11870家,有三甲醫院1580家,醫生的職稱評定普遍要求有學術論文發表,而三甲醫院醫生的職稱評定的硬性規定是一定要有公開發表的論文,否則一票否決。僅三甲醫院的醫生就有20多萬人,如此,即便幾百家所謂的雜誌全部開動,也遠遠不夠醫生職稱評定論文的刊發,這又是一件舉世荒誕的事。
有需求就有市場,特別是當市場不能滿足需求的時候,騙子行業就會應時而生。據媒體報道,在北京順義法院審理的一起非法經營案中,一對姐弟召聘代理人員,仿冒正規期刊進行徵稿,並私自印刷假冒刊物,僅用四年時間,便代發論文十余萬篇,牟利一千八百萬元。平均一百多元就能發一篇,可見就連這個造假的行當也內卷得很嚴重了。
當然,必須承認,在中國,絕大多數大學生根本沒有撰寫論文的興趣,也沒有撰寫論文的能力,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訓練過,所以,抄襲或拼湊論文幾乎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平常之事。對此,整個社會輿論,也表現得相當寬容,根本沒有恥感的輿論壓力,感覺跟穿衣吃飯一樣稀鬆平常,所以坊間才有「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的順口溜。
也許正因為有此民族文化心理的認同,所以大學生或者研究生的論文學術不端才如此泛濫。所以,學術不端既有當事人道德自律的問題,也有官方制度安排異化的問題,也有民族文化心理的問題。
📬 歡迎訂閱 Decode China|解碼中國
你正在閱讀的是《Decode China 解碼中國》系列文章,這是我用二十多年媒體經驗,結合中國體制內的親歷觀察,撰寫的政經批判專欄。我們深挖數據造假、意識形態控制、國家資本主義的荒誕劇,以及中國社會正在悄然沉淪的裂縫。
💥 如果你也厭倦了被美化的敘述,渴望看到真實的中國,請點擊訂閱。
📌 本專欄目前免費開放閱讀,未來將逐步開啟付費支持選項。你的每一次閱讀、轉發、評論或打賞,都是對真實的支持。
👇 點擊這裏免費訂閱,加入我們: 👉 [訂閱按鈕(會自動嵌入)]
(作者澤西,資深財經媒體人,曾供職于中國最大的財經傳媒集團20多年,曾撰寫過近200萬字的深度報道和評論文章。現在乾淨世界平台和YouTube平台上創建自己的頻道「澤西說真相」。主要講述四大系列:中國問題報告系列,毛澤東的幽暗心理解析系列,時政財經新聞評論系列、澤西雜談系列)
——網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