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征關稅後,中共嚴防資本和產業失守,特別是低技術和低價值商品的製造商,正加快搬遷到海外。對於中美貿易戰,中共以拖待變,有財經學者分析,美國川普總統加稅10%是妙招。對於川習會后是否加征關稅,專家認為可能性大。此外,今年頭5個月,中國農產品進口減幅,可出現了顯著的價格漲幅。
專家:中共以拖待變,川普加稅10%是妙招
自由亞洲電台報道,對於「川習會」前夕美中雙方各自表達強硬姿態,香港大學訪問學者周先生說,中共希望以拖代變:「就是採用拖延戰術,能夠拖到明年美國總統選舉。川普總統面臨選戰,沒有時間及精力處理國際事務。中美貿易爭端很可能被川普的競選對手拿來作文章,從而給川普施壓;再有就是,一旦川普在競選中失敗,新上任的總統到底會採取什麼樣的對華政策。」
周先生認為,中共可能期待著特朗普在總統選舉中敗選,新任總統扭轉當前的對華政策。
川普政府對這3000億商品加征關稅,目前面臨許多美國跨國公司的抵制。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認為,美國選擇對另外3000多億美元的中國貨品加征一成關稅,是一個巧妙的選擇。
他說:「如果談不成就加10%,25%就相當於加足了稅,將來不好再加了。10%的關稅令他進可攻,退可守,還是留了一點後路。不行的話,他還會增加(關稅)。」
雖然川普對5千多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是一步步加征,但是持續存在的關稅威脅,正在迫使大部分在華外企撤離中國,以規避可能隨時降臨的風險。這給中共的經濟體系造成巨大打擊,同時也符合川普將製造業逼回美國的期望。
分析:川習會後,加征關稅的可能性大
大紀元時報日前報道,評論員田園認為,川習會獲得突破的概率很小。「中共明知無法擊敗美國,但一定要負隅頑抗。川普總統再增加關稅的概率,我認為,相當大。」
美國看到中共跟邪惡為伍,美國南卡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表示,但川普還在給習近平機會。「他不著急,達不成呢,我就加關稅,稅收對美國政府挺好。」
謝田說:「關稅戰打到現在,實際上美國的目的已經達到,產業鏈、製造業已經迴流到美國,或去了其它國家。」
謝田認為,川習會後川普加征關稅的可能是七八成,「如果習近平腦子清醒一點,答應讓步(則不徵收)……這個可能性很小,但也不能說沒有。」
川普加征關稅後,中共想竭力避免的事發生了
中美貿易戰正推動更多中國廠商轉移陣地,特別是低技術和低價值商品的製造商正加快搬遷到海外,這是中共當局想要竭力避免的事宜。
近年來,由於中國國內運營成本變高,一些中國製造商已經開始將部分產能轉移到越南和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
海外中文媒體大紀元時報編譯報道,路透社周四27日的報導說,許多公司的經歷都凸顯貿易戰使中國出口商陷入不利境地,接下來它們要麼尋求多樣化客戶群、增加國內銷售,要麼只能將生產轉移到第三國。
來源:阿波羅網孫瑞后報道
受勞動力緊張和中國工資上漲的壓力,一家向美國出售防彈背心、步槍袋等戰術裝備的中國企業加快了對外的生產轉移。幾年前,它的老闆栗科安就開始考慮將部分生產轉移到東南亞,但沒有付諸行動。
在美國總統川普去年9月宣布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額外關稅後的第二天,49歲的栗科安決定在緬甸為美國客戶生產背心。
由於一半以上的公司收入都依賴美國,栗科安事後覺得他當初的這一決定非常明智。
因為如果川普政府對另外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沒有一個中國出口商能毫髮無損。隨著中國製造業向外轉移,東南亞國家已成為中美貿易戰的直接受益國。
除了越南和柬埔寨,緬甸也成為一些中國企業的首選目的地,因為當地的勞動力價廉且豐富,而且可以根據美國發展中國家貿易計劃,零關稅向美國出口約5000種產品,這是緬甸的另一大優勢。
輪胎製造商山東科邁橡膠集團(ACMEX)在貿易戰開始時已經有一些離岸外包的業務。
大約兩年前,它開始在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生產一些輪胎,因為當地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較低,同時可以避開美國的反傾銷稅。
隨著貿易戰而來的新關稅,科邁公司計劃將國外生產的輪胎比例從兩成提高到五成,而且要建立自己的海外工廠,而不是外包給現有的工廠。]
今年頭5個月,中國農產品的進口端與生產端均出現萎縮趨勢,而在代表需求的食品終端消費領域,卻出現了顯著的價格漲幅。
海關數據顯示,中國5月份購買了736.2萬噸大豆,這是自2015年以來5月份最低的進口水平。而2019年1~5月中國大豆進口量為3175萬噸,同比下降12.2%。
日前,微博用戶「數據總站」撰文《大國農業,詭異莫明》,分析上述數據指出,大豆是中國進口規模最大的農作物,其進口量顯著下跌,表面上看來,是今年以來國內的食品需求呈現顯著的萎縮趨勢,與大豆有關的各種原料產品(如豆粕)的價格也喪失了增長性。嚴重的是,中國自身的農業生產也繼續維持萎縮趨勢,土地拋荒現象還在繼續。
據中商情報網報導,2019年1~5月全國化學農藥原葯產量為86.6萬噸,而2018年1~5月中國化學農藥原葯產量為110.9萬噸,降幅達21.9%。
分析認為,中國農民普遍濫用農藥,農藥產量的劇烈下降,只能是農業耕種面積縮小的緣故。另外,小型拖拉機(主要用於農業)今年1~5月份的產量13.4萬台,同比去年同期的20.2萬台,降幅33.7%。這意味著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生產的全面停滯。
大紀元時報報道,值得注意的是,在食品的進口端與生產端出現萎縮趨勢的同時,在食品終端消費領域,卻出現了顯著的價格提升跡象。
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onsumer Price Index,簡稱CPI)同比上漲2.7%。其中,城市上漲2.7%,農村上漲2.8%;食品價格上漲7.7%(一般4%的漲幅已經可以算通脹了),非食品價格上漲1.6%。
漲幅最大的四類食品依次分別是:鮮果價格上漲26.7%;鮮菜價格上漲13.3%;畜肉類價格上漲12.5%(豬肉價格上漲18.2%,影響CPI上漲約0.38個百分點);雞蛋價格上漲8.7%。禽肉類價格上漲6.4%;糧食價格上漲0.5%……餐桌上的常用食品,全都處於劇烈的價格上漲之中。
華裔獨立經濟學者冷山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目前中國通脹已經開始加速上行,經濟增速也在快速下降,還不能說是滯脹(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但是離這個詞內涵的定義已經很近了。
冷山分析認為,目前中國的農資使用量和農田面積都在持續下降,說明整個農業在萎縮,加上進口糧食的減少,導致整個糧食食品的上游供給減少,加上各種運輸、儲存、加工成本上升,最終導致的就是零售端的食品、水果、肉類漲價,這是主因。
其次,在金融去槓桿和打擊影子銀行資金流入房產的大趨勢下,房子正在失去投資和投機價值,超發的貨幣加上正在放水的貨幣,開始湧入糧食、食品市場,從而推升了水果蔬菜和食品價格的上漲,這是物價上漲的貨幣原因。
冷山表示,目前中國20%左右的糧食需要進口。之所以國內糧食價格還能穩得住,主要是得益於充足的糧食進口,而要維持糧食進口,需要一個前提,就是外匯充足。所以,一旦外儲耗盡之時,就是中國糧食危機之時。
他說:「如果和美國(的貿易戰)繼續這樣打下去,(中方)貿易的順差會急劇減少,各種天量外債加上外資出逃,中國的外儲將迅速耗盡,糧食出問題也是遲早的事。」
阿波羅網孫瑞后報道
來源:阿波羅網孫瑞后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