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中共高官落馬罪名越來越怪

2025年07月06日 12:22

轉自:新世紀,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上報 20260704

近年來,官場內新聞幾乎成為常態,但比落馬本身更讓人驚訝的,是他們所背負的罪名越來越千奇百怪。從過去的「貪污受賄」、「權色交易」,到如今「」、「」、「搞迷信活動」、「妄議中央」、「兩面人」,甚至是「團團夥夥」、「對抗組織審查」等,這些語意模糊、色彩濃厚的「罪名」,其實透露出體制內部一種深層的不安全感與統治焦慮,尤其是來自最高領導人的強烈不信任。

 

以2024年落馬的重慶市前書記陸克華為例,中紀委不僅指控其受賄,還破天荒地點名其言行屬於「低級紅」、「高級黑」的錯誤,成為第一個因這種「政治風格問題」被處理的省部級。這樣的通報措辭,讓人不禁要問:執政十三年的,為何對自己提拔出來的各級幹部,還是如此懷疑他們的政治忠誠?我認為,這裏不僅有習近平個人的問題,更主要的,還是極權體制本身存在的內生性問題。

 

在中共官僚體系中,幹部的忠誠並不是透過公開競爭或制度審查來確認的,而是透過表態、表演和對上級的服從來獲得升遷。這導致大量幹部表面上喊口號、學習文件,實際上內心可能毫無認同。中共自己也知道這一點,習近平更是多次強調要「防止陽奉陰違」、「避免政治上不老實」。然而,這恰恰說明問題無解:在一個不允許自由表達、強調「統一思想」的體制中,忠誠永遠只能是表面化的,結果就是領導者永遠無法安心。

 

我們知道, 現代治理講求專業性與效率,而中共幹部系統卻將「政治標準放在首位」。這種情況在習近平主政後更為明顯。他提拔大量所謂「之江新軍」的親信進入核心位置,但地方與基層的幹部仍多來自舊派系,甚至很多人在表面忠誠下,仍保持實際利益上的自我運作。幹部如果太能幹,可能會被懷疑有「政治野心」;如果太忠誠,往往只是表面服從、缺乏執行力。因此,越來越多幹部陷入「不作為」、「等著看」的被動狀態,導致政策執行層層打折。這樣的局面,自然會讓最高領導者更焦慮,更懷疑所謂「忠誠」。

 

習近平上台以來,打虎拍蠅無數,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震懾了貪腐勢力。但當「反腐」變成一種政治鬥爭工具時,整肅的目標往往是「不夠忠誠」或「不站隊正確」的人,而不是單純的貪腐。這使得幹部不敢講真話、不敢有個性,只能高調表態、私下懷疑。這樣的結果是什麽?官場出現大量「兩面人」──表面擁護,實際應付;會議上筆記記得工整,回頭照樣推三阻四,消極怠工。習近平越是嚴厲強調「政治忠誠」,底下人就越知道這是「表忠心秀場」,忠誠越是變得廉價與虛偽。

 

除了體制內部的問題,整個中國社會也在加速變化。經濟下行壓力、青年失業率、高企、科技制裁與中美對抗、地方債務風險積聚……這些問題交織,使習近平無法單純依靠政績來鞏固政權。當社會的不滿情緒與挑戰增加時,當局轉而尋求一種「純粹的忠誠」,來當作穩定壓力鍋的「政治閥門」。但忠誠不是萬能葯,它無法解決經濟、民生、教育等根本矛盾。用「」來取代治理能力,只會讓問題越積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的這些「另類罪名」,如「妄議中央」、「搞團團夥夥」、「沉迷迷信活動」、「高級黑」等等,本質上都是模糊空泛、缺乏法律界定的話語武器。一旦有人在派系鬥爭中失勢,這些「罪名」就能輕易加諸其身。這不僅造成寒蟬效應,也讓官場生態更加扭曲。官員們學會了「講政治」的技術:如何用最熱烈的語言表達最虛偽的立場,如何在形式上學習習近平講話卻在行動上陽奉陰違。這是一場忠誠秀場,也是一種政治偽術。

 

陸克華的「低級紅」「高級黑」並不是特例,而是這種政治生態下產生的必然現象。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某一位官員落馬,而是這種政治機制下「忠誠被扭曲、能力被忽視、治理被犧牲」的整體邏輯。這些千奇百怪的罪名,不過是中共體制「忠誠焦慮症」的一種大規模表現。在一個無法容忍多元、無法建立信任機制的權力體系裡,所謂的忠誠只能被表演、被懷疑、被利用。而這種焦慮,將不斷催生出更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罪名與懲處,也將讓整個體制越來越陷入不信任、無效率與恐懼的惡性循環中。

 

※作者成長於80年代的,1987年考入北京大學後即從事學運,參与和組織了1989年,後為此兩次坐牢達6年多時間。1998年被流放到美國,得以進入哈佛大學10年,先後得到東亞系碩士和歷史系博士學位。現在擔任「對話」智庫所長。政治上的溫和堅定反對派,思想上的理想主義者,生活中的資深閱讀者。出版有政治評論和詩歌散文等書籍20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