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为什么古代的地方官又称为“父母官”?
来源:希望之声澳洲生活台
请收听::
–
一直以来,为什么古代的地方官又称为“父母官”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神传给人的,也叫半神文化。故古人认为“天授君权”,帝王乃受天命而有天下,所以帝王是上天的儿子,称为“天子”。
因此,天子要按天意行事,以德治天下,要善待百姓,爱民如子,人民对君王就会如同父母般的敬爱。在《左传》上有记载︰“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
由于天子犹如万民的父母,天下自成一家,而天子派往各地的地方官员,也就具有代表天子统治之意。那么地方官与当地民众之间,自然也形同父母与子女关系。这种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一直延续到两汉,就出现了颂扬地方官的“召父杜母”之说。
据《汉书》的记载,召信臣是西汉九江郡寿春人。西汉元帝时,他担任南阳太守期间,大行教化、兴修水利、鼓励农耕、提倡节俭,使南阳成为当时最富庶的大郡。他视民如子,南阳人民感戴他,亲切的称他为“召父”。
到东汉光武帝时,南阳百姓又迎来一位勤政爱民的太守叫杜诗。杜诗生活简约,施政公平清廉。他减轻徭役赋税,还鼓励垦荒农耕,设计制造“水排”,铸造农具,使人民的效益提高,家家户户丰衣足食。当时,人们将他比作召信臣。
由于南阳人深蒙召信臣、杜诗之恩,就立祠纪念,并称颂二人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此时,“父母”一词已蕴含地方官之意,也具有“父母官”一词的雏形。
到了宋朝,州县的地方官就开始被称为“父母官”了。这种称呼的最早文献记载,应该是出自于北宋文学家王禹偁,他解释为︰“民间呼令为父母官”。
由此可知,“父母官”又可省称为“父母”。县令的地方官被称为“父母官”,这种称谓盛行于明、清时期。现今,人们还是把“父母官”用来泛指地方官,通常是指与人民最亲近,行事公正廉明的州县地方官。
为什么请人给予方便称为“借光”?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借光”已经是很普遍的礼貌用语了。比如进出拥挤的电梯、火车、公车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请别人让路时,总是会客气的说一声“借光”,含有打扰别人,请别人给予自己方便的意思。那么,为什么要使用“借光”来比喻呢?
据载,“借光”一词典出《战国策.秦策》。战国时代,秦国大臣甘茂因遭奸臣谗言构陷,所以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前往齐国避难。
甘茂一出函谷关,就遇到苏代。甘茂问苏代︰“您听过江边年轻姑娘的故事吗?”苏代回答说︰“没有听说过。”甘茂接着说︰“在江边有许多年轻姑娘,常会聚在屋里一起干活,其中有一个姑娘家境清贫,买不起灯烛。其他姑娘们因而嫌弃她,就聚在一起商量,想把她赶走。当这位家贫无烛的姑娘要离开时,她对姑娘们说︰‘我因为买不起灯烛,所以常常先到,我打扫屋子,铺设坐席,你们何必吝惜照在四壁上的那点余光呢?如果给予我一点余光,又能对你们有什么妨碍呢?我自以为对你们是有帮助的,为什么非要赶我走呢?’姑娘们商量后,认为她说的有道理,就让她留下来了。”苏代听了便明白甘茂的处境,后来就引荐他到齐国,不久齐王就赐他为上卿,留他在齐国了。
“借光”除有请他人给予方便外,也用来比喻凭借他人地位、名声或荣耀而获得利益。另外,请求别人指引路的方向时,也可以使用“借光”。
转自《大纪元网》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