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澳财
今天(7月22日),维州公布的单日最新确诊病例数,相信让很多人“心情一荡”。
484例,不仅刷新上周五(7月17日)428例的纪录,并且还超过了3月28日全澳纪录的最高单日新增数量(457例)。
不禁让人对目前采取的新冠疫情应对策略产生怀疑:沿用3月以来那套抑制病毒扩散的策略还有用吗?
对于控制新冠病毒到底是采取“抑制(suppression)”还是“根除(elimination)”策略,从疫情3月在澳大利亚全面蔓延开始,就讨论不休。
原本由于澳大利亚在第一阶段取得了不错的抗疫成果,眼看“抑制党”就要全面获胜。然而,维州从6月以来日趋严重的第二波疫情,又让许多人有了不同的看法。
自从6月14日之后,澳大利亚新冠病毒的传播曲线一直高于1,这意味着疫情仍有全面铺开的可能性。加之本轮疫情集中在维州,维州的情况可谓“水生火热”。
随着越来越的医护人员感染,有第一线的医生呼吁,抑制病毒的方法已经失败,现在需要执行新西兰、中国等国家采取的根除病毒的策略。维多利亚州首席卫生官布雷特·萨顿(Brett Sutton)在上周也表示,根除策略“值得考虑”。
但是,政府层面上,维州迟迟不愿开启更为严格的第四阶段封锁,新州也表示暂时不考虑全面实施社交限制措施。总理莫里森更是公开表态,不会采取根除病毒的策略,并认为这样会严重破坏经济,导致失业人数增加一倍。
另外,以目前维州疫情的管控情况,是否能够做到根除病毒是巨大的未知数。
澳财网采访了一位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中国留学生(出于对隐私的保护,此处省略姓名并做了变声处理),从其讲述检测、确诊、隔离经历不难发现,维州现行的疫情管理,虽然很努力,但是仍然要靠患者自己“自觉”才行。
0722 澳财聚焦-留学生采访 来自澳财 00:00 03:02
抑制还是根除,到底哪一方的意见更合理?眼看维州的疫情越来越严重,澳洲还有可能根除新冠病毒吗?在博满金资首席魏睿昊看来,这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百亿澳元的经济问题”。
一线医生:“抑制”策略高估了人性
目前,澳大利亚主要实施的抑制扩散抗疫策略,是尽量将新冠感染维持在较小范围,拉缓传播曲线,保持商业的基本运行,以实现减小对经济的打击。在维州爆发第二轮疫情之前,这种方式被多数人认为是有效的。
但现在维州疫情不断升级的现实,也让人反思这种策略是否对当前的情况继续有效。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认为,决策者和民众都很少倾听来自第一线医护人员的声音。他们才是距离病毒最近的人。近阶段,维州医疗工作者的感染率居高不下,让人很不安。
ABC采访了一名奋斗在维州防疫前线的医生。由于密切接触过一名出现症状的同事,他目前正在酒店进行隔离观察。据其透露,他的同事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并且高度怀疑是通过社区传播。他说,每一天,在墨尔本各个地方,都有更多的同事因高密度接触病患而感染。而他们接触的其他工作者也要隔离。因此造成恶性循环,大量工作让剩余的医护人员筋疲力尽。
他认为,维州是疫情爆发初期防疫最为谨慎的一个州。既然维州防疫举措失败,其它任何地方也有可能失败。
“在我看来,(其实也代表很多同事的看法),抑制病毒的策略不会成功。与新冠病毒并存意味着人员死亡、反复封锁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样不仅将严重损害我们的整体精神健康,也将破坏经济复苏所需的信心。”
“抑制策略之所以失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低估了新冠病毒、高估了我们的控制能力,并且从根本上误解了人性。”
该医生表示,最初澳大利亚民众做得很好。大家以积极的态度忍受着封锁政策带来的不便,遵守社交限制,居家隔离……
“但是,我们终究是人类。”人类的本质是对接触和亲密感的渴望。在过去的三个月中,谁没有拥抱过某人?威胁减轻后,谁又没有至少一次违反社交限制规定?
人性总会犯错,可对于感染病毒而言,一次就足够。
抑制策略需要依靠复杂、基于人员和技术的监控体系,以快速监测到感染病例、隔离病例、追踪密切接触者、以及切断传播链。
但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一旦遇到维州隔离酒店那样的管理疏漏,很可能马上失效,使病毒再短时间内就造成大面积的传播。而辅助的技术解决方案也起不到作用,比如COVIDsafe应用程序,在维州第二轮疫情根本没有起到任何预警功能。
医疗卫生条线的工作人员昼夜不停工作已经几个月。然而,他们现在再次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很多医护人员认为,更严格封锁似乎成为了维州的唯一选择。如果继续尝试抑制,疫情可能再次反复。
然而,不只是政府决策者,公共卫生专家目前在是应该彻底根除病毒还是抑制病毒的问题上都存在分歧。
并且,即使推行根除病毒的策略,仍然有风险。因为尽管澳大利亚处于“封国”状态,但回国旅客、进出口航运等,让国境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开放,这就无法保障完全消除病毒。事实上,即使在中国,也不断有输入性的感染者所带来的病毒传播困扰。
“抑制”和“根除”
这两种策略到底有什么不同?
魏睿昊指出,“抑制”和“根除”这两种抗疫策略的核心区别其实是在于程度。所谓根除策略,就是花200%、300%的力量,从而100%解决病毒传播问题,最终做到零传染;而抑制策略,就是先承认不可能100%解决病毒传播问题,再用80%、90%的力量应对,可以允许一定程度的“不解决”,但会保持可控局面。
澳大利亚的抑制策略所实施的限制为三个阶段,即便最严格的阶段,也保持了一些除生存必需品消费(吃饭、就医)以外的商业可以营业,如Bunnings、David Jones等。
而根除策略则会进入“传说中”的第四阶段限制,类似此前新西兰和中国在疫情早期采取的措施:强制戴口罩,目前在维州的封锁地区已经开始实施;
绝大多数企业关闭,餐厅不再允许送外卖,只开放超市、药房、诊所和其他被称为“生命线公用事业”的服务;
彻底关闭学校,以切断病毒在家庭之间的传播。
维州政府7月19日宣布,从周三(7月22日)午夜开始,墨尔本和米切尔郡的居民在外出时必须佩戴口罩,可以算作是实施了一部分第四阶段禁令。
根据发表在《澳大利亚医学杂志》(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如果维州加大封锁力度,实施第四阶段限制措施,将使实现根除新冠病毒的几率提高到50%。
如果在拥挤的室内环境中有50%的人戴口罩,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增加到5%;如果学校被关闭,工作场地人数也被限制在工人总数的20%,不被感染的可能性上升到7%;如果所有这些措施都得到实施,口罩使用率达到90%,那么根除病毒的几率就会上升到50%。
但从经济学角度而言,这种策略的“边际成本”非常高。魏睿昊解释,这意味着从消灭95%的病毒到100%,其中5%的差别可能付出成倍的经济成本。
事实上,上述的研究就显示,试图在与第一次封城相同的限制条件下根除新冠病毒,是“没有机会”的。只有严格实施关闭学校、商业等措施,并且口罩使用率达到90%,才能实现根除几率50%的上升。
这意味着,目前已经“惨不忍睹”的失业率将雪上加霜。澳大利亚能够付出这样的代价吗?
更严格封锁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所有人都知道,更严格的封锁意味着更严重的经济打击。
以新西兰为例,其进行更为严格的封锁以在全国消除病毒,其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将下降9%,但澳大利亚目前预计下降5%。
魏睿昊分析,如果说之前澳大利亚实施的社交限制,是让商业从100%运作将为50%,那么目前阶段除维州外的其他地区商业已经回到70-80%运作状态。如果实施第四阶段限制,可能很多商业就无法再次开业,彻底关门。
由于维州是澳大利亚人口第二大州,目前所进行的第三阶段封锁已经让整个澳洲GDP预计下降33亿澳元,拖累2020第三季度经济增长0.75个百分点。实施第四阶段“硬性”封锁的话,将意味着至少60亿澳元的直接影响,而它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算。
为了应对目前第二波疫情对澳大利亚经济的打击,联邦政府于昨天(7月21日)已经宣布,经济援助计划留职补贴(JobKeeper)和失业补贴(JobSeeker)延长6个月。但这些就意味着更高的财政支出和更大的赤字。倘若全国范围的限制进一步收紧,政府能够承担多少因此造成的经济成本将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这可能也是总理莫里森一再表态,不认为维州应该进入新阶段的封锁。他不断强调,根除病毒是一个虚幻的目标,不能以澳大利亚的经济做赌注去换取。
为什么新西兰和中国可以
澳大利亚不可以?
很多人指出,在中国这样人口和经济体量如此大的国家,根除病毒的策略明明都可以显著奏效,为什么澳大利亚这样独立大陆的国家不选择使用?
魏睿昊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抄作业”并没有那么简单。澳大利亚无法像中国那样实施根除策略,有两大重要因素:国情和民情大为不同
中国以能够成功地实施根除策略,得益于其强大社会基础管理和执行力。中国城市的街道、居委会或乡村的村委会组织架构,让中央的政策可以完全贯彻到国家的每个角落。
但澳大利亚则是典型的西方小政府架构,基层的日常运作主要靠社区自治。不仅没有“居委大妈”这样的人员配备,也几乎不存在国内“小区”那样统一的围栏和进出口,根本没有可能实施“人盯人”的严格管理。
从前文的采访中就可以看出,对于感染者的隔离,澳大利亚主要采取的也还是个人自觉原则,既没有每天清查的
此外,无论中国,还是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由于文化特性,民众有一定集体主义倾向,对于政府政策的执行程度也较高一些;西方文化则更崇尚自由与个人主义,个人往往不会完全遵循政府的规定。
虽然新州因为Crossroads餐厅的确诊病例,导致了群聚性传播。但新州州长认为,实施根除策略并不现实,疫情期间总会有一些确诊病例,主要还是要有效快速遏制那些爆发的疫情。
不过,外界虽然觉得新州对局部疫情的应对能力要快于维州,但是否能达到完全控制的程度还值得怀疑。例如,他们虽然进行了大规模追踪回来,但在酒店停车的临时测试点效率显然不够快,以至于许多天那里都大排长龙。
其次,一些品牌如G-Star或维秘,过于依赖实体店面和大型商场铺位,线上业务发展过慢。疫情袭来被迫关门,短时间内无法搭建起有效的线上销售渠道,导致销售急速下滑。
此外,有些品牌长年库存囤积严重,又不得不在一些租金昂贵的地方开设门面经营。因此成本高企,甚至处于负债经营的状态,日常需要不停支付成本和利息。一旦经营收入减少,现金流马上会出现枯竭,根本无法支撑多久。
而有些公司近年来全球化速度过快,但对于进入的市场却没能充分的了解,导致“水土不服”,一旦遭遇意外情况就难以应对。MUJI无印良品由于其“小清新”的鲜明特点,在亚太地区颇受欢迎,但在美国却始终无法融入当地文化,导致品牌接受度和黏着度削弱,进而影响了销售业绩。
疫情爆发的时间点不同
由于新冠疫情最先在中国爆发,因此当时从政府到医疗专家都参照2003年SARS非典疫情的经验,希望以最快速度将其完全遏制住。
但澳大利亚的疫情蔓延,是在美国、意大利等国相继爆发以后。此时,新冠病毒已经几乎传遍全球。即使澳大利亚实施全国内部根除疫情策略,也无法控制外部情况。国家不可能因为不断出现的输入性病例,长时间实施跟为严格的封锁措施。
除了中国以外,会发现多数实施根除策略的国家都是如新西兰这样小型岛国,他们具有实施根除政策的天然地理和国情优势。可是选择了这种策略,对国家未来与其他的国家恢复正常交流却可能起到负面作用。
要如何衡量与哪些国家恢复通航?是否对方也必须是实施根除政策的国家?如澳大利亚这样极为依赖出口的国家,无法与其他国家正常往来,对国家的经济也会有严重影响。
防疫策略是否需要重新评估?
可是,维州的单日新增确诊案例数量不断刷新,而时断时续的社交限制已经进入第五个月。难道抑制扩散的防疫策略不值得重新审视吗?
魏睿昊认为,有效评估国家是否具有实施根除策略的能力非常重要。
根除策略,必须做到“长痛不如短痛”,在实施期间就必须保障执行的力度足够有效,用两三个月的停摆换取长期的全国范围的开放。要保障很强力的边境防控能力,不仅是澳大利亚的国境,可能也包括各州的边境。
虽然维州正在经历更为严重的第二波疫情,但现在判断政府的策略彻底失败还为之尚早。我们也许是在经历一个“痛苦”的高峰,未来的一两个月内或许会出现转机。
而且,根除病毒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回到疫情之前的生活。相反,我们仍然必须维持抑制策略下的各种安全措施,等待疫苗【相关阅读:显微镜学家发表对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的问世。
和新冠病毒共存,至少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共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