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发布全球警告!多名中国公民失联遭绑架

2025年07月07日 17:27

一纸警告刷屏朋友圈:

全球出游正在变危险,日本还传来惊人“预言”!

这两天,一条来自官方的旅行警示,悄无声息地拉响了这个冬天的第一声警报。

就在大家还沉浸在打卡京都、横扫欧洲夏折扣、计划寒假滑雪的快乐中,突然在Smartraveller平台发布了——“全球旅行警告”。

不是某个国家,不是某个地区,是——全!球!

澳洲官方发声:世界变了,出门要“看天色”

这次政府可没绕弯子,话说得直白又刺耳:“危险已经不再局限于中东,全球任何角落都不再绝对安全。”

背后导火索,是近期美伊之间的紧张升温。美军突袭伊朗核设施、伊朗火速反击,两架从澳洲起飞的民航客机甚至在半空中被紧急召回。这种“战争离我们有点近”的感觉,真不是危言耸听。

更何况,美国已经率先发布全球旅行预警,澳洲政府这一“跟进”并不意外。现在澳洲外交部明确提醒公民:出国前必须确认航班状态、核查保险是否有效,并保持对国际新闻24小时关注。

别以为刷一刷旅行vlog就能准备好说走就走的旅行了,这年头,“世界地图”已经不再只是风景名胜。

日本又震了,还刷屏了一条“7月大灾变预言”

一边是人祸,一边是天灾。

就在这条旅行警示发出之际,日本那边也没让人省心。

6月初,北海道、钏路等地接连地震,一夜之间新闻全是“6.3级、5.9级、6.1级”的轮番上阵。

可真正让大家“头皮发麻”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一条在社交平台疯狂传播的说法:“2025年7月5日凌晨4点18分,日本将爆发毁灭级地震与海啸,三分之一国土将被吞噬。”

说出这番话的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位叫龙树凉的日本漫画家。更巧的是,他曾在旧作中“预言”过某次地震准确无误,于是大量网友纷纷把这条“灾难倒计时”转发到了各种群聊、评论区,甚至有因此被游客集体退团。

对此,航司香港航空明确表示停飞仙台航线!

虽说这类梦境预言听起来玄之又玄,但碰上了官方报告就更耐人寻味——日本内阁此前自己也发布过“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损失模拟,预估死亡人数接近30万,经济损失更是高达292万亿日元。

想去看富士山的、泡温泉的、拍穿和服写真打卡的,现在都开始犹豫:这个暑假,日本还能去吗?

出门旅游,别只带护照,还要带上“危机感”

眼下正是澳洲人一年中最热衷出游的时节,不少人已经把护照和换汇搞定,准备奔赴日本、欧洲、东南亚开启寒假模式。

但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里,旅行,真的不再只是“拍美照”“吃美食”这么简单了。

我们总结了9条“救命式旅行建议”,给正在准备出行的你参考:

1.出发前一定登录Smartraveller,查清楚目的地风险等级,红色警戒区不要硬闯;

2.确认你的旅行保险是否涵盖突发撤离、战争冲突、传染病等特殊情况;

3.准备备选航班路线,特别是别选中东中转航线,能直飞就直飞;

4.避开示威、游行密集区域,尤其是政治不稳定国家,不要“凑热闹”;

5.存好大使馆、领事馆紧急联系方式,别等事发了才慌张找人;

6.养成“每天刷国际新闻”的习惯,别把风险蒙在鼓里;

7.前往地震多发国家,记得在行李中备上手电筒、压缩食品等基础应急用品;

8.入住酒店要先找紧急出口和集合点,别图新奇选“老宅改建民宿”;

9.遇到海啸预警,马上远离海岸线,不要迟疑观望。

旅行不再是“浪漫逃离”,而是对现实的应对

过去我们出国,是为了看见世界的美;

而现在,出国也意味着要面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

无论是澳洲政府的全球警告,还是日本那场真假难辨的“7月大预言”,都在提醒着我们——

在这个风高浪急的年代,安全感,是最该被带上飞机的行李。

所以下一次打开订票网页时,不妨先问问自己:

“这个地方现在安全吗?”

“我了解当地的应急系统吗?”

“我做好Plan B了吗?”

旅行的本质,是对生活的期待。

此外,

频频被绑架?

一句“财不外露”真不是说说而已!

出门旅游图个开心,但这两年频频爆出的绑架、抢劫、盗窃案件,实在让人冷静不下来。特别是对中国游客来说,一不小心高调了点,分分钟就可能被盯上,出门在外,真的不能只想着“去哪儿玩”,更要想想“怎么回来”。

华人游客连续遭绑,驻外使馆紧急提醒

眼看暑假将至,不少人已经开始规划旅行路线。但中国驻南非使馆的一则提醒,给这个旅游季泼了盆冷水——最近接连发生中国游客在南非遭遇绑架的事件,手法凶狠,目标明确。

很多受害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生活方式高调,动辄名牌包包、奢侈手表挂身上,朋友圈里晒车晒房晒行程,等于是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

在南非这样的地方,一旦你看起来“有钱”,就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专家建议,出门在外首先要“看场合”:提前了解当地治安,别住过于偏僻的住宿,尽量白天出门、结伴同行。别图省钱坐无牌照小巴,也不要随便信陌生人搭话。

不是耸人听闻,中国炫富被绑真有其事

“财不外露”这句话,真的不是空穴来风。几年前,加拿大的一起真实绑架案就狠狠敲响了警钟。

当时,一位年仅22岁的陆某,常年在社交媒体上“晒壕”:开豪车、戴名表、住豪宅,还动不动就是名店打卡照。

结果,有人盯上了他。某天晚上,陆某在多伦多高档公寓的车库刚停好车,几名蒙面男子就冲上来把他劫走。

绑匪显然不是专业的,绑人后没多久就暴露了行踪,还没来得及开口要赎金就被警方盯上。两百多名警察、十几架直升机全面搜捕,最终,陆某在200多公里外的小镇被救下,绑匪之一还打电话自首了。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绑架的“灵感”,居然来自陆某的朋友圈。

社交媒体是把双刃剑,分享生活没错,但晒多了、晒贵了,很容易被人当成目标。你以为是在记录生活,别人眼里却是“谁的钱好抢”。

欧洲旅游不绑你,但偷你是真的常见

别以为只有在南非、南美这些地方才不安全。在不少人心目中“浪漫又安全”的欧洲,其实也藏着不少风险。最近有项数据分析指出,扒窃最严重的欧洲国家排名前三的是: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

特别是罗马、巴黎、巴塞罗那这些大热景点,几乎是扒手的天堂。游客沉浸在艺术和美景里,背包一晃,钱包、手机就没了。很多中国游客有过“到了景点就被偷”的经历,甚至有人说,“不被偷一次,感觉都不算来过欧洲”。

面对这些“明抢暗偷”的套路,最靠谱的应对方法还是:把贵重物品锁在酒店保险箱里,身上只带必要证件和少量现金。背包最好是拉链斜挎,放钱包和护照的位置要贴身,手机也别随便放在外衣口袋。

吃饭时别把包挂在椅背上,拍照也别背包乱放。有些人还喜欢把护照、现金、银行卡放一个包里,一旦丢了就是“全军覆没”,真是教训惨痛。

最后的提醒:别让“晒生活”变成“晒猎物”

每一次出门在外,都是一次公开暴露在陌生环境里的旅程。而安全这件事,从来不是运气好就可以避开的。

你在朋友圈里晒出的豪车、手表、奢侈品牌,不仅吸引了点赞和羡慕,也可能引来坏人的“关注”。你以为只是在展示生活品质,别人却已经在盘算该怎么下手。

所以,别把“低调”看作一种委屈,它才是真正的安全感来源。旅行可以尽情享受,但务必要记得那句老话:走得再远,也得平安回来。

*以上内容系网友Max说澳洲自行转载自澳洲红领君,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