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2023年10月03日 11:22

时间10月2日傍晚,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卡塔琳·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博士和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博士共同获得了这一奖项。

诺贝尔奖委员会表示,他们对“核苷碱基修饰”的发现,使研发出有效的“新冠病毒mRNA疫苗【相关阅读:显微镜学家发表对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成为可能。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这或许是近年来,获奖成果离老百姓生活最近的一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突如其来的新冠浪潮中,包括mRNA技术在内的新冠疫苗【相关阅读:真正的大流行才刚刚开始,它是年轻人因新冠疫苗而引发的心脏病发作】以创纪录的速度登上历史舞台。

截至目前,全球共接种了130多亿剂新冠疫苗。这挽救了成百上千万人的生命,预防了更严重的疾病,帮助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我们知道,要获得针对某种病原体(比如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的免疫力,主要有三种途径:一,妈妈传给你(母传抗体);二,“亲自”感染、痊愈后获得;三,打疫苗。

作为相对最安全、最靠谱的途径,打疫苗就像是一场“军事训练”——将经过特殊处理的某种病原体(或其蛋白)接种入体内,使免疫系统提前记住“坏人”的模样。

一旦真正感染,免疫系统就可以迅速反应,去消灭“来犯之敌”。

从技术路线上来说,疫苗有如下几类:第一类最“经典”的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和“”,让奄奄一息的病毒或其“尸体”直接刺激免疫系统——比如脊灰疫苗、甲肝疫苗和乙脑疫苗等。

第二类疫苗通过基因技术,在体外重组、表达出抗原蛋白后再制成疫苗(相当于告知身体病毒的轮廓和外形)。这叫做“蛋白重组疫苗”——比如乙肝疫苗、HPV疫苗等。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不过,上面这两类疫苗都需要大规模的细胞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快速生产疫苗、灵活应对突变和疫情大流行的可能性。

(新冠大流之前的疫苗)

第三类疫苗使用重组或基因技术,在人体内完成遗传物质的表达和免疫应答,包括“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DNA和mRNA)疫苗”。

由于疫情汹涌,几乎所有的技术路线都被用来研发新冠疫苗。而在全球应用较为广泛的,是mRNA疫苗。

mRNA(信使RNA),本质上是一本“写满了病毒信息”的“密码本”。

接种mRNA疫苗后,我们的身体会根据这个“密码本”合成“抗原蛋白”,让免疫系统迅速产生免疫力。

一旦出现新的病毒造成的疫情,或者流行的病毒发生变异,就可以人工改变mRNA的核酸序列,迅速调整和更新疫苗成分,从而更灵活、及时地应对变化。

不过,在之前的几十年里,上面这个“想法”却被认为不可行。

这是因为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我们的免疫系统会把注入体内的mRNA分子视为“外来异物”,对其攻击,使其降解,从而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卡塔琳·卡里科博士和德鲁·魏斯曼博士合作后发现,“伪装”后的RNA既有复杂的结构,又可以逃过免疫系统的“监视”,不会引起“误伤”。

经过数年的尝试和改进,他们最终把这些“伪装”成功地应用到mRNA分子上,这就扫清了mRNA技术从理论到应用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两位家共同发表的、意义重大的论文:《Toll样受体对RNA识别的抑制:核苷修饰的影响和RNA的进化起源》)

之后,诸多科学家和相关公司持续推进mRNA技术,在药物和疫苗研发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最主要的,是“快”。

mRNA疫苗在生产过程中不依赖细胞扩增,节省了细胞培养、抗原提取和纯化等过程,可以大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疫苗产能。

这对于快速应对传播快、变异快的全球新发传染病(比如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来说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mRNA技术不仅仅可以用于新冠疫苗的研发,还可以为未来其他传染病的预防、癌症治疗和罕见病的治疗等提供技术沉淀和无限可能。

既能在短时间内有助于疫情防控,又能够为未来的疾病治疗和公共卫生发展做出长远贡献,这或许是两位科学家工作的重大意义和获奖理由。

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在质疑——打疫苗,有什么用?

与药物不同,毕竟绝大多数的疫苗,都用于“预防”而不是“治疗”。

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它到底产生了多少抗体,不知道它有没有击退病毒的进攻,甚至怀疑它到底有没有保护自己。

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一种疾病从有到无,但却很难体会到疫苗的默默守护——其实,它一直都在。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除了安全的饮用水外,再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方式可以像疫苗一样,在保持人口增长和降低死亡率方面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疫苗的普及和全球共同努力,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新冠病毒很难再次达到或超过其曾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

但是,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对健康的向往和对科学与真理的探索,将永远不会停止。

诺贝尔奖小课堂:“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六个奖项,每年评选。

其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主要表彰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科学做出卓越贡献、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家。

近年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和主要贡献为:●2022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佩博,在人类基因组学和进化领域的贡献;

●2021年:科学家戴维·朱利叶斯和阿德姆·帕塔普蒂安,在发现温度与触觉感受器方面的贡献;

●2020年:美国科学家哈维·阿尔特、查尔斯·赖斯以及英国科学家迈克尔·,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的贡献;

●2019年:美国科学家威廉·凯林、格雷格·塞门扎以及英国科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在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方面的贡献。

●2018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在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疗法方面的贡献。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了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于2015年获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我国本土科学家。

*以上内容系网友会火自行转载自腾讯医典,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