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到与蕉叶年糕 ——农历新年华人传统点滴

2024年02月17日 3:40

林松博士

作者:新南威尔斯大学 政治学博士 林 松(Dr LIN Bin JP)

——————————————————————————————

农历,在东林村(Eastwood)山边路登上一公共汽车,发现司机座位一带,布置了一批红色鲜艳夺目的贺年装饰,车票机器贴上中文“恭喜发财”红色贴纸。有见及此,连忙也以粤语向司机叔叔说一声“恭喜发财”!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小事一桩,反映多元文化,尊重不同民族,反对。澳洲越来越热闹,、韩人、日本人,以至越南人、马来西亚人、泰国人等等来自东南亚国家的人士,都可以在澳洲共同庆祝农历新年。

大家庆祝农历新年,从年初一到年初八,甚至延续到农历十五元宵节。大明(公元1368年—1644年)瞿佑《双头牡丹灯记》一书记载:“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大明国青年男女,欣赏元宵花灯,趁机结识、相会,因此元宵节也称为“东方情人节”。

到谁派发红包

澳洲人士聚居的多个地区,庆祝农历新年之际,不少安排“财神”派“利是”(红包)。八十年代歌星许冠杰有一首流行歌曲《财神到》,一直流传至今。

小时候在香港,当年每到农历新年,还真的有人手持红纸按门铃,高呼“财神到”,递上写上“财神”的小红纸,大小有点像现在信用卡。当时的社会习惯,住户开门“迎接财神”,就会给递上红纸者一元、二元作为红包致谢。这些派发红纸的“财神”,其实借此赚取新年之财。不是“财神爷”派发红包,而是住户向“财神爷”奉上红包。

小时候回广东老家中山过年,气氛更浓厚、更传统。当时的中山是一个县,不是现在的市。老家“沙溪”是一个区,不是现在的镇。“下泽”是一条村,老家村屋旁边就是农田,不是现在的住宅与医院。母亲会特别在大除夕过渡到年初一的凌晨,点燃爆竹,爆竹一声除旧岁。

农村当时还有一习惯,一些小孩子会在过年前夕到各家各户的大门贴上“财神到”等等过年祝福的红纸。这些红纸比较大,面积大概有四至六张信用卡加起来那么大,以浆糊贴上各家住宅大门。这些红纸,不是香港那样的毛笔手写“财神”两个字,而是用图章雕刻字体与各式图案。

飘逸香蕉叶的味道

过了年初一之后,贴“财神”红纸的小孩子,就会手持图章上门,说哪张“财神”红纸就是其图章印出来的,向住户索取红包。住户当然也一早准备好红包,高高兴兴送红包给这些贴“财神”红纸的小孩子。当时称之为“接财神”,是住户向“财神”奉上红包,不是现在的“财神爷”向大众派发红包。这种演变,谁给谁红包,也非常有趣。

老家中山农村的过年气氛,比香港浓烈很多,也比澳洲浓烈很多。当然,每一条村,每一个地方,习俗未必一样。广东跟北方,也未必一样。老家过年前,会提早做,农村的年糕特别巨型,大约等于现在的生日蛋糕三四个加起来。

现在的年糕,体积比较小,而且不少以锡纸包裹盛载。老家农村的传统,是以剪裁好的一片片蕉叶,放好在竹制或藤制的篮子内,放进制作年糕的材料。这些材料通常会早一天预备好,翌日一早开始生火蒸年糕。由于整个年糕体积很大,相当于三四个生日蛋糕那么大,所以要从早上蒸到下午,估计大约从五六个小时到七八个小时。

老家农村习惯以蕉叶盛载年糕来蒸,所以年糕在蒸煮的过程中飘逸着香蕉叶的味道,非常特别与吸引。
学习敬畏尊重谦卑

年糕蒸好之后,年初一会放上桌子,加上其他各式食品,再燃点香烛拜年。祖父母会叫上大家,一起或轮流拜祭。“拜神”虽然一方面带点“迷信”,但另一方面也令小孩自小学习“敬畏”、“尊重”、“谦卑”。拜祭之后,家长会教导小孩子向长辈请安问好、祝福新年。而小孩子最期待的,当然就是长辈派发红包“利是”了。

老家中山农村的习惯,年初一吃素,早午晚三餐全素。老家的年初一全素餐,老实说自己有点怕,因为全部都是甜的。各式各样的素菜,包括类似河粉的粉,都是甜的,没有一点咸的。新年的茶,习惯放上糖莲藕和红枣,也是甜的。一整天吃甜品,可想而知。

年初二俗称“开年”,有些人在这一天切开年糕,但也有人留到年初八才切开年糕。老家的年糕由于体积特别大,当时使用的是特制的大刀,看起来就像现在厨房用的长方形大菜刀。但现在的厨房菜刀只有一个手柄,切开年糕用的特别大刀,是两头都有手柄的,要用两只手来握着刀,一下一下慢慢切开年糕。年糕不是蛋糕,尤其是放到年初八,已经变得非常坚硬,需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
把巨型年糕切开之后,还需要切成一小片一小片,才可以拿来吃。但除了即时拿来吃之外,还有多种吃法。

年糕各式各样吃法

由于年糕放了多天,甚至放到年初八之后,年糕变得非常坚硬。因此,习惯上,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再放上锅蒸热,或者加油来煎,然后食用。为了增添味道,也可以准备好几只鸡蛋,把鸡蛋搅拌好,淋在锅上煎好的年糕,再放上一点点盐。这样鸡蛋配上甜年糕,更加可口香滑。

这是老家中山农村过年的习惯,未必每一条村一样。家族第一代来澳洲的是祖父,祖父生于大清国,是大清国民。听祖母说,当年祖父来澳洲打工,是乘船从香港出发。查阅资料,好像需要花费大约一个月时间,船才到达澳洲。但祖父当年没有,打工赚钱之后回到香港开设饲养白鸽的农场。小时候几乎每年过年,都会跟祖父母一起回老家中山农村过年,因此对中山农村的过年气氛记忆犹新。

笔者三十多年前从香港来到澳洲,当时澳洲只有华埠有点农历新年气氛。九十年代增加了不少香港移民,近一二十年又增添不少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逐渐在澳洲形成更多聚居的社区。加上韩裔移民、东南亚国家移民、日裔居民等等,大家一起庆祝共同的农历新年,气氛越来越热闹,更加显出澳洲多元文化,远离种族歧视。

(欢迎读者意见回馈,作者电邮:[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