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丰田的最新计划,不是要缩减规模,裁员或退出,而是要在中国市场扩大生产。
丰田打算啃下硬骨头,计划到2030年,在中国实现年产250万至300万辆汽车,以及让销售业务和生产运营更加紧密结合,并赋予更了解本地市场偏好的中国籍管理层更大的开发自主权,尤其是在电动化和智能互联汽车技术方面,“否则将为时已晚”。
这一增产目标比丰田2022年在中国创下的184万辆纪录,以及去年的175万辆要多很多。
这表示丰田不想退却,而是要正面和中国品牌继续竞争,收复近年来失去的市场份额。
据悉,丰田已通知部分供应商其增产意图,以安抚零部件制造商对其中国市场承诺的信心,确保供应链的稳定。
在回应路透社的问询时,丰田发声明称:“面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我们正在不断考虑各种举措,将继续致力于制造更好的汽车”。
去年,丰田曾宣布将加强其位于江苏的研发中心与两家本地合资企业之间的合作。目前,一汽集团的红旗品牌和广汽集团的埃安(Aion)电动车均在销量上超过了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的相应车型。
以及日系车在东南亚传统市场的份额现在也被中国车逐步消减。
未来让中国流水线负责澳洲市场交付品产出的可能性增加。
丰田在澳洲年年是品牌和车型的销冠。
之前丰田在澳洲还有工厂时,澳洲人得以买到相对实惠的本土造丰田车。
后来制造工厂关闭后,澳洲市场上的丰田,除了Hilux皮卡来自泰国工厂之外,绝大多数车型,和其技术合作伙伴关系马自达及斯巴鲁的车一样,都是来自日本本土工厂,成本不算低。
如今中国品牌汽车在澳洲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很大。
【2】
《日本经济新闻》本周一报道,
丰田计划到2027年左右在上海启动用于生产旗下高端品牌雷克萨斯(Lexus)电动车的新工厂,且将是”特斯拉模式”,由丰田独资建设和运营。
这将是外国传统汽车大厂在中国独资实现整车制造项目的开门秀。
中国从2018年开始在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放宽限制,外资企业被允许独资经营。同一年,美国特斯拉决定单独进驻中国,在上海投产了纯电动汽车的超级工厂。
中国早于具有电动车的完善的零部件供应链,还具有容易采购的优势。
(雷克萨斯之前做出承诺,在其主销的中国、北美、欧洲市场,到2030年,销售的车型将均为纯电车型(目标100万辆),到2035年,彻底不再卖油车)
丰田发言人则对路透社表示,建厂的报道内容并非公司发布。
但此消息早不是首次传出,之前一汽集团和广汽集团都在争取能与雷克萨斯建立合资,期间本田讴歌、日产英菲尼迪的协议都已拿下,但雷车这里不顺利。
雷克萨斯单独建厂首先要确定上海方面的用地、税收优惠政策等。日媒认为,“希望留住外资的中国没有理由拒绝”。
与其他日本车企相比,丰田的销量下滑幅度整体不大,2023年在中国的销量为190万辆,仅下降2%。
目前,雷克萨斯仍然只在中国销售进口在日本制造的汽车,在中国的品牌影响力仍不弱。
今年1至11月,雷克萨斯的进口总量16.2万辆,同比还增长了8.2%,是中国豪车市场少有的保持正增长的外国品牌。
当然,雷车在中国加价销售的时代已成过去,相关车型也开始降价,幅度不比BBA小。
【3】
同样是本周一,本田(Honda)与日产(Nissan)正式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将探索整合经营。
三菱(Mitsubishi)将于2025年1月底之前决定是否加入。
(日产是三菱汽车最大的股东,持有24%的股份)
合并谈判力争于25年6月前结束并签署协议,2026年8月前成立控股公司。
本田在市值上,是日产的4倍多。
本田和日产都将成为控股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两个品牌将继续存在。
新设立的控股公司的一把手以及公司内外董事中的过半数人员将由本田指名。
本田的全球主席,CEO三部敏宏将被任命为合并后的控股公司的主席,两家公司的股票将于2026年7月底至8月退市,控股公司的股票将上市。
另有传闻,同在河南郑州有工厂的富士康正与日产接洽,计划收购其全部业务。
而本田和日产都负有排他性谈判的义务,如果任何一方与第三方完成合作手续等,作为基本协议的解约手续费,须向对方支付1000亿日元。
如果本田和日产联合,这将成为自2021年菲亚特克莱斯勒与标致雪铁龙合并成立Stellantis以来,全球汽车行业最大规模的合并案。
以2023年为准,加上三菱的话,这将诞生年销量815万辆的巨头,超过现代起亚集团,位居全球第三,排在丰田(1123万辆)和大众(923万辆)之后。
本田拥有燃效性能较高的混合动力车(HV)用技术,在该车型上拥有仅次于丰田的世界市场占有率。
以及本田看中了日产在2010年推出了的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纯电动汽车“LEAF(中国名:聆风)”这一履历,其在电动化技术方面算有些东西,这对于将EV车型扩大到SUV有帮助。
除了电动车的核心零部件和车载软件的通用化之外,他们还将加快电池供应等合作。
规模效应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体现,有助于降低成本。
本田计划到2030年将全球混合动力汽车的年销量从2023年的水平翻倍,达到130万辆,作为全面推广电动车(EV)之前的“过渡方案”,计划到2040年仅销售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
今年11月单月,中国电动车销量一国就占全球销量的近70%,超过127万辆。在中国售出的所有乘用车汇总,52%是纯电动汽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今年前11个月,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占国内市场乘用车总销量的60%,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
同期本田在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大跌30.7%,日产同比下滑10.5%。
至于三菱汽车,在2023年10月直接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的生产与销售。
产品战略薄弱和混合动力汽车相对缺乏也导致他们的市场份额下降和盈利能力下滑。
第二财季财报显示,本田营业利润录得2579亿日元(约120.1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5%,也是七个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利润同比下滑。
日产11月宣布,全球裁员9000人,相当于员工总数的7%,同时将全球产能削减20%。
日产不仅是在面临当地企业攻势的中国,在美国的销售也陷入苦战。
日本2024上半财年(4月至9月),日产营业利润同比大跌90.2%,营业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5.6%,降至仅0.5%,净利润同比大降93.5%。
目前公司面临着激进股东的压力和巨额债务负担,现金储备能支撑12到14个月,算相当危险。
最近有消息称,中国品牌小鹏把日产做热门车型天籁里的大沙发的团队一锅端挖了过来。
发展到今天,纯电的轩逸续航里程达到338km,只算接近中国5年前的水平。
不得不说的还有轩逸,日产还能靠降至8万元就落地的车型轩逸的性价比来维持一下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哪怕在中国国产车已经全面爆发的2023年,轩逸仍然卖了37万辆,拿下了中国市场燃油车单车型冠军。
但日产原本就下滑的利润,已被搞得所剩无几。
虽然日产去年实现了与法国雷诺重新调整资本关系的夙愿,但规模带来的成本削减效果也在减弱。
(1999年,雷诺收购了日产汽车近三分之一的股份,后来又增持至43%。长期以来,日产汽车的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其实都超过了雷诺。日产一直对这种联盟关系感到不满,最终在去年赢得了独立,雷诺同意将其持股比例降至15%。)
日产立志将全球销量先恢复至350万辆的规模,这足以盈利。
随着中国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不断攻城略地,未来还会有更多海外车企合并。
不少分析认为,该交易将促使日本汽车业整合为两大阵营,将有助于这两家制造商与特斯拉,丰田和中国诸品牌展开竞争。
丰田目前持有斯巴鲁(Subaru)、马自达(Mazda)和铃木(Suzuki)的少数股权。
另,在欧洲,9月德国宝马和丰田宣布了燃料电池车的全面合作。
本田和日产的二合一,或者加上三菱的三合一之后,实力具体会增加多少,能扭转多少市场形势,合体后是更奋发还是更内耗,能否一举克服“日本制造及企业文化”里越发暴露出的弱点,都是存疑的,毕竟行动得已经比较晚了。
尤其日产这个百年老店,真的是个蛮势弱的牌子了。
日本历史上几次大厂的合并,带来的最终结局也都不是很好。
*以上内容系网友创梦AUS自行转载自CityDiscount都市折扣,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