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一代”现状触目惊心:孩子们不交朋友、不恋爱

2025年03月26日 12:03

前几天读三联的一篇文章,叫《中学校园里,好朋友在渐渐消失》。

里面有个初中女孩说:自己像游戏里的NPC,每天只顾埋头学习,和所有人都是点头之交,从未融入过任何团体。

我特意问了身边有娃的朋友,发现这种现象还不是个例。

现在很多,在社交上表现得特别“冷静”,要么和同学保持表面关系,要么干脆就不交朋友。

按理说,孩子越大,社交需求也会越来越高。

有时候比起父母,他们甚至更在意朋友的看法。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们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

激烈的学业竞争肯定是主因。

你看,现在的小孩,从幼儿园开始被各种KPI裹挟:认了多少字,读了多少本书,报了几个课外班,再到各科的考试排名……

有些学校呢,桌子彼此分离,走廊不许随意驻足,操场上空空荡荡,课间不能说话,甚至不能随意离开座位。

好像除了学习,其他一切行为都是浪费时间,孩子想交朋友,都只能去厕所。

中高考动员大会上,“多拿一分,干倒千人”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很多父母也有一种交朋友是浪费时间的观念。

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不让自家孩子和“差生”玩……这些都是用成绩这个单一标准,去衡量孩子的价值。

很多孩子从小就被教导:学习是最重要的事儿,必须超过谁谁谁才行。

对他们来说,身边的同龄人不是伙伴,而是潜在的竞争对手。

有姐妹可能觉得,这么说太夸张,那我说几件事,大家就明白现在孩子之间的防备有多深。

现在有个词叫“学婊”,形容的就是有些小孩在同学面前假装学习,想让其他人也跟着松劲儿,自己私底下再偷偷努力。

via@你可真好看

这种藏着掖着,“玩小心眼儿”的行为,还有很多。

比如考试成绩下来,有的孩子考了98还不满足,第一反应就是打探别人的分数;

有的孩子明明报了班,但同学问起来,永远否认三联:“不是,没有,我自己学的”。

还有个挺奇怪的现象,咱们小时候多半比较欣赏学霸。

现在的学霸呢,不仅不受欢迎,还可能被人孤立。

三联采访过一个叫罗织同的学霸,她今年上初一,年级考试断层式第一,比第二名高30来分。

小姑娘说,刚上初中那会儿,自己和同桌关系不错。

结果月考成绩出来,她比同桌高了12分,对方脸当时就黑了。

不光同桌,别的同学也把她当假想敌。

比如说老师叫她去办公室,同学会阴阳怪气的通知:“大学霸,老师叫你去一趟~”

你说这种情况下,孩子交朋友就变得特别难。

其实我一直觉得友谊不需要过分讨好,孩子不一定非要有很多朋友才能过好学生时代。

但是学生时代的友谊,非常值得珍惜,同龄人的交往,也是一门必修课。

心理学家贺岭峰分享过一个观点:”我们老觉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其实学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关键时期,早了也没用,晚了也没用。

你把孩子该学习这个能力的时间,用来做另一件事儿,他这方面的能力就没有了。”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也是如此。人心不是水龙头,关了十几年还能突然拧开。

三联还出过一期文章,主题是“寂静的一代”,里面说:孩子们上了大学以后,成了三无青年——不沟通、不恋爱、上课不发言。

说白了,就是孩子们已经适应以前那种模式了,改不了了。

而且因为大学住宿,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易燃易爆炸”。

去年湖南湘雅大学,就发生过一起研究生宿舍投毒案。

引发纠纷的,不过是卫生、作息这些生活小事儿,完全能和平解决。

但优绩主义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习惯了单打独斗,压根不知道怎么和人好好相处。

《一起同过窗》剧照

遇到解决不了的人际问题,他们更容易用极端手段解决。

最后往往就是,孩子长大了很优秀,但真的不受欢迎,甚至很危险。

我们老说,要把孩子养得眼里有光,心里有爱,他才能过得幸福。

但“分数至上”的教育,只教会了孩子怎么赢,却不教他怎么“爱”。

陈瑜老师在《我在孩子打突围战》里,采访过一个学霸。

孩子很优秀的,年纪排名前五,获得了“清北复交”其中一所的保送,还要去爬藤深造。

为了培养他,父母倾尽全力,爸爸甚至放弃自己的事业,专职陪读。

但令人寒心的是,这娃优秀归优秀,也是真没什么人情味儿。

他去山区支教,就是为了申请学校方便,表现得对当地孩子很亲切,也只是一种表演,下课了恨不得马上离开。

对专职陪读的父亲,他的言辞间也满是鄙视。

他觉得父亲没有收入,就是家里的车夫、厨子、快递员,甚至自己的小工。

对挣钱的母亲,孩子也只是逢场作戏,抱着“我知道你傻,但我跟你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因为我知道你是我的金主。”这样的态度。

仔细想想,上学时习惯把同学当参照物的人,进入社会只会标尺继续衡量一切:同事是潜在的对手,朋友是可用的人脉,连父母都成了提供金钱和照顾的工具人。

那些让人真正成为人的品质:同理心、共情力、责任感、为他人喝彩的胸襟……都被消磨殆尽了。

把孩子培养成这样的“极端利己主义者”,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败吗?

之前看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有个片段我印象特别深刻:芬兰那一期,周轶君跟着孩子一起拜访

大家一起画画时,她有些不好意思,说自己不太会画画。

老师告诉她:“这不是关于绘画的活动,而是关于你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表达自己的活动,因为画画不是用来竞争,每个人都可以借绘画自由地表达自己。”

那一刻,这个年近不惑的女人,在镜头面前哭的不能自已。

她说:“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总是被评价和比较,说你这样不行,那样不好。看到这位,我真的明白,当你只是因为自己想学去学习什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还是那句话: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别让分数偷走孩子的温度,毕竟能温暖世界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排名,而是滚烫的人心。

*以上内容系网友指点山河自行转载自小树妈妈,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