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一代」現狀觸目驚心:孩子們不交朋友、不戀愛

2025年03月26日 12:03

前幾天讀三聯的一篇文章,叫《中學校園裡,好朋友在漸漸消失》。

裏面有個初中女孩說:自己像遊戲里的NPC,每天只顧埋頭學習,和所有人都是點頭之交,從未融入過任何團體。

我特意問了身邊有娃的朋友,發現這種現象還不是個例。

現在很多,在社交上表現得特別「冷靜」,要麼和同學保持表面關係,要麼乾脆就不交朋友。

按理說,孩子越大,社交需求也會越來越高。

有時候比起父母,他們甚至更在意朋友的看法。

那麼問題來了,孩子們為什麼做出這種選擇呢?

激烈的學業競爭肯定是主因。

你看,現在的小孩,從幼兒園開始被各種KPI裹挾:認了多少字,讀了多少本書,報了幾個課外班,再到各科的考試排名……

有些學校呢,桌子彼此分離,走廊不許隨意駐足,操場上空空蕩蕩,課間不能說話,甚至不能隨意離開座位。

好像除了學習,其他一切行為都是浪費時間,孩子想交朋友,都只能去廁所。

中高考動員大會上,「多拿一分,干倒千人」的口號喊得震天響。

很多父母也有一種交朋友是浪費時間的觀念。

和「別人家的孩子」攀比,不讓自家孩子和「差生」玩……這些都是用成績這個單一標準,去衡量孩子的價值。

很多孩子從小就被教導:學習是最重要的事兒,必須超過誰誰誰才行。

對他們來說,身邊的同齡人不是夥伴,而是潛在的競爭對手。

有姐妹可能覺得,這麼說太誇張,那我說幾件事,大家就明白現在孩子之間的防備有多深。

現在有個詞叫「學婊」,形容的就是有些小孩在同學面前假裝學習,想讓其他人也跟著鬆勁兒,自己私底下再偷偷努力。

via@你可真好看

這種藏著掖著,「玩小心眼兒」的行為,還有很多。

比如考試成績下來,有的孩子考了98還不滿足,第一反應就是打探別人的分數;

有的孩子明明報了班,但同學問起來,永遠否認三聯:「不是,沒有,我自己學的」。

還有個挺奇怪的現象,咱們小時候多半比較欣賞學霸。

現在的學霸呢,不僅不受歡迎,還可能被人孤立。

三聯採訪過一個叫羅織同的學霸,她今年上初一,年級考試斷層式第一,比第二名高30來分。

小姑娘說,剛上初中那會兒,自己和同桌關係不錯。

結果月考成績出來,她比同桌高了12分,對方臉當時就黑了。

不光同桌,別的同學也把她當假想敵。

比如說老師叫她去辦公室,同學會陰陽怪氣的通知:「大學霸,老師叫你去一趟~」

你說這種情況下,孩子交朋友就變得特別難。

其實我一直覺得友誼不需要過分討好,孩子不一定非要有很多朋友才能過好學生時代。

但是學生時代的友誼,非常值得珍惜,同齡人的交往,也是一門必修課。

心理學家賀嶺峰分享過一個觀點:”我們老覺得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其實學什麼東西都有一個關鍵時期,早了也沒用,晚了也沒用。

你把孩子該學習這個能力的時間,用來做另一件事兒,他這方面的能力就沒有了。」

培養孩子社交能力也是如此。人心不是水龍頭,關了十幾年還能突然擰開。

三聯還出過一期文章,主題是「寂靜的一代」,裏面說:孩子們上了大學以後,成了三無青年——不溝通、不戀愛、上課不發言。

說白了,就是孩子們已經適應以前那種模式了,改不了了。

而且因為大學住宿,孩子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易燃易爆炸」。

去年湖南湘雅大學,就發生過一起研究生宿舍投毒案。

引發糾紛的,不過是衛生、作息這些生活小事兒,完全能和平解決。

但優績主義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習慣了單打獨鬥,壓根不知道怎麼和人好好相處。

《一起同過窗》劇照

遇到解決不了的人際問題,他們更容易用極端手段解決。

最後往往就是,孩子長大了很優秀,但真的不受歡迎,甚至很危險。

我們老說,要把孩子養得眼裡有光,心裏有愛,他才能過得幸福。

但「分數至上」的教育,只教會了孩子怎麼贏,卻不教他怎麼「愛」。

陳瑜老師在《我在孩子打突圍戰》里,採訪過一個學霸。

孩子很優秀的,年紀排名前五,獲得了「清北復交」其中一所的保送,還要去爬藤深造。

為了培養他,父母傾盡全力,爸爸甚至放棄自己的事業,專職陪讀。

但令人寒心的是,這娃優秀歸優秀,也是真沒什麼人情味兒。

他去山區支教,就是為了申請學校方便,表現得對當地孩子很親切,也只是一種表演,下課了恨不得馬上離開。

對專職陪讀的父親,他的言辭間也滿是鄙視。

他覺得父親沒有收入,就是家裡的車夫、廚子、快遞員,甚至自己的小工。

對掙錢的母親,孩子也只是逢場作戲,抱著「我知道你傻,但我跟你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因為我知道你是我的金主。」這樣的態度。

仔細想想,上學時習慣把同學當參照物的人,進入社會只會標尺繼續衡量一切:同事是潛在的對手,朋友是可用的人脈,連父母都成了提供金錢和照顧的工具人。

那些讓人真正成為人的品質:同理心、共情力、責任感、為他人喝彩的胸襟……都被消磨殆盡了。

把孩子培養成這樣的「極端利己主義者」,難道不是教育的失敗嗎?

之前看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有個片段我印象特別深刻:芬蘭那一期,周軼君跟著孩子一起拜訪

大家一起畫畫時,她有些不好意思,說自己不太會畫畫。

老師告訴她:「這不是關於繪畫的活動,而是關於你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表達自己的活動,因為畫畫不是用來競爭,每個人都可以借繪畫自由地表達自己。」

那一刻,這個年近不惑的女人,在鏡頭面前哭的不能自已。

她說:「這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總是被評價和比較,說你這樣不行,那樣不好。看到這位,我真的明白,當你只是因為自己想學去學習什麼,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還是那句話:教育不是裝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別讓分數偷走孩子的溫度,畢竟能溫暖世界的,從來不是冰冷的排名,而是滾燙的人心。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小樹媽媽,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