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华裔讲述在澳洲长大,是种什么体验?
两位移民二代的成长独白
如果你在澳洲长大,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自己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
在家里,是父母带来的文化和语言,而出门后又要适应澳洲本地的价值观和社交方式。
对于很多“跨文化孩子”(cross-cultural kids)来说,这种夹缝中成长的经历既是挑战,但也塑造了他们独特的身份认同。
Kevin Han和Muna Hamid就是“跨文化孩子”的缩影。他们都在澳洲出生,父母是移民,但成长轨迹截然不同。
出生于90年代中期的Kevin和妈妈以及哥哥们一起住在悉尼西部。
Kevin的妈妈是一个非常勤劳的单身母亲,学习、工作、照顾孩子,全都一肩扛起。“我的家庭处于贫困线以下,还在排队等待公共住房,”他回忆道。
童年时期的Kevin几乎靠电视逃避现实,但也正是电视,成了他学习英语的渠道。因为他生活的地方几乎都讲中文,英语反而成了外语。他说道:“我认识的每个人都是亚洲人。”
Kevin表示,小时候自己对身份认同并没什么困扰,因为大家都“长得差不多”。但上了多元文化背景的高中后,他才开始接触更多不同族裔的同龄人。
回忆起高中生活,Kevin说道:“大家虽然来自不同背景,但互相开玩笑、‘互怼’的时候,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
如今30岁的Kevin已经成为了一名喜剧演员,并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充满自豪:“我来自贫困的家庭,没有人替我铺路,但我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Kevin觉得这是自己独特的方式,主宰自己的命运。
而Muna的故事,就更像是在不断“迁徙”中寻找归属。她的父母总是为了工作辗转各地,直到高中才定居在悉尼西区。
Muna有孟加拉血统,小时候经常被当作“外人”。她自嘲道:“那个年代,‘皮肤深’还不是一件酷事,反而会被当作笑柄。”
她曾就读于某个偏远地区的学校,许多同学都不愿意和她做朋友。有一年开斋节,她在手上画了海娜图案,结果被同学嘲笑。
自那以后,她就开始刻意隐藏文化身份:“整个高中时期,我都不会在上学时画海娜,除非放假两周,可以等它褪色。”
Muna说道:“那是我文化中非常美的一部分,却被迫放弃了。”
不过,尽管在学校不被接纳,Muna的家庭生活却非常丰富。她的父母是音乐人,还在澳洲创办了第一所孟加拉音乐学校。“音乐,是我们建立社区的方式。”
如今她投身创意产业,也在为多元文化发声:“我的工作,都是在“搭桥”连接不同的文化。”Muna觉得如果没有父母给她的“奇妙经历”,她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当然,家中保守的穆斯林文化和她更开放的生活方式之间,也并非完全没有冲突。但Muna说,有一刻她意识到,父母其实也在和她一起成长。
Muna表示:“我意识到我需要和他们一起走,而不是对抗他们。越是坦诚,我越能做自己,也更能把我的两个世界融合起来。”
Kevin 和 Muna 最近合作创作了一部电视喜剧试播集《Westerners》,获得了ABC Fresh计划的自助。
剧本凝聚了两人多年来的身份挣扎与文化碰撞,主要讲述了三位生活在悉尼西区的年轻移民后代如何在文化夹缝中寻找方向。
作为编剧兼联合创作者的Kevin非常激动。“这是一个推动移民群体讲述自己故事的机会。”他说,“现在,轮到澳洲讲出属于自己的移民故事了。”
Muna是这部作品的联合创作者和导演。她也表示这段经历让她更珍惜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成长背景:“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们‘棕色女孩’也能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这一次,移民二代终于做了回主角,讲出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以上内容系网友指点山河自行转载自墨尔本微生活,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