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地震!澳洲支付业,开始大逃杀

共1602字 | 预计阅读时4分钟

前言

2025年的支付市场正上演着一场堪比金融大片的商业博弈。

当Tyro Payments的股价从巅峰时的4跌至78澳分,美国金融科技巨头Stripe以915亿美元估值虎视眈眈。

当纽交所上市公司Shift4 Payments以闪电速度截胡Smartpay,一场关乎行业生死存亡的洗牌大戏已拉开帷幕。

这场混战不仅涉及数十亿澳元的资本角力,更折射出澳洲本土支付企业在国际巨头与监管风暴双重夹击下的生存困境。

Smartpay争夺战与Tyro的救赎

59%溢价的闪电截胡

5月5日,当Smartpay Holdings宣布与Shift4 Payments达成每股1.20新西兰元的全现金收购协议时,市场一片哗然。

这家在新西兰与澳洲拥有4万家企业客户的EFTPOS终端供应商,股价当日飙升22%,彻底粉碎了本土巨头Tyro Payments的收购计划。

而Shift4 Payments,这家市值73亿美元、年处理交易额超2000亿美元的美国支付巨头,仅用一纸溢价59%的报价,就完成了对澳洲市场的精准切入。

“这不仅是价格的胜利,更是战略卡位的胜利。”某投行分析师指出。Shift4的核心业务正是智能终端与支付系统整合,其2023年通过收购Finaro打入欧洲市场后,此次对Smartpay的收购被视为进军亚太的关键跳板。

更值得玩味的是,另一竞购方Global Payments的介入,暴露了国际资本对澳洲支付基础设施的垂涎。

这些巨头看中的不仅是Smartpay的硬件网络,更是其覆盖澳新两地的商户数据入口。

Tyro从市场宠儿到待价而沽

当Smartpay的交易尘埃落定,另一场更惊心动魄的博弈正在上演。据《评论报》披露,全球估值最高的金融科技公司Stripe已与Tyro展开接触。

这家由高盛、淡马锡支持的美国巨头,最新估值达1410亿澳元,其潜在收购被市场视为Tyro最后的救命稻草。

回看Tyro的坠落轨迹令人唏嘘:2019年上市时市值突破16亿澳元,被视为挑战四大银行的支付新贵;但五年后,其市值仅剩3.7亿澳元,股价跌幅超80%。

Tyro的困境是本土支付企业的缩影,在Square、Stripe等国际巨头的技术碾压下,缺乏规模优势的本土玩家正在失去护城河。

值得关注的是,Stripe的收购策略充满玄机。尽管尚未提交正式报价,但其董事Christa Davies(前微软CFO)与Matt Huang(红杉资本合伙人)的组合,暗示着这将是一场资本与战略的双重布局。

若交易达成,Stripe不仅能获得Tyro的7.3万商户资源,更可借其银行牌照构建澳洲支付生态闭环。

央行监管重塑行业规则

在这场资本混战的背后,一场更深刻的行业变革正在酝酿。

2023年10月,储备银行(RBA)宣布考虑全面禁止借记卡交易附加费,直接导致Smartpay股价单日暴跌14%,Tyro重挫15%。

政府更将此项政策作为2025年大选筹码,计划在2026年初实施。

这相当于抽走了支付公司的利润引擎。摩根士丹利分析师Sarah Thompson指出。

数据显示,附加费收入约占Smartpay总利润的35%,对Tyro的贡献率更高达40%。当这块蛋糕被政策切除,依赖手续费分成的商业模式面临重构压力。

央行监管的矛头直指支付行业的隐形税收。

目前澳洲商户需为每笔EFTPOS交易支付0.5%-1.5%的手续费,年支出超50亿澳元。

但禁止附加费后,成本将完全由商户承担。”我们可能看到大量小企业重新启用现金支付,”澳大利亚小企业理事会主席David Reynolds警告道。

这种倒退不仅威胁支付公司的收入,更可能引发整个电子支付生态的萎缩。

技术代差下的降维打击

当Shift4将云端支付系统与Smartpay终端整合。

当Stripe用API经济重构Tyro的商户服务,澳洲支付企业正面临‘技术+资本’的双重碾压。

以Shift4为例,其最新的Lighthouse平台可实现支付、库存、CRM系统的无缝对接,而本土企业多数仍停留在硬件销售阶段。这不是同一维度的竞争。

未来的赢家不再是终端供应商,而是生态构建者。

这解释了为何Shift4愿为Smartpay支付溢价。

其真正的目标是将终端嵌入餐饮、零售等垂直场景,打造‘支付+ SaaS’的超级入口。

面对国际巨头的攻势,澳洲企业或需重新定位。

Tyro正在加码医疗、教育等细分领域支付解决方案;

另一本土玩家Zeller则聚焦中小企业全栈银行服务。

差异化与深度垂直化是唯一生机。

结语

当Shift4与Stripe的资本战舰逼近澳洲海岸,澳洲支付市场正经历着二十年未有之变局。

这场洗牌的本质,是全球支付霸权争夺战的区域投射。

谁掌控了支付入口,谁就掌握了商业数据的命脉。

Smartpay的4万台终端每年处理超百亿澳元交易,这些数据若被国际巨头掌控,不知道是否会站出来呼吁其直接影响澳洲金融安全。

外资收购需FIRB批准,FIRB监管门槛又是否会出现‘适度放松’呢?

对于澳洲本土支付企业而言,这或许是最坏的时代,但也是重生的契机。

正如Tyro CEO Jon Davey在年报中所写:”危机迫使我们必须比巨头更敏捷,比政策更前瞻。”当支付不再只是交易工具,而成为商业生态的核心枢纽,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以上内容系网友指点山河自行转载自澳洲财经见闻,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