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猖狂!珀斯牙医骗局持续发酵:掏空患者养老金

最近,Perth Dental Rooms牙科诊所倒闭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引发了整个的关注。

诊所老板David Hurst在去年12月自杀【相关阅读:安乐死根本安乐不了,别宣传了】身亡,留下至少132名患者治疗中断、预付款去向不明。

清算人调查发现,这位涉嫌共计挪用710万,含有患者预付的约230万澳元治疗费,导致诊所资不抵债。相关情况,我们也曾为大家整理报道过,点击这里可以了解详情。

而如今,随着事件持续发酵,更多内幕随着受害患者现身说法而浮出水面。

1、失控的牙科治疗

西澳媒体《星期日时报》(The Sunday Times)近期对David Hurst案件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了多名遭遇相似境遇的患者。

其中,38岁的Ashlee Fruet已经没有任何退休金存款——她掏空了自己的账户,拿出$65,000澳元交给Hurst用于全口牙齿种植,但如今钱花光了,治疗却未完成。

Ashlee Fruet

47岁的Delphine Davis在2024年2月接受了植牙手术,但直到现在她嘴里仍然只是临时假牙,一年多来不得不反复回诊更换。

另一位单亲母亲Nikki Arthur同样动用了自己的养老金积蓄来支付牙医账单。

她回忆说,诊所当时要求她必须提前一次性付清全部治疗费用,这让她别无选择,只能申请提前支取养老基金。

这些患者大多背负巨额债务却未获得预期的疗效,有的人牙齿拔除了却没能等来新的义齿,有的人术后反复感染、疼痛难忍。

令人担忧的,还有患者Graeme Bamber的经历。他说,当自己登录myGov账户时大吃一惊:他发现有人以他的名义提交了一份高达$60,000澳元的治疗计划申请,而这远超出他本人最初以为的金额。

据悉,不少患者都是在诊所的诱导下将myGov账户交由Hurst一方代为操作申请,从而对具体申请金额和用途失去了掌控权。

2、曾有前科,行医许可存疑

更令人震惊的是,David Hurst本人早有欺诈前科。

在英国行医时期,这位出生于威尔士的牙医便因向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虚报诊疗费用而被起诉。

他于2012年在英国卡迪夫刑事法庭承认了69项盗窃罪名,盗取金额共计?15,584英镑(约合33,000澳元),最终被判缓刑。

按理说,拥有如此污点记录的人本不应再轻易取得他国的行医资格。然而Hurst辗转来到后,依然顺利取得了牙医执照并开设诊所行医多年。

澳大利亚医疗监管机构AHPRA对Hurst的背景并非毫不知情。

据报道,监管部门曾对Hurst发出通知,责令他“参加并顺利完成由AHPRA批准的进修教育项目,包括撰写一份反思报告”,以纠正其执业中的问题。

但除此之外,并未对其行医资格作进一步限制。

事实上,直到诊所东窗事发前,Hurst一直持有效执照接诊患者。这种监管上的宽松处理也引发了外界质疑:为何有英国欺诈前科的人仍被允许在领导一家牙科诊所?AHPRA究竟在Hurst注册执业审核时存在哪些漏洞,是否对其风险评估严重不足?

3、预支养老金,乱象的冰山一角

据报道,Hurst利诱患者动用养老基金支付牙科手术的行为,事实上并非个例,而是澳洲牙科行业存在的系统性乱象之一。

根据ATO的统计数据,2022-23财年全澳共有近22,000人次提取了共计超过5亿澳元的退休金用于支付牙科治疗,金额比五年前激增了近700%。

牙科已经成为养老金“同情性提前支取”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这一原本旨在帮助患者应对威胁生命或缓解剧痛的应急机制,如今却被大量用于昂贵的牙科手术。

行业调查揭示,不少商业机构和牙医诊所正利用监管漏洞,过度宣传并诱导患者提前动用养老储蓄。

一项由澳大利亚消费者协会CHOICE进行的调查发现,市面上出现了一些专门“协助”患者申请提前支取养老金的中介公司,它们与部分牙科诊所勾连合作,不惜教唆患者提供不实信息以绕过ATO严格的审批规定。

在这种利益驱动下,一些原本并非急需、甚至带有美容性质的牙科项目也被包装成“必要医疗”,从而令患者得以动用养老金支付高额费用。

有专家警告称,成千上万的澳洲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透支了自己的养老储蓄,为日后埋下财务隐患。

面对这一乱象,监管和行业层面开始有所动作。Dental Board of Australia(澳大利亚牙医管理局)在2024年年底发布公告,对养老金同情性支取用于牙科的激增表示关切:据其通报,上财年批准用于牙科治疗的养老金总额高达5.264亿澳元,较此前一年激增68%。

该管理局提醒牙医,必须严格遵守执业准则,在为患者开具医疗报告以申请养老金支取时做到诚实准确,不得诱导患者采取特定的财务安排(比如提前动用退休金)来支付治疗费用。

AHPRA也证实,已经对至少一名涉嫌协助患者违规提取养老金的牙医启动正式调查程序。

然而,仅有事后惩戒还远远不够,如果缺乏更严厉的预防性监管,像Hurst这样钻空子的“坏苹果”恐怕仍会上演。

4、监管缺失与患者保障

看起来,David Hurst事件暴露出的,不仅是个别医生的道德沦丧,更是监管体系和行业自律的集体失守。

首先,医疗监管机构AHPRA对于Hurst这样有污点记录的从业者审核不严、跟踪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其在执业过程中的财务异常。

其次,ATO主管的养老金提前支取审批流程也存在漏洞——在Hurst一案中,患者巨额资金被提走却无人及时介入核查,监管部门未能保护公众的养老钱不被滥用。

最后,牙医行业自身的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同业者和行业协会并未及早察觉或制止此类不当行为。尽管澳大利亚牙科协会(ADA)领导人在媒体上声称“大多数牙医在这一问题上都是负责任的,并未违反相关规定”,但血淋淋的事实证明,单靠行业自律难以杜绝害群之马。

目前,澳洲社会各界开始呼吁堵上养老金提取乱象的漏洞,强化对牙科行业的外部监管。有人倡议应收紧“同情性支取”政策,避免一般性牙科治疗动用退休金;也有声音要求联邦政府加大对公共牙科护理的投入,从源头上减少患者因经济困难被迫掏空养老储蓄看牙的情况。

无论如何,像David Hurst这样令人痛心的事件不应再次发生。监管机构和立法者亟需采取更积极的措施,确保患者的牙齿健康不再以牺牲养老保障为代价,让医疗欺诈不再有可乘之机。

*以上内容系网友会火自行转载自最西澳,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赞助商链接